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強
摘要:社會治理關乎社會和諧穩定,基層社會治理規范有序則百姓安居樂業。本文從基層政權建設、城鄉社區、群眾自治、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行政區劃等六個視域中分析民政部門應當在基層社會治理中應當履行好職責,發揮好作用,完成好使命。
關鍵詞:基層社會治理;社會治理創新;職責
習近平總書記在對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中強調:民政工作要更好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層社會治理、基本社會服務等職責。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新時代賦予民政部門新使命,在基層社會治理中,民政應當積極主動發揮其在基層政權建設、城鄉社區、群眾自治、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行政區劃等職責中的基礎性作用,大力促進民政事業創新發展。
一、夯實基層政權建設推動基層社會治理創新
基層政權是國家有效運轉的基石,在國家政權體系中基礎性地位,發揮著穩定作用。民政部門對城鄉基層政權建設主要是建議的職責。基層社會治理只有在穩定和諧的基層政權的領導下進行,基層社會才能得到有效治理,基層政權建設才能取得突出成績。當前,民政部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提出推進基層政權建設的建議:一是要爭取黨委和政府的支持。民政部門在擬訂基層政權建設與發展的建議時,要積極主動爭取黨委和政府把基層政權建設工作納入地方的中心工作;二是要明確定位基層政權的權利與責任。明確鄉鎮(街道)、村(居)的職權和責任,使權力和責任對應起來,并促使相關法律法規的制訂出臺。三是要主動研究創新基層政權管理體制。在基層政權建設中要讓管理資源下移,強化鄉鎮(街道)的職責權限,根據權責一致的原則,按照“放管服”要求,將基層政府的部分行政權限下放,根據轄區和人口規模數量管理的要求匹配相關地區的管理力量。而且,將重要基礎設施建設職責交由縣市區政府承擔,從而減輕街道(鄉鎮)的壓力。
二、依托社區平臺推進基層社會治理創新
城鄉社區是基層社會治理的基礎平臺與依托。民政部門抓穩抓實社會治理平臺和根基,對于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與作用。一是建立社區協商制度。制定社區基層協商規程,編制社區協商事項目錄,按照便民利民的原則,通過居民議事、小區協商、業主協商等形式,依托攀談會、社區警務室開放日、居民論壇等平臺,廣泛引導居民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靈活多樣的社區協商活動,促進基層協商制度化發展。二是開展社區減負促進社區治理。清理目前安排在社區的所有工作事項,減少社區考核評比活動,精簡社區工作機構和牌子,減少社區會議和臺賬,開展社區政務龐雜亂象專項整治,全面推行社區治理行動,使社區成為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和諧的美好家園。三是提升城鄉社區服務質量。有機處理好社區服務和社區治理問關系以相輔相成,建設好綜合服務平臺,健全基本公共服務、便民利民服務、志愿互助服務相互銜接的社區服務體系,推進社區信息平臺建設,助力基本公共服務覆蓋城鄉社區所有常住人口。
三、完善群眾自治推進基層社會治理創新
經過群眾自治的推進,基層社會的治理環境得到極大改變,基層民眾參與公共事務的權利主體意識得到了較好的體現。民政部門在推動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時,應指導完善基層群眾自治方式,充分發揮居民自治在社會治理中的民主功能。一是完善群眾自治制度的法律法規。修訂出臺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深化村(居)務公開,細化操作程序,落實群眾自治的具體制度。二是引導群眾參與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推進基層民主,發揮群眾自治組織的自治功能,是促進社會安定有序的堅實基礎。居民自治本身就是一種民主文化。民政部門在基層社會治理要大力激發居民的民主參與意識,調動其主動性,培養志愿精神,體現居民主人翁意識。大力加強民主文化建設,加強自治理論的研究和宣傳,形成濃厚的輿論氛圍。三是完善居民自治機制。區分基層政府及其派出機關與基層群眾自治組織的職能,增強群眾自治組織的自治屬性。推進民主選舉、民主管理、民主決策、民主監督制度的落實,使民主政治建設的基礎不斷強化,有條件的地方可以進行村民小組或自然村的自治試點,引導居民遵守自治章程、社區公約、村規民約,促進居民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發揮群眾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主體作用。
