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寧
摘 要:把好知識關就是圖書編輯的使命和職責,讓讀者讀到知識正確的圖書是編輯的本職,如果讓有知識性差錯的圖書進到市場就是編輯的失職。圖書編輯作為精神文化產品的把關人,必須在審稿時避免出現知識性差錯。本文論述了圖書編輯避免知識性差錯的有效途徑,包括編輯要有責任感和使命感、加強對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要有嚴謹認真的態度,只有做到這些,才能盡最大可能避免知識性差錯。
關鍵詞:圖書編輯;避免;知識性差錯;使命感
中圖分類號:G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079 (2020) 01-00-02
一、引言
圖書出版的初心和使命就是傳播知識,傳承文化,所以把好知識關就是圖書編輯的使命和職責,讓讀者讀到知識正確的圖書是編輯的本職,如果讓有知識性差錯圖書進到市場就是編輯的失職。國家對圖書知識性差錯也越來越重視,2005年新聞出版總署制定的《圖書質量管理規定》中明確規定:知識性、邏輯性、語法性差錯,每處計2個差錯。這比文字性差錯計1個差錯還要嚴格,多年來一直堅持這一標準,對圖書質量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圖書編輯作為精神文化產品的把關人,必須在審稿時避免出現知識性差錯。
二、什么是知識性差錯
知識性差錯不但指圖書內容上的整體性的知識體系、思想傾向等方面的錯誤,而且指由于認識上的模糊、技術上的疏忽、文字表述不當等造成的涉及知識性內容的個別差錯。圖書編輯審稿時如果不保持警惕,不注意發現此類問題,就很容易出這類差錯。
三、出現知識性差錯的主要原因
(1) 作者原因。作者本身的知識面不寬、知識儲備不足、不認真查找資料,就容易寫作時在知識、邏輯和語法等方面出現差錯。
(2) 圖書編輯原因。編輯的文化水平、知識儲備度、審稿編輯加工時認真程度、編輯盲從輕信作者等都影響書稿中知識性差錯的出現頻次。
四、編輯審稿和編輯加工時避免知識性差錯的有效途徑
(一)編輯要有責任感和使命感
圖書編輯要時刻意識到,圖書是傳播知識、傳承文化的重要載體,編輯是書稿的把關人,只有把書稿中知識性差錯都消滅了,出版后的圖書才能起到傳播正確知識、傳承優秀文化的使命,否則就是誤導讀者,褻瀆文化。所以編輯一定要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本著對歷史、對文化、對讀者高度負責的態度,認真消除書稿中的知識性差錯,才能得到讀者的認可,不辜負編輯是知識和文化傳播使者的美名。
(二)加強對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
為了有效避免書稿中出現知識性差錯,圖書編輯必須不斷認真學習,不僅要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知識,而且要向老編輯學經驗,向群眾學知識。出版的特點決定了編輯不光要在出版專業學習上“?!保乙龅蕉鄬W科專業知識的“博”。為了出版圖書精品,就要求圖書編輯既是編輯學的專家,又要博覽群書,做多學科的“雜家”,這是編輯工作的特點和使命決定的,也是時代對編輯的要求。
(三)編輯要有嚴謹認真的態度
圖書中有的知識性差錯,屬于常識性或者是難度不高的知識,只要編輯有嚴謹認真的態度,是能夠在審稿和編輯加工消除的。這就需要編輯在審稿和編輯加工階段,有嚴謹認真的態度,不放過書稿中的每個知識點,對自己不了解的知識,多方查找資料,核實知識點,把書稿中知識性、邏輯性和語法錯誤盡最大努力予以消除。
五、審稿中發現的知識性差錯的實例
