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敏
摘要:現實主義題材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火爆兩岸,文章以豆瓣影評作為研究樣本,分析受眾對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的感知和態度,挖掘評論中所熱議的話題,進一步探究電視劇獲得成功的原因,以期對國產電視劇具有參考價值。
關鍵詞:《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影評;原因
兩年前李曉明在劇院隨機掃射在場觀眾,致9死21傷,電視劇故事就兩年后李曉明無差別殺人案的判決而展開,描述了受害者、加害者、媒體、律師、思覺失調病患的現狀。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2019年3月24日在中國臺灣省播出,隨后獲得54屆電視金鐘獎的六項大獎,2019年6月24日在騰訊上線,半個月時間累計播放量高達1.3億次,豆瓣評分9.5。
電視劇的題材、臺詞和背后的意義都引發了人們的廣泛熱議,其中既有高度評價,也有質疑批評。現如今受眾對影視劇的反饋更多的是分布在微博、微信、知乎、豆瓣等平臺上,而其中豆瓣電影是一個專業的評論網站,對影視劇的評論較為集中,內容也較為權威而客觀。因此,將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的豆瓣影評作為研究樣本,解讀受眾的態度傾向、理解程度以及分析它的火爆原因。
一、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的豆瓣影評分析
1.受眾心理
在豆瓣電影網站中,截止至2020年3月3日,共有22573個人給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進行評分。77.1%的人和19.7%的人分別給了5星和4星,共占總數的96.8%2.5%的人是3星,0.3%的人給了2星,0.4%的是4星,3星及以下的共占總數的3.2%,豆瓣最后評分為9.5,這說《我們與惡的距離》評分很高,總體是受歡迎和贊賞的。
關于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短評共有68827條,數量過多,本文選擇熱門列中排名前100的評論作為研究樣本進行分析。在這100條評論中,有17條評論是在討論臺劇和大陸劇,對臺劇的轉型抱有贊揚,而希望大陸劇也能更多的關注現實主義題材,脫離家長里短的描述,聚焦現實話題。臺劇是偶像劇的鼻祖,2001年《流星花園》的播出,刮出偶像劇的流行風向,2000年至2010年達到頂峰,流行的背后體現的是受眾對同質題材的視覺疲軟。《我們與惡的距離》更多的體現是臺劇的轉型,敢于直面社會問題,聚焦人性的討論。大陸劇也盛產優質劇,近幾年的《甄嫘傳》《歡樂頌》《瑯琊榜》深受觀眾喜愛。從兩者的討論表現出網友對國產劇的需求,也給今后影視劇的發展方向提供了良好的建議。
有23條評論表達了對電視劇的贊賞和喜愛。網友“trouble”說,“這種劇不打五星還要打什么!現實題材,嚴肅話題,法律道德的拉扯,人性的親密疏離,善惡的爭辯,新聞理想的偏離,只是一集引出這么多話題,期待后續!吳慷仁是精品臺劇標桿吧,這些年口碑臺劇都有他,太會接戲了。最后一集片尾曲回顧畫面里全是笑容很暖,很喜歡,很棒的劇。”網友“一業”評論,“賈靜雯演技還是很棒啊,也許是有了孩子的關系,她把那種家長與孩子的距離感和對叛逆期的無力感演得很棒。依舊是為吳慷仁尖叫的一部劇。”題材、劇情、演員等方面深受網友的喜愛。
