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西寧
(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勒流醫院婦產科 佛山528322)
剖宮產是產科解決難產以及高危妊娠等問題及改善母嬰結局的重要助產手段之一,臨床應用價值高。近年來隨著人們愛美心理需求增加以及對生活質量要求的提高,產婦對剖宮產皮膚切口縫合的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2]。剖宮產腹壁切口的縫合是剖宮產手術操作的重要步驟,其縫合方式及縫合質量可對切口愈合的效果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因此剖宮產縫合方式的選擇是產科臨床重點關注的問題[3]。傳統剖宮產切口縫合方式為間斷縫合法,該方式雖能夠獲得較為理想的切口對合效果,并且切口術后愈合的瘙癢程度也相對較輕,但容易發生切口愈合不良、疼痛等并發癥,切口部位瘢痕組織增生較為明顯,無法獲得較好的腹部美觀度,會在一定程度上對產婦的心理健康造成影響。皮下脂肪心型縫合是近年來臨床應用的一種新型縫合技術,可減輕術后切口的疼痛程度,促進切口愈合。本研究探討皮下脂肪心型縫合在剖宮產產婦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8 年11 月~2019 年5 月收治的行剖宮產手術的62 例產婦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雙盲原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31例,年齡22~36 歲,平均(28.37±2.25)歲;孕周37~42 周,平均(38.68±1.24)周;體質量指數23~28 kg/m2,平均(25.69±2.10)kg/m2。觀察組31 例,年齡23~37 歲,平均(28.39±2.21)歲;孕周37~42 周,平均(38.70±1.23)周;體質量指數23~28 kg/m2,平均(25.66±2.07)kg/m2。兩組一般資料(年齡、孕周、體質量指數)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納入標準:單胎、足月妊娠;初產婦;符合剖宮產指征;麻醉方式選擇硬膜外麻醉+腰麻;對研究內容知情且簽訂同意書。(2)排除標準:伴有凝血功能障礙、精神異常或肝腎功能嚴重障礙;合并慢性疾病、惡性腫瘤;存在剖宮產禁忌證;治療依從性差;拒絕參與研究。
1.3 縫合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間斷縫合法:手術切口皮下以1-0 可吸收線間斷縫合3~5 針,皮膚層以4-0 可吸收快薇喬線從切口一側的頂端至切口對側頂端進行皮內連續褥式縫合。觀察組采用皮下脂肪心型縫合:待縫合至皮下層時,首先將靠近真皮的淺層脂肪修剪成倒梯形的切口,以1-0 可吸收快薇喬線深部進針(注意在真皮層“爬行”一段距離,以避免只帶一個“點”的現象出現),淺部出針,以8 根針形成8 針心形縫合(針距1 cm),縫合完畢后一起打結,最后對皮膚層以4-0 可吸收快薇喬線從切口一側的頂端至切口對側頂端進行皮內連續褥式縫合。兩組術后均無需拆線。
1.4 觀察指標 (1)術后2 個月切口愈合等級。愈合等級包括甲級(切口愈合優良,切緣對合整齊且松緊適度,無血腫、紅腫、積液等)、乙級(切口可見血腫、紅腫、積液等,但未化膿)、丙級(切口感染化膿,需進行切開引流處理)。(2)術后24 h、1 周切口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進行評估,分值0~10 分,分值與疼痛程度呈正比。(3)術后2 個月并發癥(切口周圍炎性反應、皮下硬結、脂肪液化、切口對合不良)發生情況。(4)切口瘢痕增生率(術后6 個月,腹部切口瘢痕高出正常皮膚,瘢痕厚度>2 mm即為瘢痕增生)。
1.5 統計學方法 數據以SPSS21.0 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術后切口疼痛程度及切口瘢痕增生率對比 兩組術后24 h 疼痛VAS 評分對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觀察組術后1 周疼痛VAS 評分及術后6 個月切口瘢痕增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切口疼痛程度及切口瘢痕增生率對比

表1 兩組術后切口疼痛程度及切口瘢痕增生率對比
組別 n VAS 評分(分)術后24 h 術后1 周切口瘢痕增生[例(%)]對照組觀察組t/χ2 P 31 31 4.32±1.34 4.23±1.37 0.261>0.05 1.78±0.62 1.15±0.50 4.404<0.05 9(29.03)2(6.45)5.415<0.05
2.2 兩組術后2 個月切口愈合情況對比 觀察組術后2 個月切口甲級愈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2 個月切口愈合情況對比[例(%)]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對比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例(%)]
剖宮產手術為臨床處理多種妊娠問題的有效方式,在改善產婦妊娠結局方面發揮著顯著作用。但是剖宮產術后腹壁切口愈合質量會對產婦產后生活質量造成一定影響。影響剖宮產術后腹壁切口愈合的相關因素除了貧血、營養不良、妊娠高血壓綜合征、出血等全身因素外,手術操作、縫合方式等均會對切口愈合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4~6]。以往剖宮產手術切口縫合主要采用間斷縫合法,切口對合效果理想,但是術后瘢痕明顯,腹部皮膚美觀度較差,同時術后切口愈合不良的發生率較高。
心型縫合是一種新型的切口縫合方式,減張好是其最大優點[7]。真皮層的膠原纖維較為豐富,切開后回彈可產生張力[8]。心型縫合中首先對脂肪修剪就是為了達到減張的目的,使得真皮層能提前對合,消除真皮和脂肪層間多余空間,進而減少脂肪層液化的風險。并且心型縫合指的就是下窄上寬、深層的運針,能夠通過適當地“擠開”脂肪,從而達到平整對合的目的。另外,該縫合方式通過在皮膚真皮層將皮膚拉攏縫合,并將縫線結留于真皮層以下,最后將表皮層充分對合,可以在減輕張力的同時,將真皮層異物殘留發生幾率降低到最低[9]。通過心型縫合,切口瘢痕往往較小。本研究所用可吸收快薇喬線主要是由惰性材料制作而成,具有較高的生物組織相容性,在機體中能夠逐漸被吸收與代謝,不僅不會對人體皮下纖維結締組織產生刺激,還能夠使細胞的異常增生得到有效抑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瘢痕組織的形成。有研究顯示,剖宮產手術中運用心型縫合,能夠有效抑制術后切口瘢痕增生,使并發癥發生風險降低,進而促進手術切口的愈合。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術后24 h 疼痛VAS 評分對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觀察組術后1 周疼痛VAS 評分及術后6 個月切口瘢痕增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術后2 個月切口甲級愈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皮下脂肪心型縫合能夠減輕術后切口疼痛程度,降低剖宮產切口瘢痕增生率及并發癥發生率,利于切口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