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摘要:處于社會邊緣的原生藝術作為一種反傳統的藝術形式,自杜布菲提出之后在國內外迅速發展開來。本文從美育的視角淺談原生藝術、原生藝術與精神疾病的關系以及原生藝術在中國的美育價值,向公眾展示原生藝術獨特的審美價值和重要意義,為中國原生藝術尋找具有中國意味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原生藝術;美育價值
一、原生藝術
自杜布菲提出原生藝術的概念后,現在對原生藝術概念的界定,仍有許多質疑與不確定性,在原生藝術的創作中發現三類創作人群:精神病患者,通靈者及民間自學者。從這三類人的繪畫表現中發現,原生藝術是指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人,依靠自身的本能與天性,運用獨特思維方式與感受創作的藝術形態。
然而,原生藝術在國內外的接受程度有很大的不同。西方人普遍理解接受原生藝術,并開展不同的藝術展覽活動,他們認為原生藝術的創作是幫助人們了解當下人的精神與藝術中發生的一系列問題,把原生藝術當作純凈的藝術來欣賞。在中國,農業文明帶來世俗權力的影響根深蒂固,對人類內心世界,靈魂與精神的陌生與不重視、“人定勝天”的思想、消費主義的展覽形式等等,在中國人心中難以接受與推崇原生藝術。因此,在先天不足的中國原生藝術的環境里,我們更應該喚醒藝術人士的精神獨立及捍衛美學的勇氣。
二、原生藝術與精神疾病
精神疾病患者作為中國原生藝術創作的主力軍,有獨特的藝術思維與感知能力,但在創作過程中,原生藝術家受潛意識的驅使,在精神病人的幻覺與潛意識中,沒有對世界的功利性目的,只是將潛意識上升為意識,通過點線面及色彩的方式,形成視覺圖像與符號。這類精神上有特殊人格的人群對現實世界做出的防御本能就是被壓抑的潛意識通過外在的藝術形式獲得解放與重生,激發本能與潛意識,釋放潛藏在內心深處最原始的情感,是創作者潛意識情感的外在表現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被稱為“精神返祖”或“退潮”現象。原生藝術幫助我們理解接受甚至欣賞這些癥狀,通過作品認識精神世界與藝術世界的神秘力量。
原生藝術對精神疾病的治療有明顯成效,精神患者內心的矛盾與沖突,既充滿熱情又空虛寂寞,真實地表現出藝術繪畫的視覺沖擊與感官刺激。原生藝術強調個性,遵循自然尊重天性,在創新與創造力的表現上發揮的淋漓盡致。一般而言,原生藝術中的許多作品,缺乏空間感與立體感,突出對空間平面化的思考。
三、原生藝術中的美育價值
眾所周知,教育不僅僅是家庭的、學校的、社會的、甚至是自然環境的,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教育的意義,當談到原生藝術的審美教育時,我認為先學會欣賞再去創造。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會面臨些許問題與阻礙,學會選擇與判斷就顯得尤為重要。
首先是學會欣賞原生藝術,欣賞原生藝術隨意肆然的表現方式,怪誕的造型、天馬行空的想象,稚拙古澀的用筆、獨特的布局與構圖。其次是進行創作,不拘泥于對原生藝術的模仿,更多的是通過欣賞原生藝術的純凈與獨特學會創作作品,帶來啟發與思考。不可否認的是原生藝術與兒童藝術有相似性,兒童藝術在釋放天性、尊重個性的原則上與原生藝術的倡導一致,不同之處是兒童藝術的表現大致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邏輯行徑,同時與兒童的多樣體驗與具身認知有關。
原生藝術的美育價值,不是形式與內容的教育,而是審美素養與審美品味的提升。因此會涉及到作品的抽象性與具象性,從大量的的原生藝術作品來看,原生藝術大多屬于抽象繪畫,夸張多變的造型,強烈奔放的色彩,無序混亂的構圖,畫面表現的狂躁和多感,悸動與悲傷,憤怒和狂躁,是對心靈與靈魂的考驗,對畫面情感的解讀。從作品當中來看,原生藝術不是一種說教的方式,而是通過人類普遍具有的直覺與感性,激發人的創造潛能。在此基礎上,重視審美能力的提升,關注原生藝術的非理性之美、創作媒介的多樣性與創作題材的廣泛性。讓學生學會理性思考,學會借鑒,在重視兒童創造力培養的同時,加強審美教育,注重體驗式參與,加深原生藝術對學生的成長作用。
四、結論
中國的原生藝術蘊含了獨特的中國理念,改變過去一味追求標新立異的藝術形式,提醒我們重視人與自然的聯系,尋求生命的原點與初衷,回歸自然狀態,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原生藝術不是對現實世界的真實反映,而是主觀世界的情感流露。藝術教育者要重視原生藝術在美育中的價值與地位,美無標準可言,拋去束縛、擺脫審美的慣性,真切的體會自然生命的存在,喚醒潛能,激發創造力,培養特殊的藝術思考與興趣。美育角度的原生藝術,不僅僅是視覺感官的沖擊,更是品味的判斷與提升,讓大眾學會欣賞原生藝術,讓原生藝術在中國的土壤中深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