四、培育社區社會組織推進基層社會治理創新
基層社會治理中要發揮社區社會組織參與的積極性,實現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助推國家治理化水平的提升,更好的實現人民群眾的滿意度和幸福感。對社會組織登記管理和執法監督是民政部門的法定職責,要加大對社區社會組織的孵化培育力度,使之成為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多元主體之一。一是要完善社會組織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政策法規。制訂政策法規,為培育發展社會組織參與基層社會治理提供法律保障,建立一套多元化的監管體系,實現政府監管、社會組織內部監管、第三方評估、同行監督、社會公眾監督,新聞媒體監督等內外相結合的監管模式。二是科學合理布局社會組織,促進社會組織的均衡發展。從總體來看,社會組織在不同地域、不同領域、城鄉之間發展不均衡,政府應該在政策層面和頂層設計方面科學合理布局社會組織,促進西部和農村地區社會組織的發展,并在民生保障、扶貧攻堅、養老服務、健康教育等領域積極培育社會組織,促進社會組織的均衡發展。三是要建立社會組織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科學評估指標。在設置相關指標構成時,應該圍繞社會組織和基層政府合作的共同目標出發,根據社會組織的類型、合作的領域、共同的目標、關聯的群體等要素來設置具體的指標構成,通過這些指標體系和權重賦值考評社會組織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效果。
五、發展社會工作推進基層社會治理創新
為了更好的為困難群眾、孤老孤殘孤兒等特殊群體提供服務,民政部門應發揮社會工作在基層社會治理的專業作用。社會工作理念倡導扎根于基層群眾的日常生活之中,強調尊重與包容,發展專業社會工作服務,對于調適社會關系、緩解社會矛盾、增進社會融合、促進基層社會治理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一是完善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激勵機制。要加大投入開展專業人才培養培訓,出臺薪酬遞進的激勵保障政策,提高收入,暢通上升空間,以穩定人才隊伍,激發人才積極性,讓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長期安心扎根基層、服務一線。二是在民政行業和服務對象中加強社會工作專業服務。在社會救助、脫貧攻堅、婚姻登記、精神衛生等領域,面對城鄉低保、特困人員、流浪兒童、精神障礙患者等服務對象,設置社會工作崗位,充分發揮專業社會工作在資源鏈接、心理慰藉、能力提升、社會融入和人文關懷方面的專業作用。三是建立志愿服務長效機制。根據志愿者服務領域、流程、志愿服務的特性,加強志愿服務監管,規范志愿服務行動,大力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讓《志愿服務條例》落實落地,切實滿足社會需求,形成我國志愿服務的特色品牌。在精準脫貧、扶老助殘、救孤濟困、助學助醫等領域推進志愿服務,深入開展志愿服務活動,讓志愿理念深入人心,促進基層社會治理成效。
六、調整行政區劃推進基層社會治理創新
行政區劃是設置地方政府開展社會治理的法定依托,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前提保障。行政區劃執行的好就能形成推動區域協同發展的更大優勢,促進鄉村振興,城鎮繁榮,是一種重要資源,能不斷增強群眾認同感、幸福感,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水平。一是健全行政區劃管理法規政策。建立行政區劃調整協調機制,出臺設置市、區、鎮、街道等行政區的科學標準并建立動態調整機制,完善行政區劃調整程序,優化申報、審核、組織實施、效果評估等各環節,為行政區劃優化設置提供制度保障,推動形成高質量協調發展的區域布局。二是推動構建責權統一高效的街鎮治理體制。鄉鎮政府和街道辦事處是我國最基層的行政組織,很多政策制度要在這一層面實施完成。在區劃調整改革中,民政部門要通過各種途徑提出合理化建議,夯實基層政府職責與力量,形成運行高效協同的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三是加強行政區劃管理理論研究。新時代以來,行政區劃管理的戰略重要性與艱巨性日益凸顯,科學決策是行政區劃管理的重要支撐。民政部門要著眼宏觀,以國家戰略為導向,設計新型研究課題,推動建設行政區劃一流智庫,凝聚全國智慧,共同推進我國行政區劃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