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娟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20)14-173-02
知識與能力目標:
1.了解岑參以及邊塞詩的特點。
2.背誦詩歌。
3.展開想象,感受詩歌的畫面美、語言美、情感美。
過程與方法目標:
以“奇”為切入點,把握詩歌的內容;從“情”出發,體會作者的英雄氣概與兒女情長;鼓勵學生多樣化的個體感悟,發揮小組合作精神,體味詩語言美、情感美。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學習作者面對艱苦的生活環境,表現出的昂揚樂觀、積極進取的氣概。
教學重點、難點:
反復品味詩歌的語言美、品味詩歌的情感美。
教學過程
完成導學案,做好充分的預習,圈出疑難不懂之處,便于師生課堂深入交流。
一、情境導入
老師問同學們說。這是李白聽說王昌齡左遷龍標時寫的一首詩,表達的是對朋友的同情與關切,這首詩的題目是什么?(學生《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記》),名句是什么?(學生)。這是王勃送給杜少府赴任蜀州的一首贈別詩,表達的是對朋友的寬慰與勉勵,這首詩的題目是什么?(《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名句是什么?(學生)
作為唐朝最杰出的邊塞詩人岑參又是怎樣描寫離愁別緒的呢?
二、初讀感知,感受詩歌音樂美
在預習中,我們知道這是一首什么詩?(學生:送別詩)同時描寫了邊塞奇異風光,描寫戍邊將士的生活,這一類詩叫什么詩?(學生:邊塞詩)
1.教師配樂范讀,提醒學生聽讀時注意重音和節奏。
2.教師指導生朗讀課文。
3.題解:
從題目中你獲得哪些信息?(學生)
師點撥:詩的前半部分描寫雪景,是詩歌的詠雪部分,后半部分主要寫送別,在送別中又進一步描寫雪景。這是一首雪中送別詩。
板書(一):詠雪(景)送別(情)
三、再讀賞“奇”,體味詩歌畫面美
教師:塞外的景象對于南方的我們是陌生的,但讀著讀著,詩中奇異的景象仿佛一幅幅畫面展現在我們眼前,那么奇特那么壯觀,不禁讓人產生置身塞外身臨其境的感覺。請同學們把前十句反復誦讀,從中選擇你最喜歡的一個畫面,大膽發揮自己的聯想和想象,把你的獨特感悟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出來。寫完后在小組內交流。先看老師的示例。
屏幕展示示例: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蒼茫的邊塞上,蕭瑟荒涼,強勁的北風呼嘯而來,將白草攔腰折斷了。天空飛沙走石,塵土鋪天蓋地。農歷八月,南方正是丹桂飄香、秋高氣爽的金秋,而塞外邊疆卻下起了大雪,雪花紛紛揚揚,漫天飛舞,落在山巒上,落在大漠中……邊塞一夜之間煥然一新,粉裝玉砌。我讀出了奇寒奇冷,飄雪奇早。
學生:討論交流,說說發現的“奇”景。
生可能回答:千樹萬樹梨花開——雪花奇繁奇密,雪花奇美。對于這句名句的賞析解讀透徹,并引導學生朗讀,讀出驚奇,讀出昂揚樂觀的精神。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瀚海奇特壯闊,結冰奇厚奇寒。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胡天奇寒奇冷,將士生活奇苦奇難。
明確: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忽如”二字既寫出大雪來得急來得驟,又表現了詩人初見塞外飄雪奇景的驚喜。把梨花比作雪花,寫出了雪的鋪天蓋地,雪白可愛,又表現了雪景之美。特別可貴的是以春天比喻冬天,仿佛聞到了花香,使人聯想到春天的溫暖與生機,忘記了奇寒,給冬天平添了無限的希望,想象極為新奇浪漫。表現了在艱苦環境中樂觀的人生態度,體現了作者大氣豪放、樂觀昂揚的風格。
師小結:岑參筆下的邊塞雪景圖是新奇瑰麗的,作者描述的語言也生動奇趣,值得我們細細品味欣賞。
板書:詠雪——奇寒奇麗奇趣奇特
師:剛才同學們的發言很精彩,描繪了一幅幅新奇瑰麗、浪漫雄奇的瀚海冰雪景,讓我們帶著對邊塞奇異風光的贊美、對守邊將士苦寒生活的一絲感嘆,齊聲朗讀詩歌前十句。男生讀前四句,讀出氣勢,讀出驚奇與激奮,女生讀后六句,讀出孤寂凄涼,讀出哀怨的情緒。
四、三讀研析,體會詩歌情感美
教師:南朝的文學家江淹在《別賦》里說:“黯然銷魂者,惟別離而已矣。”對于這“黯然銷魂”的離別,同學們感受到了嗎?詩人又是怎樣描述的呢,請同學們個性化朗讀十一至十八句,然后說說這些詩句寫出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學生先個人描述畫面,然后在小組交流。優秀者全班展示。
師點撥:這一部分出現了幾個地點(學生:轅門一輪臺)?從轅門一直送到輪臺東門,這地點的變化表現了詩人對朋友的不舍,情深意長。“雪滿”既表現了此時此刻風雪之猛,天山路之難行,又傳達出了詩人對朋友此行回京路途遙遠難行的關切與擔憂。“雪上空留馬行處”言有盡而意無窮,詩人依依不舍的深情,以及由于朋友回京而觸發的思鄉之情,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重點賞析: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引導學生朗讀,突出“空”的韻味,末三個字一字一頓,語段意連。
板書:送別——依依不舍惆悵
教師:從后面幾句詩中,你讀出一個怎樣的詩人?
