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隆 梁靜
摘 要:通過105℃直接干燥法對大豆進行水分含量的測定,并建立相應的數學模型,分析不確定度來源,依照不確定度分類,對不確定度分量、合成標準不確定度和擴展不確定進行計算和評定,最后得到大豆水分的擴展不確定度。本實驗結果表明:大豆水分含量測定時恒重是減少誤差的關鍵步驟。
關鍵詞:大豆;水分含量;不確定度
大豆是全球食物原料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加工制成豆腐、豆乳、豆粉等豆制成品,并且從大豆中提取食用油后所剩副產品豆粕,更是商品豬和家禽飼料的來源,因此大豆價格上漲會向下游產品肉類、油脂價格傳遞,影響國內養殖、糧食及油脂生產等生產成本的提高,其中大豆價格差異與其質量品質相關。大豆中的水分含量會關系到其品質好壞,最終影響大豆質量,并直接影響其收儲、運輸、加工等,因此需對水分進行科學準確的檢測。本文依據GB 5009.3-2016《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水分的測定》[1]的直接干燥法和JJF 1059.1-2012《測量不確定度評定與表示》[2]的技術規范要求,評定大豆水分含量測定結果的不確定度。
1 大豆水分含量的測量方法和測量的數學模型
1.1 檢測設備
稱量瓶(鋁制帶蓋):內徑4.5 cm、高2.0 cm;干燥器(內含有效干燥劑);精密烘箱:型號美國賽默飛世爾OMS100;萬分之一天平:型號瑞士梅特勒-托利多AB204-S/A。
1.2 測定步驟
將潔凈稱量瓶放置(103±2)℃精密烘箱內烘1 h,取出置于干燥器中冷卻至室溫,取出稱量。再重復干燥直至恒重(即兩次稱量之差小于2 mg);平均分取樣品約30 g,去除樣品中的礦物質和雜質,粉碎,細度小于2 mm,混勻;稱取3 g試樣,放入稱量瓶中,平鋪開,厚度不超過0.5 cm;置于(103±2)℃精密烘箱內,蓋子斜支盒邊,烘3 h后,蓋好取出,放入干燥器冷卻至室溫稱量,然后再放入(103±2)℃精密烘箱內烘1 h左右,取出,放入干燥器冷卻至室溫后,再稱量直至恒重[3]。
1.3 數學模型
水分含量(X)按式(1)計算。
(1)
式(1)中:X—樣品中水分的含量,單位為克每百克(g/100 g);m1—稱量瓶和試樣的質量,單位為克(g);m2—稱量瓶和試樣烘后的質量,單位為克(g);m3—稱量瓶的質量,單位為克(g)。
1.4 測定結果
測定結果見表1。
2 不確定度評定
2.1 不確定度來源分析
溫度、濕度等實驗環境均滿足標準規定,因此可忽略該不確定度來源,從測量程序可得,大豆水分測量過程中引入不確定度的分量如圖1所示[3]。
2.2 重復性測定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
A類標準不確定體現在重復性中,來源包含樣品均勻性、測定時的隨機效應和稱量變動性等。按照A類評定方法,重復性引入的不確定度us(A),可由獨立重復觀測得到一系列被測量值,帶入貝塞爾公式進行評定。
因此,在相同測量程序和條件下,A類標準不確定度的評定可用統計學的分析方法,按式(2)進行評定。
(2)
式(2)中:Sx——實驗標準偏差;n—重復實驗次數。
因此重復測量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為:
2.3 B類標準不確定度
B類標準不確定度來源于天平校準(分辨率和最大允許誤差MPE引入的不確定度)和恒重(稱量干燥前后的稱量瓶質量和干燥后試樣的質量引入的不確定度)這兩方面,需使用非統計分析的方法進行相關評定。
2.3.1 天平稱量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ucl(m)
天平分辨率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因實驗用的電子天平的參數d=0.1 mg;e=1 mg;MAX=220 g,由矩形分布,可得分辨率引起的標準不確定度Ud(m)為:
天平最大允許誤差(MPE)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根據天平檢定報告,實驗用的天平準度等級為Ⅰ級,且當0 因此電子天平稱量存在的合成不確定度為: 2.3.2 恒重判斷行為存在的標準不確定度uh(m) 測定程序中稱量瓶和試樣烘及恒重的標準。(103±2)℃精密烘箱復烘1 h,冷卻至室溫再稱量,直至2次稱量差小于2 mg。 假設該判斷方法帶來的誤差服從矩形分布,則恒重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 2.3.3 稱量瓶質量m3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u(m3) 稱量瓶質量m3主要受天平稱量誤差和恒重這兩方面的影響,稱量中的變動性已納入重復性考慮,又因天平校準和恒重是獨立的兩個分量,因此稱量瓶質量m3的合成不確定度為: 2.3.4 稱量瓶和試樣的質量m2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u(m2) 因將稱量中的變動性納入重復性,且質量m2不受恒重的影響,所以只考慮天平使用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因此稱量瓶和試樣的質量m2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為: u(m2)=ucl(m)=0.00013 g 2.3.5 稱量瓶和試樣干燥后的質量m1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u(m1) 與稱量瓶質量m3相似,質量m1主要考慮受天平稱量誤差和恒重方法的誤差的影響,因此稱量瓶和試樣干燥后的質量m1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為: 2.4 水分合成標準不確定度的計算 在計算公式中各分量不相關,設a=m1-m3,b=m1-m2,則式(1)中數學模型改寫為 又m1、m2、m3是獨立測量所得,所以 因此其合成標準不確定度為: 2.5 大豆水分測定的合成標準不確定度uls(X) 本次測定評定中A類標準不確定度)和B類標準不確定度)是相互獨立互不相關的,水分測定結果的合成標準不確定度是兩者一起貢獻的結果,因此大豆水分的合成標準不確定度為: 3 擴展不確定度U和大豆水分測量不確定報告結果 取包含因子k=2,且P=95%的測量可能值置信概率下,大豆水分的擴展不確定度為: u=2×u1s=2×0.000 431 =0.000 862 所以,本文大豆樣品水分含量最終結果可以表示為: X=(10.2±0.1)%,k=2,P=95%。 4 結論 從大豆水分含量的測定程序不難看出,在人員、溫濕度和方法基本不變的條件下,影響大豆水分測定結果變化的主要因素為恒重引入的不確定分量(稱量瓶的質量、稱量瓶和試樣烘后的質量),即大豆水分含量測定時恒重是減少誤差的關鍵步驟,因此,在試驗過程中,嚴格執行烘至恒重的要求能有效降低B類不確定度,從而降低最終結果的擴展不確定度。 參考文獻 [1]GB 5009.3-2016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水分的測定[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6. [2]JJF 1059.1-2012 測量不確定度評定與表示[S].北京:中國質檢出版社,2012. [3]黃永東,李博,李洪程.大米水分測量結果不確定度的評定[J].糧食儲藏,2008,37(1):40-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