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凱?徐文泱?楊慶懿?唐小蘭
摘 要:本文對杜仲中活性成分特別是黃酮類活性成分的研究進展進行了歸納總結,介紹了杜仲中活性成分的種類、功能及目前杜仲產業相關政策。隨著杜仲籽油、杜仲雄花、杜仲葉相繼列入新資源食品和藥食同源物質,杜仲這一寶貴的藥用植物資源正走進尋常百姓的日常餐桌生活之中。
關鍵詞:杜仲;可食用;活性成分
1 杜仲及其天然活性成分
杜仲屬杜仲科,僅1屬1種,屬我國珍稀瀕危第二類保護樹種。杜仲全樹都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皮、葉、果和枝條都含有豐富的天然活性物質,綜合開發利用潛力大。歷史上對杜仲的利用有用藥、保健和食用3方面。杜仲所含的天然活性物質是杜仲的次生代謝產物,是杜仲的藥用有效成分。研究表明[1],杜仲中的次生代謝物有80余種,有木脂素類、苯丙素類、環烯醚萜類和甾類等,人們對杜仲中的活性成分進行了廣泛研究。Shi H等人在1976年從4.75 kg杜仲皮中成功提取出2.2 g松脂素二葡萄糖苷,證明該木脂素是杜仲降血壓的主要成分[2]。還有人致力于研究環烯醚萜的藥理活性,經藥理證明,苷元京尼平具有顯著的促進膽汁分泌和瀉下作用[3]。Deyama T[4]等人以測定CAMP磷酸二酯酶抑制活性為手段尋找生物活性成分的篩選方法,研究了杜仲中各木脂素的抑制作用。杜仲中的綠原酸可有效抑制肝細胞中6-磷酸葡萄糖的活性,從而降低血糖濃度。杜仲所含的槲皮素等天然活性物質可促進冠狀動脈血液循環,有效治療心腦血管疾病。對杜仲雄花氯仿提取物進行分離得到黃普內酯,有免疫抑制活性,可增強機體免疫力。杜仲富含的多糖類活性物質具有活化網狀內皮系統的作用,增強機體非特異性免疫功能。桃葉珊瑚苷能促進肝細胞的再生,具有較強的抗菌作用。
黃酮類化合物屬于杜仲中活性成分中的一種。它們,是由兩個芳香環通過一個吡喃環連接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以C6-C3-C6基本骨架為中心,根據分子結構可分為6大類:黃烷酮、黃酮、黃酮醇、異黃酮、花青素和黃烷-3-醇。近年來對植物中黃酮類活性成分的研究也有大量報道。黃酮類化合物[5]可降低毛細管脆性及異常通透性,降血脂及膽固醇、抗炎、抗病毒、抗癌與保肝等。杜仲葉和雄花中富含黃酮類化合物,皮和果實中也有,但較少。目前從杜仲葉中發現的黃酮類化合物有10種[6]。
2 杜仲活性成分研究進展
20世紀60年代以來,國內外學者對杜仲次生代謝物進行了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2方面:①杜仲皮及其制品的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研究,其研究結果使人們基本清楚了杜仲皮的化學成分以及大部分化學成分的藥理作用,為應用杜仲及其方劑的合理性提供了理論依據;②關于杜仲葉、杜仲籽、杜仲花粉化學成分及其藥理活性的研究,其研究結果發現杜仲葉中的成分與杜仲皮類似。
3 杜仲食品的開發方向
從杜仲藥用功效的發現至20世紀初,杜仲的應用歷史長達2000多年。2002年1月28日,國家衛生部頒布了《衛生部關于進一步規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衛法監發[2002]51號),將杜仲(皮)、杜仲葉列為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品種。2015年,我國將杜仲葉正式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杜仲葉也可作為新資源食品進行開發利用。關于杜仲的研究將向縱深化、精準化、動態化及體系化等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Wang, C.Y,Tang L,He J W,et al.Ethnobotany,Phytochemistry and Pharmacological Properties of Eucommia ulmoides:A Review[J].Am J Chin Med,2019,47(2):259-300.
[2]Shi H,Dong L,Bai Y,et al.,Chlorogenic acid against carbon tetrachloride-induced liver fibrosis in rats[J].Eur J Pharmacol,2009,623(1-3):119-24.
[3]侯潔文.兩種環烯醚萜類化合物的藥效學研究[D].西安:西北大學,2008.
[4]Deyama T,S Nishibe,Y Nakazawa.Constituents and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Eucommia and Siberian ginseng. Acta Pharmacol Sin,2001,22(12):1057-1070.
[5]董娟娥,趙德義,張康健,等.杜仲原生皮與再生皮次生代謝物含量分析[J].中草藥,2004(2):199-201.
[6]張康健,馬希漢,杜仲次生代謝物與人類健康[M].咸陽: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出版社,2009.
基金項目:杜仲加工過程中活性成分變化的研究(編號:2019KJJH53)。
作者簡介:王凱(1976—),男,漢族,湖南常德人,本科,工程師。研究方向:食品質量與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