師點撥:重情重義、俠骨柔情的詩人。
學生自由朗讀后八句,先個人賽讀,再女生齊聲朗讀,在讀中再次品詩人的形象。
教師:本詩的結尾四句詩離別之情濃郁。漫漫天山雪路沒能阻擋友人離去的步伐,友人此次回京帶走了祝福和牽掛,給仍然滯留塞外的守望者留下了綿綿不盡的愁緒。這樣的結尾給人巨大的想象空間,委婉含蓄地表現了詩人的惆悵,依依惜別之情,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這就是詩歌“留白”藝術表現手法的魅力。這種藝術表現手法的魅力同樣在李白的兩首詩中得到體現,可謂是異曲同工之妙。下面我們一起來吟誦這兩首詩:
(屏顯)《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學生討論留白藝術如何體現,老師指出末二句通過視覺表達友人離去后,詩人仍然佇足遠望不忍離去之情。
(屏顯)送友人(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學生討論留白藝術表現手法如何運用,老師指出詩的末兩句通過聽覺,寫馬不忍離別的嘶鳴,把自己對朋友離去的惆悵之情表達的淋漓盡致。 五、歸納唐朝邊塞詩的特點 本文是一首邊塞詩,詩歌色彩瑰麗浪漫,氣勢雄渾磅礴,讀來令人產生昂揚向上的力量,堪稱唐朝邊塞詩的壓卷之作。在大唐盛世,像岑參這樣胸懷壯志的文人還有許多,他們愿意到邊塞去建功立業,你能列舉一下嗎?(學生)他們投筆從戎,馳騁疆場,到邊關去建立功勛,實現自己的人生抱負,有詩為證:(屏顯,生齊讀)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王昌齡《從軍行七首》
男兒何不帶吳鈞,收取關山五十州。——李貿《南園十三首》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高適《燕歌行》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王翰《涼州詞》
引導學生概括唐朝邊塞詩的特點:豪邁勇敢昂揚向上報效國家 六、課外拓展 宋朝的邊塞詩也給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老師向同學們推薦兩首比較有代表性的邊塞詩。第一首是北宋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第二首是南宋詩人陸游的《書憤》。
(屏顯)《漁家傲·秋思》
教師:這首詩意象有哪些?(學生)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情感?(學生:荒涼孤寂、沉郁悲壯)
(屏顯)書憤(南宋陸游)
教師:這首詩寫了什么內容啊?(學生:收復失地的雄心壯志,事業未成的感嘆,句句皆是憤。)
從這兩首詩中,我們可以發現宋朝的邊塞詩從情感的表達上有什么特點?
(學生:憤懣哀傷、沉郁悲壯、壯志難酬)
(屏顯)宋朝邊塞詩的特點:憤懣哀痛、沉郁悲壯、壯志難酬。 究其原因,是因為唐朝的邊塞力量強大和自信的社會風貌,邊塞詩歌多表現為豪情萬丈,昂揚向上,為國盡忠,宋朝的邊塞贏弱,金兵千萬,宋朝實在沒有實力抵擋,因而宋朝的邊塞詩多表現為渴望祖國統一,征人思歸,壯志難酬。 七、課堂小結 同學們,由此可見,一個國家強大的國防重要嗎?(學生)在國慶閱兵式上,你看到找們國家強大的國防了嗎,看到了什么?(學生:新式的飛機、坦克、裝甲車、導彈等)這些新式的武器無論在數量質量還是在信息化的裝備上都處于世界領先水平,這讓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熱血沸騰,讓每一個共和國的公民都感到驕傲和自豪。我想,自信、昂揚、進取就是我們所處時代的風貌啊! 生配樂齊讀全詩,下課。 八、布置作業 1背誦《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2積累并品評詠雪的詩句5句。 九、板書設計: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岑參(唐) 詠雪一一奇寒奇美奇特 送別一一惆悵依依不舍 重情重義俠骨柔情 手法:情景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