有7個觀眾的打分在3-5分之間,雖然評論中包含贊揚,但也包括些許的理性批判。認為電視劇題材很好,呈現出美劇的既視感,但編劇意識過多,主題先行,社會紀實性較弱,劇情中有些煽情過度。還有部分受眾的評價過于平淡,不表達自己喜惡。些許受眾用隱喻的方法表達自己的想法。
有32條評論評分過低,持貶義,對劇情和演員不滿意,認為電視劇對邊緣群體的權益保障浮于表面,對主題不予接受。
以上100條評論中受眾的心理態度表現為三種,一種是受眾對電視持正面評價,對電視劇劇情、演員演技、主題表示喜愛和認可,對國產劇的未來充滿期待,受眾表達自己的態度希望有助于國產劇未來的發展;另一種是少許受眾評價較為理性客觀,不褒不貶,持中立態度;最后一種是受眾對電視劇持負面評價,這表現出受眾對導演和編劇的風格不認同,里面有感性也有理性分析,受眾意見良莠不齊。
2.熱議話題
在這些評論當中,有些受眾的觀點引起熱議。網友“凌睿”說,“如《大衛·戈爾的一生》探討法律和人性的矛盾,又如《聚焦》《夜行者》展現媒體人的真實寫照。律師為殺人犯辯護,人們就罵他沒有良知,甚至對他潑糞。其實,和發泄憤怒相比,還原真相更加重要。每件案件發生時,我們都需要一個冷靜的人,能客觀中立地查清真相,不包庇罪犯,也不夸大事實。記者為了收視率不播人們真正關心的新聞,而去播博眼球的新聞;為了流量和熱度,還沒查清真相就播假新聞,甚至可以為了發一個假新聞耽誤女兒的生日;捕風捉影,以訛傳訛,傳來傳去把導演拍電影傳成了精神病劫持兒童……”網友“嘉涼”說,“從滴滴事件到紅黃藍事件到房思琪到勝利酒吧到更多每天刷新在微博熱搜的事件,這幾年關于社會刑事案件引發群眾情緒和價值導向,有太多話題值得探討了。有“刻奇”,圍觀者自我感動到不行并聚眾煽情;有污名化,卷入事件的每個個體都即將被更大的名詞代替來加入討論;有“健忘癥”和“娛樂至上”情緒,上一秒義憤滔天的群眾下一秒即將被膚淺的娛樂消息吸引注意;有媒體職業道德的探討,是否權利和金錢可以隨意抹掉或支配媒體的聲音。這些案件,活生生血淋淋稍加整理都是最好的影視劇題材,也都應該借助影視作品的性質來引起更強烈、更廣泛、更專業、更具辯證態度的社會關注。”
新聞媒體的職業道德在劇中有明顯的體現。女主和丈夫都是新聞媒體從業者,但價值觀在最初階段有所分歧。宋喬安追求快新聞,博眼球,所以有一開始假新聞的出現和后來母子的自殺劇情。在當今新媒體技術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人能夠通過媒介等渠道參與公共事務中來,表達自己的觀點。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傳媒行業迅猛發展,媒體從業人員也在不斷增加,新聞工作者的素質不高是造成媒體司法報道中倫理問題的直接原因。因此,提高新聞工作者的道德素質和專業素質成為緊要解決的問題。長時間以來,媒體和學者把媒體和司法的關系看成是監督和被監督者,兩者長時間處于對立面,產生了許多矛盾和沖突。媒體與司法因自身特點和所處環境不同,具有統一性和差異性。在監督和被監督的關系定位下,媒體是監督者,掌握著話語權,在報道司法案件時就會衍生倫理問題。媒體應對自身的角色有清楚認知,媒體是報道者,而不是事件的裁判者。媒體在新聞報道中,應遵守法律法規和道德規范。所以,我們應重新審視媒體與司法之間的關系,應從監督和被監督的對立面轉變成參與合作的關系。在劇中媒體肆無忌憚的報道施害者家屬的行蹤,導致基本生活不能夠進行,受害者的傷疤再一次揭露,施害者家屬的身心再次煎熬。媒體應把握報道的的尺寸,充分尊重事件的當事人、犯罪嫌疑人以及涉事親屬,要具有人文主義精神。合理呈現事件的細節,避免對社會和受眾造成不利影響。媒體正確引導輿論,能夠減少媒介審判的發生。
