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婷
摘 要:《守望家風》最近在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播出,該片用客觀的眼光講述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中的家風故事。在歷史巨輪緩緩轉動下,埋藏數千年的事跡要聞用創(chuàng)作者獨特的紀錄方式展開,將流淌著的中華民族精神氣韻貫穿其中。該紀錄片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讓家風問題進入大眾視野,引發(fā)大眾關于家風問題的思考。可以說是一部從家國天下到立德樹人的佳作。
關鍵詞:家風;主旋律;文化紀錄片
中圖分類號:J9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079 (2020) 01-0-02
主旋律類紀錄片以旨在表達國家意識形態(tài)和主流文化價值觀為基,其創(chuàng)作觀念和表達方式在當下發(fā)生了一系列變化。主旋律紀錄片越來越注重平民化路線,這是順應社會發(fā)展的必要條件,也是媒介不斷發(fā)展中的必然選擇,這類把宏大主題與普通人的生活相結合的做法,讓受眾更有參與感、親近感,已成為紀錄片的慣用手法。
一、從主旋律主題中看“家風”
央視《守望家風》的播出,創(chuàng)作者通過大量的文獻資料梳理和古今名人事跡讓陳舊的歷史躍然呈現在我們眼前。讓弘揚優(yōu)秀家風成為一種新的社會風尚,讓全民追求正能量弘揚中華優(yōu)良傳統(tǒng),讓真正需要傳承的傳統(tǒng)文化回歸到大眾視野避免被社會遺忘。
二、《守望家風》紀錄片敘事手法
(一)文獻紀錄片
文獻紀錄片用真實的歷史文獻資料形成影像來反映客觀歷史。這些影像要在客觀真實的基礎上尋找新的視覺沖擊點。這些視覺沖擊點來源可以多樣化,比如,從歷史人物的一個小事件中體現大情懷,還可通過從歷史文獻的某一段敘述中發(fā)現其中的奧秘,向觀眾講述創(chuàng)作者對這段歷史的理解,引發(fā)觀眾聯想等。
在過去的歷史長河中,許多鮮為人知的軼事要聞被封存。但我們需要的歷史影像、圖片、文字檔案等文獻資料其實大多典藏在檔案館博物院等機構中。這需要文獻紀錄片創(chuàng)作者在前期去走訪、調研,從而把埋在土里的寶藏發(fā)掘出來,通過梳理賦予它新的內涵,不斷打磨使它發(fā)光發(fā)亮,實現它真正的價值。并與新時代的思想和輿論相結合,反復鑄造,把歷史博物館里這些刻板的文獻、影像資料,用賦有自己獨特的鏡頭語言創(chuàng)作出來。旨在讓觀眾從作品中體驗不一樣的歷史傳承。
《守望家風》運用了大量的史實尋根溯源,創(chuàng)作者運用大量翔實的史實并從歷史的長河中提煉出有代表性的歷史人物從他們不同的事跡中體現“家國” “儉廉” “善仁” “孝忠” “傳承”這五個方面的“家風”,以此來體現主題,從而弘揚家風道德新風尚。
(二)圍觀敘事更加彰顯主題
從敘事手法上看,《守望家風》這五集:“家國” “儉廉” “善仁” “孝忠” “傳承”都是講歷史名人嚴于律己,為其族人、后代做出了榜樣并且弘揚了優(yōu)良的家風。“家風”同樣是維系社會秩序和國家凝聚力的一把利刃。
紀錄片有“四真”:真實的時間、真實的空間、真實的人物、真實的事件。開片先用“家國”來引入,以小見大的手法尤為明顯。通過講述“鄭氏家族”六百年如一日敲鐘的真實故事,展現家風對整個社會的重要性。《守望家風》五集中的最相同在于作者大量走訪檔案館,尋找名垂青史的名人后代,查閱大量歷史相關文獻資料。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不斷深化對“家風”理解,這五個主題更是在展現“家風”上是遞進的過程。
從敘事特點來看,如今“講故事” “設懸念”的情節(jié)化敘事手法已不新鮮,高清、航拍、特技、動畫等多種技術手段也被大量使用。《守望家風》中大量航拍使得原本渺小的場景變成宏觀的畫面,宏偉的畫面讓受眾感受到家風的力量。不難發(fā)現,在這五集中所講述的順序都是先由古代名人講起再順延到現代的名門望族。運用從古至今的手法更能彰顯“家風”所帶來的傳承作用。這種手法還滲透到作者所研究名人的后代上。在名人后代的敘述中,正是因為祖輩的優(yōu)良品格給后代留下的示范性作用,族人效仿先輩的行為將其制定成“族譜家法”,才使得后代中也人才輩出。在每集中細心地觀眾總會發(fā)現在講述歷史名人良好的品質時,總會出現一個被眾人交詈聚唾的反面人物,運用對比的手法來刻畫人物形象,突顯家風利國利民的重要作用,弘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升華了主題,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
(三)主旋律升華主題
