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欽文 賴沛群 黃偉楨 陳歌海 楊周生
(廣東省普寧市人民醫院骨外科 普寧515300)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由于關節軟骨退變、破壞,軟骨下骨硬化、增生等,導致膝關節腫痛、活動受限,給患者家庭造成經濟負擔。由于關節軟骨缺乏神經、血管和淋巴組織等,再生能力有限,因此治療比較困難[1]。針對關節軟骨損傷,目前臨床上常見治療方法有關節鏡下軟骨磨削成形術、微骨折術(Microfracture,MF)、骨軟骨或骨膜移植術、組織工程技術等[2]。MF 由于操作簡單、創傷小、費用低被廣泛地應用于臨床上,而富含血小板血漿(Platelet Rich Plasma,PRP)通過制備含有大量活性生長因子和炎癥調節因子等物質[3],前者可刺激軟骨細胞再生,促進軟骨基質合成[4],后者可抑制炎癥反應,調節膝關節局部微環境[5]。研究證明PRP治療KOA 療效要優于玻璃酸鈉[6],因此越來越被重視。本研究通過觀察研究關節鏡下微骨折術合并關節腔注射PRP 治療老年性KOA 的臨床療效,旨在為治療KOA 提供臨床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納入2015 年12 月~2018 年7 月普寧市人民醫院骨外科治療的符合要求的老年KOA 患者58 例患者按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MF 組(對照組)和MF+PRP 組(觀察組),兩組患者性別、年齡、體質量指數(BMI)、治療側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組別 n 性別(例)男 女 年齡(歲) BMI(kg/m2) 治療側別(例)左 右觀察組對照組t/χ2 P 29 29 13 16 12 17 0.162 0.687 69.84±1.87 69.54±5.65 0.356 0.722 22.82±1.58 22.46±2.15 0.955 0.342 11 18 14 15 1.020 0.313
1.2 入組標準 納入標準:(1)患者年齡≥60 歲,且<80 歲;(2)符合2009 年美國風濕病協會制定的KOA 診斷標準;(3)KOA 屬X 線Kellgren-Lawrence[7]分級中Ⅱ、Ⅲ級患者,且軟骨損傷面積<4 cm2;(4)BMI≤30 kg/m2;(5)患者配合治療和隨訪。排除標準:(1)患者膝關節有近期外傷史或者其他炎癥性疾病;(2)膝關節畸形,或Kellgren-Lawrence 分級屬Ⅰ、Ⅳ級患者;(3)有嚴重的心、肝、腎功能不全或并發全身惡性腫瘤疾病的患者;(4)有精神意識障礙,不能配合手術和術后療效評估的患者;(5)排除術后失訪的患者。
1.3 治療方法
1.3.1 微骨折術 患者神經阻滯麻醉后,取仰臥位,患肢綁止血帶、消毒、驅血,常規膝關節鏡前內、前外側入路,依次詳細探查內外側間溝、髕上囊、股骨滑車、股骨內外側髁、脛骨平臺等,明確軟骨損傷部位、范圍、類型等,如合并有滑膜皺襞增生、半月板損傷等,可先采用刨削刀或藍鉗等處理,清理修整軟骨損傷部位,應用不同角度微骨折錐由周圍向中心打孔,微骨折錐尖端應與軟骨下暴露骨面盡量垂直,深度3~4 mm,間距為2~3 mm,如有血液或者脂肪滴滲出,提示骨孔深度剛好,否則需要加深,反復沖洗關節腔,留置引流管,無菌敷料覆蓋,彈力繃帶加壓包扎。
1.3.2 PRP 關節腔注射 PRP 制備:抽取患者外周靜脈血30 ml,采用5 ml 枸櫞酸鈉抗凝劑混勻抗凝,使用PRP 制備套裝(山東威高醫療集團新生器械有限公司生產),參考Aghaloo 法[8]二次離心,注意嚴格按照無菌原則操作,最終獲得6~7 ml 的PRP。PRP關節腔注射:患者取仰臥位,膝關節伸直,選取膝關節外上側穿刺點,以穿刺點為中心常規消毒,進針后先回抽確認進入關節腔,連接含有PRP 的套裝注射器,勻速注入關節腔后,局部敷料覆蓋,活動膝關節以便PRP 布散均勻。MF 術后第1 周開始注射,每周注射1 次,共連續3 次。
1.3.3 術后處理及隨訪 術后盡早踝泵和股四頭肌力鍛煉,借助扶拐可部分負重,術后3 個月可完全負重。
1.4 觀察項目及評價方法 對兩組患者術前和術后3、6、9、12 個月的VAS 評分、IKDC 主觀評分、Lysholm 評分、WOMAC 評分進行比較,并觀察記錄不良反應。VAS 評分中0 分表示無痛,依次增加,10分表示劇烈疼痛,難以忍受。IKDC 主觀評分包括癥狀和功能兩個方面,Lysholm 評分重點包括爬樓梯、下蹲、跛行等,兩者均評分越高,功能改善越明顯。WOMAC 評分包括疼痛、僵硬、功能三個方面。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重復測量的計量資料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VAS 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術前VAS評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F=1.197,P=0.277>0.05);術后VAS 評分在術后3、6、9、12 個月各觀察點上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00<0.05);兩組患者VAS 評分組內術后3、6、9、12 個月各觀察點上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VAS 評分比較