根據多年圖書審稿的經驗,筆者在日常審稿工作中發現了一些知識性差錯,對書稿中容易出現的一些知識性差錯具體問題進行了歸納。對書稿中涉及的知識性差錯試舉幾例分享給編輯同仁,供大家參考借鑒。
(1) “1776年7月4日,當56名來自13個殖民地的代表在《獨立宣言》上簽字”,筆者審稿時對數字感覺不確定,經過認真查找權威資料,發現美國第一屆大陸會議代表是56名,但《獨立宣言》是在第二屆大陸會議上簽訂的,而第二屆大陸會議代表是66名,所以筆者把此處改為“當66名來自13個殖民地的代表在《獨立宣言》上簽字”。
(2) “林登·約翰遜成為了美國第36屆總統”,筆者看到此處發現了差錯,因為美國總統的屆、任、位是不同的。屆:美國總統選舉每四年舉行一次,任期四年,任滿四年為一屆,如果總統在任期內死亡或因故離職,繼任總統和前一位總統為同一屆總統。任:與總統任職有關,一人連續擔任幾屆總統,仍為一任。位:擔任過總統的實際人數。筆者查詢資料確定,林登·約翰遜是第44、45屆,第36任總統,所以此處改為“林登·約翰遜成為了美國第36任總統”。
(3) “呂后的兄弟呂祿、侄子呂產”,筆者查詢史料確認,呂祿不是呂后呂雉的兄弟,呂祿的父親呂釋之是呂后的兄弟,所以此處改為“呂后的侄子呂祿、呂產”。
(4) “陳叔寶是高宗陳霸先的長子”,陳叔寶是宣帝陳頊的嫡長子,而陳頊是陳霸先的侄子,此處根據書稿內容,改為“陳叔寶是宣帝陳頊的長子”。
(5) “辛棄疾是南宋末年著名的抗金英雄”,辛棄疾:1140——1207,南宋:1127——1279,也就是說辛棄疾去世時才是南宋中期,不是末年,所以此處改為“辛棄疾是南宋時期著名的抗金英雄”。
(6) “乾隆皇帝是世界上統治時間最長的君王”,筆者看到此處感覺不對,筆者印象中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在位時間比乾隆皇帝長,穩妥起見,筆者查閱資料確認,路易十四在位72年,而乾隆皇帝在位60年,又當太上皇3年多,統治時間沒有路易十四長,所以此處改為“乾隆皇帝是世界上統治時間最長的君王之一”。
(7) “陳紹華、韓美林、勒埭強創作的圖案成為北京2008年奧申委會徽”,經筆者查詢搜索資料,沒有勒埭強這個人,應該是著名平面設計大師靳埭強”。
(8) “皇后賈南風的外孫賈謐”,經查詢史料確定,賈謐是賈南風妹妹賈午之子,他是賈南風的外甥而不是外孫。
(9) “夏朝最后一個皇帝名桀”,因為“皇帝”的稱呼開始于夏朝1000多年之后的秦始皇,這是常識性知識,所以稱桀是夏朝最后一個皇帝是不正確的,改為“夏朝最后一個王名桀”。
(10) “唐高祖寵妃尹德妃的父親尹阿德”,經筆者查閱《舊唐書》,在其中列傳第十四中記載尹德妃的父親名字是尹阿鼠。
六、圖書編輯要不斷提高知識把關意識
圖書編輯必須要把好知識關,是由我們圖書出版的性質決定的。宣傳科學知識,傳播先進文化,是每一個圖書編輯的責任。避免知識性差錯需要真才實學,需要下真功夫。能不能把好知識關,關鍵在于圖書編輯的素質,圖書要層層把關,人人負責,嚴格落實“三審制”,做到“一人得病,大家吃藥”,發現知識性差錯,所有編輯要知道錯的原因,并以此為鑒,力戒再出現類似錯誤,對每一個差錯都不能不了了之。只有這樣,才能使編輯成為合格的知識傳播者和文化傳承人。
七、結語
總之,圖書中不應該出現知識性差錯,因為這反映著一家出版社的綜合素質和編輯的知識水平、責任心,也關乎出版社的信譽和品牌。圖書編輯不可能是“萬事通”,但只要多學習、多查找、多點責任心,知識性差錯是可以避免的。
參考文獻:
[1]王麗敏.歷史類書稿常見編校問題及防范.[J].新聞研究導刊,2017 (21).
[2]尹英俊.圖書質量的問題及其解決[J].出版參考, 2012(24).
[3]趙曉曠.編輯工作要把好“三關”[J].河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