劇中施害者李曉明家屬因背負殺人犯家屬的罵名而東躲西藏,生活不見天日,思覺失調的應思聰因這個病況而被貼上標簽。兩種家庭不同的境遇,但都被社會污名化。污名化這個詞是戈夫曼率先提出,戈夫曼認為,污名是由于個體或群體具有某種社會不期望或不名譽的特征,而降低了其在社會中的地位,污名是社會對這些個體或群體的貶低性、侮辱性的標簽,被貼上該標簽的人有一些為他所屬文化不能接受的狀況、屬性、品質、特點或行為,這些屬性或行為使得被貼標簽者產生羞愧、恥辱乃至犯罪感,并導致了社會對他們的不公正的待遇。污名化的原因往往是社會優勢群體對弱勢群體的貼標簽行為,被污名化者內心會產生自卑、壓抑甚至自我懷疑的心理。劇中所反映的李曉明家屬隱姓埋名的生活,妹妹李大芝的改名正是污名化傷害的結果。應思聰因患上思覺失調,社會上對這種病存在原有的歧視和不解,刻板印象和存在的偏見使得這一類患者扣上了污名的帽子。虛擬網絡上的謾罵和現實生活中的偏見都是群體情緒和群體感染的因素,煽動性輿論使得群體情緒快速傳染,不理性的評論使得污名化情況更加嚴重。
二、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火爆原因的探究
通過豆瓣電影中網友對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的評論可以看出,受眾對電視劇的喜愛包括選題、劇情,創作團隊的精心打造,劇中對邊緣群體生存狀況的普及。評論所贊揚和認可的方面正是電視劇成功的主要原因。
《我們與惡的距離》選題貼近社會現實,是根據臺灣省發生的真實案件改編而成的,反應社會焦點話題,是一部現實主義題材電視劇,劇情敢于直面社會痛點而飽受好評。選題的成功意味著電視劇成功了一半,之前《人民的名義》播出也在社會上產生了不小的動蕩。這表明了現實題材影視劇符合觀眾的口味,但不能過于同質化。豆瓣網友對這部劇的評分較高,是因為這部劇不落俗套,同質化的家庭劇已經不能滿足受眾的需求。明星、富豪、職場精英這種人設對人們來說太有距離感,難以產生共鳴,而這部劇描述的是普通階層下的公眾,選題體現的現實感是這部劇成功的首要原因。
創作團隊的精心打磨使這部劇更加完美。一部好劇不是在家憑空創作的,而是來源于生活。編劇在寫劇本前花費一年多的時間進行田野調查,為了能夠了解真實狀況,曾去法院旁聽死刑犯的庭審,總共耗時2年多,劇本才基本定型。團隊為了場景的真實性,花費300多萬打造了300坪的一個主場景,就是女主所在的品味新聞臺。在品味新聞臺播出的電視新聞畫面都是團隊真實去采訪的畫面。演員賈靜雯為了更好的貼近角色,時常跑法庭去觀摩,應思聰扮演者為了更好的了解思覺失調者的生活情況而跑去療養院與患者待在一起,觀察他們的生活,傾聽他們的想法,進而改變了自己對這一類人的看法,離角色人物更加貼近。
敘事模式的創新是這部劇成功的另一個重要原因。以往國產電視劇在情節、人物的敘事上都略顯單一,這部劇就簡短的十集,從圍繞李曉明案件而展開了多個事件,情節豐富。主要圍繞宋喬安夫婦、律師夫婦、李曉明家人、應思聰家人等多個關系,展現了媒體、司法、施害者、受害者等方面的矛盾。電視劇中還運用了敘事療法,2014年鄭捷案是李曉明案的原型,鄭捷2016年被執行死刑,但對這場案件造成的心理傷害并未完全抹滅。電視劇中折射的創傷使得人們的內心記憶得以喚醒,更加了解事情的全貌,了解施害者家屬的生存困境,治愈人們受傷的心理。以應思聰為代表的思覺失調患者被社會所歧視,但因劇中情節,疾病和邊緣群體被普及,減少了社會的偏見。
三、結論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的播出在社會上產生強烈反響,本文以豆瓣影評作為研究樣本對電視劇進行解讀。從豆瓣評論中解讀受眾的心理態度,分為正面、中立、負面三種,正面評價占據多數,也體現出評分雖高,但也有多種聲音的存在。評論的熱議話題是此劇的社會價值所在,現實主義題材電視劇貼近現實,但此劇中所延伸的話題更具社會普遍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