表2 兩組患者VAS 評分比較
組別 n 術前 術后3 個月術后6 個月術后9 個月術后12 個月觀察組對照組F顯著性29 29 6.83±0.30 6.75±0.41 1.476 0.092 4.25±0.37 5.05±0.29 246.279 0.000 3.09±0.36 4.20±0.46 285.524 0.000 2.75±0.36 2.99±0.30 9.495 0.000 1.74±0.35 2.08±0.27 51.043 0.000
2.2 兩組患者IKDC 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術前IKDC 評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F=0.033,P=0.855>0.05);術后IKDC 評分在術后3 個月、術后6 個月、術后9 個月各觀察點上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2 個月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IKDC 評分組內術前和術后3、6、9、12 個月各觀察點上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IKDC 評分比較

表3 兩組患者IKDC 評分比較
組別 n 術前 術后3 個月術后6 個月術后9 個月術后12 個月觀察組對照組F顯著性29 29 52.46±3.42 52.60±4.19 0.776 0.382 61.46±3.28 59.46±3.41 35.116 0.000 75.74±3.26 70.14±3.92 132.692 0.000 82.66±2.37 79.86±3.10 60.439 0.000 89.18±2.77 88.78±2.62 1.669 0.202
2.3 兩組患者Lysholm 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術前Lysholm 評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Lysholm 評分在術后3、6、9 個月各觀察點上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2 個月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Lysholm 評分組內術前和術后3、6、9、12個月各觀察點上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Lysholm 評分比較

表4 兩組患者Lysholm 評分比較
組別 n 術前 術后3 個月術后6 個月術后9 個月術后12 個月觀察組對照組F顯著性29 29 44.78±2.68 44.90±3.30 3.051 0.086 52.48±3.45 49.80±2.99 29.981 0.000 67.36±2.51 64.62±2.90 58.895 0.000 81.62±1.89 78.80±2.55 102.254 0.000 89.14±3.00 88.94±5.92 2.592 0.113
2.4 兩組患者WOMAC 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術前WOMAC 評分組間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WOMAC 評分在術后3、6、9 個月、術后12 個月各觀察點上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00<0.05);兩組患者WOMAC 評分組內術前和術后3、6、9、12 個月各觀察點上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WOMAC 評分比較

表5 兩組患者WOMAC 評分比較
組別 n 術前 術后3 個月術后6 個月術后9 個月術后12 個月觀察組對照組F顯著性29 29 39.10±2.49 39.60±3.07 1.487 0.228 20.50±2.90 29.32±2.78 438.448 0.000 16.30±1.43 20.80±2.91 151.467 0.000 13.80±2.38 14.86±2.28 10.022 0.003 11.50±2.90 13.10±2.04 118.911 0.000
2.5 不良反應記錄 觀察組29 例患者中,有1 例患者第2 次注射PRP 后,出現膝關節腫脹不適,對照組29 例患者中,有1 例患者術后膝關節腫脹明顯,兩者當時均予以局部冰敷,抬高患肢,密切觀察,經對癥處理3 d 后上述癥狀均明顯緩解。此外,其他所有患者均未出現關節感染、傷口不愈合、下肢深靜脈血栓等并發癥。兩例典型術后患者膝關節MRI 變化如下。見圖1、圖2。

