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約撰稿人 陳晴
中建五局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北方中心項目進行主體施工
中建五局國家醫療大數據北方中心主體用來制作“荷花花瓣“的懸挑梁施工
荷花是濟南市市花,每到夏季,荷香飄逸,以優美的花容點綴著美麗泉城。如今,在濟南西部的黃河沿岸,一座荷花形外觀的單體建筑銀光閃閃,呈現在人們的眼前。由中建五局承建的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北方中心3 號機房樓,猶如一朵含苞待放的“荷花”,將存儲山東、河北等6 個省份約6 億人口的健康醫療數據,成為世界級、國內最先進的健康醫療大數據中心。
項目建設的首個難題是要解決“荷花”如何在“淤泥”中生長。項目位于黃河沖積平原,距離黃河只有不到1 公里,基坑開挖不到1 米即可見到地下水,為儲存多余積水的坑中坑更是深挖至13 米。項目團隊戲稱“在泥坑中‘種荷花’”。
管理人員對照圖紙進行內部施工
基坑開挖階段,坑底及側壁便出現涌水現象,基坑及9 個坑中坑的坑壁出現了局部坍塌。項目管理人員第一時間全部到達一線,結合此前多次技術研討結果迅速決策,摒棄傳統的降水井排水方法,決定采用鋼管支撐及沙袋護壁的方式“疏堵并行”。最終有效解決了12 個坑中坑開挖難題,僅用10 天就完成最深到12 米的基坑開挖。自土方開挖開始至基坑降水結束,共降排水35 萬立方米,為整個項目施工建設筑牢根基。
“相較于普通住宅不超3 米的層高,大數據中心的平均層高達6.4 米,樓體荷載力高達兩噸每平方米,相當于每平米需要承載一頭大象的重量。”項目經理郭克來介紹說。
超高的層高,意味著需要采用超標準、超常規的建設工藝。項目團隊7 次召開專家論證會,邀請30 位專家現場研討,經過多次討論、計算、論證、再計算、荷載試壓的反復求證,采用高空三角型鋼支撐系統技術,順利破解高空大懸挑混凝土骨架施工難題,且該施工工藝獲得了山東省省級工程建設工法。
在4.4 萬平方米的單體中,建設者裝設了435 根、每根長達45 米的樁基,且全部為高支模建設,最小的梁高達0.9 米,最厚的梁高達1.8 米,可與成人比肩,總架體長度可支設1.8 公里的高架橋。
主體建筑的“荷花”造型,由超長、超重的懸挑鋼梁鑄造完成。一系列新技術、新材料的應用助力大數據中心絢爛綻放。
中建五局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北方中心項目基坑施工
荷花造型的外幕墻需要呈現出荷葉邊的曲面與弧度,項目采用施工盤扣支撐體系,搭設可固定不規則尺寸支架的環形架,以“高度靈活”應對截面的復雜變化,參與施工的人員減少了三分之二,工期縮短四分之一;在安裝框柱的過程中,利用方圓扣加固體系,僅需兩人就可完成操作,除墻體光滑外,還極大提高了觀感質量;在分隔墻的施工過程中,選用了精度高、承載力好的AAC 輕質隔墻板材等材料,提高裝配式技術應用,速度提高40%,裝配率達55%;使用角鋼支撐代替傳統鋼筋支撐,把獨自承重的厚重鋼筋變為“集體作戰”,增大了受力面積,在節約用量的同時保證筏板鋼筋支撐的安全性。
未來,以“大數據科研創新”、“醫藥器械大數據應用創新”、“保險金融大數據應用創新”、“互聯網醫院”、“智慧康養生活”等為N 個組團的產業園區將在這里匯集,實現集政、產、學、研、用一體化的大數據全產業鏈生態體系,為健康中國建設譜寫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