紀錄片具有傾向性,有著制作者的情感投入,所以必然有藝術性。紀錄片是選擇的藝術,是再創(chuàng)造的藝術,內容真實的藝術,同樣也是紀錄表現人類情感的手段。影片中講到毛澤東之子毛岸英,在新婚之后、國難當頭之際就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參軍,彭德懷司令在毛岸英參軍后這樣激動的講道:“國難當頭,挺身而出,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但毛岸英做到了,他是我們志愿軍第一人。”但在抗美援朝戰(zhàn)場上,無情的炮火轟炸下讓年僅28歲的毛岸英為國捐軀。毛澤東第一時間得知這個消息除了心痛外,他的一番話讓大眾對毛澤東有了新的認識。通過毛岸英犧牲的事情毛澤東的以國家利益為先的博大胸懷得以體現。這就是利用真實可信的人物,講述真情實感的動人故事。讓每個鑒賞者都可以得到不同的情感體驗。但在敘述視角上不加以任何個人主觀情感,冷靜客觀的講述歷史,用平民化、大眾化的角度去尊重歷史、闡述歷史,給受眾自由發(fā)揮情感的空間。
家風來自原生家庭或家族,優(yōu)良的家風是社會形成良好風氣的基礎。而紀錄片通過紀實的手法能將每個家庭(族)不同的家風文化及家庭風貌展現出來,突出家風帶給人乃至國家的重要作用。在這些家族的祖輩通過言傳身教的事件中,給后代在思想道德上正確引導。既具有規(guī)范個人和社會的作用,又能促使家庭成員在文明、和諧、健康、向上的氛圍中不斷發(fā)展。《守望家風》這部文獻紀錄片不僅僅能用歷史數據來講述家風,而且是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下核心價值觀主旋律的弘揚。更能夠帶來對現代家庭的重要影響:不忘祖訓,克己守禮。
三、歷史故事的扮演
歷史題材紀錄片中的“扮演”方法,在近年來已經得到了廣泛應用。在歷史的長河中,有很多無法考證的問題、事件。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扮演”是為了彌補環(huán)境上帶來的不便,想要更好的還原史實,因此扮演也不失為一種更有效的方式來向觀眾展現真實,其最終目的還是要為真實服務,讓觀眾更好的理解歷史。
《守望家風》作為文獻紀錄片,不僅運用大量且詳實的文獻資料來保證紀錄片紀錄的真實性,在表現古代名人時還運用了歷史“扮演”。由于歷史在現實世界中無法重演,通常紀錄片在向大眾展現歷史時力求真實,所以“扮演”在一定程度上能讓觀眾更好的進入作品。
在本紀錄片的五集中,凡是涉及到古代的家族名人事件的講述時,都運用歷史扮演的方法,盡可能根據文獻資料還原當時的情景,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敘事結構相對完整也醞釀了一種氣度宏闊的歷史氛圍。同時我們要用辯證的眼光把握“扮演”的度來展現真實,這時值得注意的一點。
四、結語
主旋律類紀錄片具有親民屬性,它的這一特性讓我們看到了它所帶來的積極效應。通過靈活運用新媒體技術、深入的前期調研、熟練扎實的鏡頭語言,融入大量自然景觀和人文關懷,既達到了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宣傳目的,又滿足了受眾對于優(yōu)質文化產品的需求。
但同時主旋律類影視所宣揚的正確的價值觀需要被大眾接受才能實現其真正價值。而創(chuàng)造性是文獻紀錄片最為缺乏、最需要彰顯的特性。因此,在注重政治導向的同時,還要盡可能地考慮市場與觀眾的需求,發(fā)展大眾喜聞樂見的社會主義主題。還要對紀錄片紀錄形式進行創(chuàng)新,把個人命運與同國家命運相結合,從小人物身上反映大情懷。最后還要做到扮演內容的占比和真實性,把握一個扮演的度,不能過度解讀并帶上自己的主觀思想,要用客觀的角度敘述,保證紀錄片的真實性,把握紀錄片基本原則。
參考文獻:
[1]唐寧.論中國文獻紀錄片的藝術特性[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16(02):147-152.
[2]王有軍.主旋律紀錄片如何在經典歷史選題中尋求新突破[J].CONTEMPORARY TV, 2017(09):39-40.
[3]楊菊華.論新時代優(yōu)良家風的歷史溯源與主要意涵[J].文化建設,2019(02):67-74.
[4]馮笑,張鄭武文.現實語境下制造題材紀錄片的人文敘事與時代價值——以《制造時代》為例[J].電視研究,2019(08).
[5]陳薇,何慶.視覺修辭的文化符碼與圖像意指——以國史紀錄片《國家記憶》為例[J].電視研究,2019(08).
[6]高山.紀錄電影:積極迎接產業(yè)挑戰(zhàn)——“紀錄電影發(fā)展研討會”綜述[J].當代電影,2010(04).
[7]張朝夕.體育題材紀錄片的社會主流敘事——大型紀錄片《我們的奧林匹克》創(chuàng)作實踐與思考[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09(02).
[8]陳煒.歷史文獻紀錄片的“南京廣電現象”解讀[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