圖1 患者A 術后膝關節MRI 表現

圖2 患者B術后膝關節MRI 表現
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快,KOA 患病率逐年上升,嚴重危害老年人健康,對家庭和社會都造成重大影響。KOA 主要病理特征為軟骨細胞外基質的進行性降解和關節軟骨細胞破壞[9-~10],由于膠原纖維合成受阻,結構破壞,基質金屬蛋白酶、溶酶體蛋白酶等活性酶的溶解作用加強,同時軟骨細胞外基質中蛋白多糖數量、結構改變,軟骨細胞合成分泌代謝微環境失衡,最終導致軟骨破壞、脫落[11]。目前治療早中期KOA 的方法有口服氨基葡萄糖類、非甾體類抗炎藥,關節腔注射玻璃酸鈉等,但均是緩解膝關節疼痛,無法改變KOA 發展進程[12]。近年研究發現PRP能夠促進具有多向分化潛能的骨髓間充質干細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向軟骨細胞方向分化[13],為治療KOA 提供了新的方向。
PRP 是采集自體靜脈血經過離心分離而得到的含有高濃度血小板的血漿,經活化后含有大量的活性生長因子和炎癥調節因子[14],血小板源性生長因子、轉化生長因子、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結締組織生長因子等[15]可促進細胞增生、分化,細胞外基質合成,促使軟骨細胞增生,組織修復,而炎癥細胞因子如白介素-1、白介素-4、白介素-6、白介素-10(IL-1、IL-4、IL-6、IL-10)等[16],可緩解KOA 的癥狀,減輕炎癥因子的破壞,可協同生長因子促進對關節軟骨和軟骨外基質修復。有研究表明,PRP 可促進軟骨細胞的增殖和細胞外基質的積聚,此外由于來源于自體組織,不會引起免疫排斥反應、基因突變或誘發腫瘤的效應等[17]。因此,近年來國內外對PRP研究越來越多,從動物實驗到臨床觀察,都不同程度地說明了PRP 在治療KOA 方面的獨特優勢[18]。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術后VAS 評分在術后3、6、9、12 個月各觀察點上組間比較均有統計學意義(P=0.000<0.05),兩組患者VAS 評分組內術前和術后3、6、9、12 個月各觀察點上比較均有統計學意義(P=0.000<0.05)。提示通過MF 或MF 術后膝關節腔注射PRP 均能有效減輕患者疼痛,可能與MF 利用骨孔刺激釋放BMSCs,誘導損傷軟骨面纖維軟骨保護層形成有關,改善軟骨代謝,減輕對滑膜刺激,從而減輕疼痛。而MF 聯合注射PRP 較單純采用MF 疼痛緩解更為明顯,可能與PRP 誘導炎癥介質在軟骨損傷部位聚集,降低IL-1、IL-6 等炎癥介質表達,減輕無菌炎癥反應等相關。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術后IKDC 評分和Lysholm 評分在術后3、6、9 個月各觀察點上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兩組術后12個月IKDC 評分和Lysholm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IKDC 評分和Lysholm評分組內術前和術后3、6、9、12 個月各觀察點上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通過MF結合注射PRP 能有效改善患膝功能,可能與MF 緩解患者疼痛,改變軟骨損傷部位局部壓力環境,促使患者活動量增加,進而膝關節屈伸活動增加,功能得到改善相關。此外,通過PRP 關節腔注射釋放多種生長因子,促進軟骨下骨細胞生長分化,加快軟骨損傷修復,同時抑制炎癥反應,減輕對軟骨的破壞,均有利于患者患肢功能改善,而術后第12 個月IKDC評分和Lysholm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能隨著時間的變化,PRP 在關節腔內有效的作用逐漸弱化,因此PRP 在關節內注射的各組分濃度、注射次數及代謝變化情況等問題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WOMAC 評分為KOA 中最常見的評分之一,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術后WOMAC 評分在術后3、6、9、12 個月各觀察點上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00<0.05),兩組患者WOMAC 評分組內術前和術后3、6、9、12 個月各觀察點上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00<0.05)。提示通過膝關節腔注射PRP 結合MF 能有效緩解患者疼痛,減輕患膝僵硬,改善膝關節功能,可能與PRP 釋放大量生長因子和抑制炎癥反應等密切相關。本研究觀察組有1 例患者治療后出現關節腫脹不適,可能與注射PRP 的量有一定的關系,導致關節內壓增加,刺激滑膜出現不適,而所有患者未出現感染、下肢靜脈血栓等,提示了PRP 注射是安全的。綜上所述,關節鏡下微骨折術合并關節腔注射PRP 治療老年性KOA,安全有效,能明顯緩解關節疼痛,改善關節功能,臨床療效優于單純微骨折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