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加蕊
摘要:書籍是兒童在成長和發育的過程中所經常需要接觸到的一類物品。一本好的童書對于兒童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目前我國兒童書籍形式較為單一,內容說教意味濃厚,無法滿足兒童對于閱讀的訴求。為了探究我國童書出版的現狀和發展前景,本文從目前兒童書籍出版市場現狀和分類著手,分析童書對應的目標群體,分析出我國童書出版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為探兒童書籍出版尋找新的突破點,提供新的理論依據。
關鍵詞:兒童書籍;兒童文學;出版
近年來我國書籍出版產業總體發展速度放緩,但是童書作為我國書籍出版的中堅力量仍然處于上升階段。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我國兒童能夠接觸到的信息越來越多,目前國內兒童書籍出版存在著創作觀念陳舊,思維局限嚴重等問題需要解決。加之我國的國際地位日益提升,童書出版呈現著國際化的趨勢,研究童書出版對于我國文化輸出有著重要意義。
一、童書相關理論簡述
1_國外引進童書增多
國外的兒童書籍作品引進能夠以最少的投資獲得最大的利益,因此從國外引進的書籍能夠快速占領兒童出版市場。加之我國缺少童書出版方面的專業編輯,作家原創力缺乏,導致了我國兒童書籍出版洋化嚴重。雖然好的創作靈感的確需要吸收汲取不同的文化精髓,但是如果我國兒童從小浸沐在外國兒童文學之中而缺乏本土文學的浸泡,會造成兒童成長過程中的本土文化缺失。
2.童書內容單一
如今兒童書籍市場上常見的主旋律仍然是懲惡揚善,各類故事的主角依然圍繞小狗小貓小雞小豬,經典古代書籍兒童解析仍然是目前兒童書籍中的常見類型。并且我國兒童書籍多以說教式和填鴨式為主,不能引起兒童的閱讀興趣,缺乏想象力,缺少經典角色的塑造。除了少數的暢銷書,許多兒童書籍在想象力匱乏的情況下帶有成人化觀念,其中童趣幽默缺乏,與兒童的認知和興趣不符合。
3.年齡劃分不細致
我國對于兒童書籍的年齡劃分不夠細致明確。兒童發育迅速,一個年齡階段有一個年齡階段的特點不同,并且年齡階段間隔很近。我國童書年齡分類較為籠統,一般分為幼兒讀物、學前讀物、小學讀物與中學讀物。一個幼兒從嬰幼兒階段到學齡階段僅僅需要不到五年的時間,這短短幾年的時間是兒童生理和心理發育關鍵的階段。所以我國兒童書籍劃分還有待細致化,出版商與設計者需要針對不同年齡的兒童來開發不同的書籍。
4.兒童書藉的分類
兒童書籍出版是我國圖書出版的中堅力量,其題材豐富、樣式繁多。便于歸納,給數量紛繁龐大的兒童書籍分類,市面上出現了許多兒童書籍分類方法。一是按題材分、二是按內容分、三是按兒童年齡分、四是按照書籍形式分,五是按照出版內容分。按題材分兒童書籍分為啟蒙讀物、思想品德教育讀物、科普讀物、傳播人類歷史知識的讀物、兒童圖書和卡通讀物、文學讀物。按照內容分兒童書籍可分為兒歌、小說、散文、童話、游戲、親子共讀、早期教育等。按照兒童年齡兒童書籍可劃分為幼兒讀物、小學讀物和中學讀物等。按照書籍形式兒童書籍可分為動漫類書籍、科普類書籍、文學類書籍、生活類書籍等。按書籍的形態兒童書籍可分為立體書、電子書、玩具書等。
二、童書對應目標群體分析
1.嬰幼兒期
兒童的嬰幼兒時期在一到三歲左右。這一階段的兒童智慧發展極快,能夠感知外界信息并協調自身動作。這一時期的幼兒的語言和理解能力不足,各種感知能力協調發展。所以針對這一時期的幼兒童書設計需要注意童書材料的多樣性,便于幼兒運用觸覺、聽覺、嗅覺、視覺觀察進行。這一時期的幼兒處于“投擲敏感期”,所以可在保證童書設計和材料安全的情況下通過在書籍中增加可拋擲并且產生聲響的玩具。嬰幼兒事情童書的主要作用為引導幼兒提高感知能力,為幼兒下一階段的發育打下基礎。
2.學齡前期
