桑曉晴
摘 要:學校是人員密集的區域,學生的就餐十分集中,每年的9月份是學生食物中毒最為集中的時期。在學校中,群體性食物中毒涉及范圍廣,人數多,如果不能妥善處理,將會造成嚴重的后果。因此,在學校群體性食物中毒中,不但要立刻開展現場救治,還要做好取證和調查工作。本文主要是提出了群體性食物中毒的應對策略,希望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確保飲食安全和人員安全。
關鍵詞:學校;群體性;食物中毒;應急處理;防控
校園食品衛生安全問題關乎師生健康和學校的長效發展。確保校園食品安全,避免出現群體性食物中毒事件已經成為相關部門的重要研究課題。在本文中,首先對學校群體性食物中毒事件進行了流行病學特征分析,然后提出了有效的應急處理對策,并建立預防控制方案,希望能夠減少食物中毒事件的發生,確保校園食品安全。
1 學校群體性食物中毒危險因素
在學生群體性事物中毒事件中,蠟樣芽孢菌和霉菌以及大腸埃希菌、諾如病毒等是造成中毒的微生物細菌。如果食堂沒有嚴格管理食物,那么食物很容易變質和污染。另外,因為很多食物中存在農藥殘留,如果不能做好處理,也容易出現中毒事件。尤其是在很多鄉鎮學校食堂,因為設施不夠完善,并且容易忽視安全監管問題,而導致食物中毒事件。出現食物中毒之后,如果不能及時進行處理,可能產生不可估量的損失[1]。
在很多學校中,食堂基礎設施不全,并且規模小,難以開展大量食品的生產和經營,并且在食物的處理中,可能存在著設備不足的問題,另外,在食堂的管理中,也存在著監管不到位的問題,例如缺乏通風、餐具消毒工作不到位,或者是防塵、防腐、防蟲害等問題無法有效落實等等。在學校的食堂中,缺乏對衛生的認識,管理不足,并且相關部門缺乏衛生意識、法律意識。并且多數食堂是外包的經營形式,這些都導致食品安全管理問題堪憂,容易出現食物中毒事件[2]。
2 學校群體性食物中毒應急處理措施研究
在我國的法律中,有關于突發事件應急報告的相關制度,要求學校在出現群體性食物中毒之后的2 h內,報告給當地的政府部門,在政府部門收到信息報告之后,要及時進行信息的核查和記錄,并且做好現場保護,第一時間進行搶救,保留中毒者的嘔吐物或者是排泄物,送到實驗室進行檢查,然后進行后續的調查。
及時實施應急預案,建立指揮部,準備好需要的執法文書和證明,在抵達學校的事發現場之后,開展取證采樣,并且對患者進行檢查和救治。并且進行應急救援,向相關部門申請物資或者技術支持。根據相關法律法規要求采取臨時防控對策,防止中毒狀況的擴展,并且相關部門需要針對食物中毒食品來源進行調查,并且針對可預見流向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和對策[3]。
在現場的管理中,需要加強消毒工作,現場使用過的餐具和設備等,需要高溫消毒,或者使用漂白粉浸泡,必要時進行銷毀,利用0.5%的漂白粉溶液對可能被污染的冰箱和地面等進行消毒和擦拭。
衛生部門需要做好應急響應工作,并且在之后,對涉事的當事人追究法律責任,處罰責任人和相關單位,在處理完事件之后,進行綜合的全面調查,并發布信息,緩解公眾的不良情緒。
3 學校群體性食物中毒防控措施分析
在學校的管理工作中,法定代表人是食品安全的首要負責人。因此,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學校領導需要加強對食品安全的管理,并且定期組織召開食堂飲食衛生會議,根據師生的意見,不斷改進食品管理工作。學校需要對食堂食品加工進行全過程監督,從最初的食物采購環節到之后的質檢和登記入庫,以及食品加工和后期的餐具消毒以及保潔工作等等。開展全方面的監督和監管工作,并且形成責任制度,確保在不同環節中,細化并落實責任,從而方便管理和監督工作的開展。
要不斷完善學校的相關就餐設施,加強就餐區設備建設,并且在實際工作中,設立消毒室、保潔室和儲藏室。加強對食品和設備的采購管理,加強索證管理,對于登記記錄和收款,需要至少保存3年,方便之后的溯源工作。要聘請專業的工作人員,并且需要定期/不定期開展食品安全培訓工作,加強食品安全加工和監管。要對從業人員的健康證明進行定期檢查,保證其在有效期內,并且做好工作者的安全健康檢查,督促他們定期更新健康證明。要加強對從業人員的日常健康檢查,一旦他們出現發熱、腹瀉、咳嗽或者是皮膚化膿等狀況,需要做好休假處理,防止工作者帶病上崗。
4 結語
綜上所述,在校園中,食品安全關乎每個師生的健康,同時也關系到學校的利益。因此,做好學校食品安全衛生管理工作十分重要。群體性食物中毒波及范圍廣,情況十分緊急。因此,需要建立有效的應急方案,做好食物中毒事件的應急處理,并且采取有效的防控對策,避免中毒事件,從而保證學校的飲食安全。
參考文獻
[1]郭曉紅.學校群體性食物中毒的應急處理及其有效防控[J].中國醫藥指南,2019,17(2):294-295.
[2]郭曉紅.學校集體性食物中毒事件的檢測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9,17(1):288-289.
[3]郭曉紅.學校群體性就餐食物中毒的應急處理[J].中國醫藥指南,2018,16(35):289-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