兒童學齡前其年齡在三到六歲。兒童的“牙牙學語”時期大概出現在兩歲到三歲,這一時期兒童開始具備分辨物體形狀和色彩的能力。所以這一時期的兒童會偏愛色彩艷麗明快的物體。幼兒在學齡前期開始產生邏輯思維與豐富的想象力,所以針對這一時期的兒童書籍應該偏向于鮮艷的圖形設計與簡單的內在邏輯,力求能夠吸引學齡前兒童的注意力,使其直接的從書本當中獲取信息。學齡前期兒童正是求知欲發展的重要時期,兒童在這一時期的活動范圍比嬰幼兒時期要廣,并且喜歡自己動手去創造東西。但是這一時期兒童自我保護意識薄弱,在動手創造的同時容易失手傷到自己。綜合以上這些考慮因素,學齡前期兒童的童書設計應該具有可操作性、邏輯性和安全性。在設計書籍時,可使用相對柔軟不易破損的材料,并且注意書籍外觀是否圓滑、尺寸是否適中等細節,最大限度的滿足學齡前兒童好奇心與保護他們安全。
3.學齡期
兒童學齡期年齡在六歲到十五歲,這一時期的兒童年齡跨度較大,故本文將學齡期兒童分為六到十一歲的前學齡期和十二歲到十五歲的后學齡期。前學齡期的兒童技巧與智力發展快速,文字與圖形的理解能力比學齡前期的兒童更加加深。所以這一時期的兒童書籍應該圖文并茂,注意文字的大小與分布,防止兒童無法理解文字和因文字過小而傷及視力。這一時期的兒童延續了學齡前時期對于色彩的喜好,所以此時期的書籍色彩仍然應該以鮮艷明快為主,并且為了增強前學齡期兒童的邏輯思維能力,書籍應該適當加入智力游戲和動手游戲。后學齡期兒童處于思維發展的最快階段,這一時期的兒童已經逐漸形成成熟的運算思維,學會了用命題的方式推算事物的內在邏輯思維是否合理。這一階段兒童進入青春期,獨立性增強,出現叛逆期,不喜歡循規蹈矩而樂于違反既定規則。這一時期兒童逐漸過渡為成年人,針對這一時期的兒童書籍應該注意培養其價值觀、藝術鑒賞能力與創造能力。
三、童書出版出現的問題
1.題材與思維的局限
隨著網絡的快速發展和國外兒童文學的大量引進,我國的兒童文學創作一直處于不瘟不火的狀態。我國兒童文學的的鄉土意向被顛過來倒過去的用,仿佛我國兒童文學創作一定不能離開鄉村,不然就不符合我國的傳統文化了。很多兒童文學作家的思維受到限制,無法挖掘出兒童的幻想、童心、智慧。
2.創作觀念陳舊
兒童文學作品需要建立在現實的基礎上給予其豐富而極具幽默的想象空間。我國的兒童文學自一百年前的葉圣陶先生至今,己經有一百年的歷史了。這一百年中有無數的兒童作家創作了無數個題材的作品,但是總體來說缺乏了創造力。受到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浸潤,作家所創作的兒童作品多有教化色彩。
3.文學作品中經典形象塑造問題
我國的兒童文學作品中缺乏廣為流傳的經典形象,缺乏屬于自己的創作文化品格。兒童文學作品中角色的塑造扁平化,人物的反應刻板化,人物屬性分明,善惡分明,多為流水化的角色生產。兒童文學中缺乏吸引兒童能夠對兒童形成精神引導力的文學形象。
四、童書出版問題的解決策略
1.打破童書出版商業化模式
目前,除了一些民間兒童閱讀機構和少部分閱讀網站,其他網站和機構基本上都設有童書排行榜,使得童書出版商業化嚴重。為了讓優質兒童圖書真正走向市場,新聞出版管理部門應該建立一個公平的圖書評價機制,打破童書出版商業化模式。
2.打破陳舊的創作觀念
在創作一部好的作品時,作家需要將自己的價值觀、真情實感、人生哲理融入進去,才能真正引發讀者的共鳴。同理,在創作兒童作品時,需要融入作家的天馬行空的想象力才能吸引兒童閱讀。中國兒童作家在創作時,要跳出儒家傳統思想文化的框架,打破陳舊的創作觀念,才能創作出一部廣為流傳的優秀作品。
3.力求塑造兒童文學作品中的經典形象
由于兒童文學都是成年人執筆,作品中缺乏了兒童的幽默和童心。所以兒童文學作品中少了許多能夠影響兒童價值觀形成的經典形象。我們希望兒童成長文學能夠出現更多的典型形象,引導兒童的價值觀形成,建立起鮮明和諧的兒童文學生態環境。
五、結論
本文以兒童書籍為研究對象,研究在互聯網時代我國兒童書籍出版的現狀與趨勢,總結我國兒童書籍出版所存在的一些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兒童書籍出版的一些建議,希望對于我國兒童書籍出版發展有一定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