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寧
摘要:2019年,天貓超市“雙11”購物狂歡節成交量又一次全網刷屏,雙11購物狂歡節作為一種營銷行為從語義學層面上取代了最初作為當代青年人自我調侃、排解孤獨的青年文化表達符號。語義學的演變印證了尼爾波茲曼對于技術壟斷的預言。人們正走在被技術壟斷的道路上,在技術營造的全民狂歡的烏托邦中無法自拔。技術壟斷日益加劇的今天,應該保持清新的頭腦,明白技術壟斷對我們帶來的無限危害。
關鍵詞:尼爾波茲曼;技術批判;綜述
一、波茲曼思想發展
尼爾波茲曼是美國著名的教育家和批評家,他的思想是在芒福德、伊尼斯和麥克盧漢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媒介生態學派主要研究的是在傳播中作為傳播介質對于接受者產生的不同影響。波茲曼的老師麥克盧漢與英尼斯對于媒介環境學派的形成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尼爾波茲曼在上個世紀70年代演講《革新的英語課程》(1970)中第一使用了將“媒介作為環境的研究”。而后,在當時紐約大學建立了第一個“媒介生態學派研究”的高層次課程,又經過幾年的發展,“對于媒介生態學的研究”才真正意義上成為當時傳播學領域的學術專有名詞。他提出的“媒介即隱喻”“媒介即認識論”“技術壟斷”等概念在學術領域引起了強烈的關注。在知網以“尼爾波茲曼”“技術批判”等主題進行檢索出有81條結果,其中學術論文62條,博碩士論文16條。在學術期刊論文中對于尼爾波茲曼的研究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展開。第一,對于尼爾波茲曼理論概念性的解讀例如北京師范大學的毛峰發表的論文《娛樂至死的物種:波茲曼的媒介哲學》(現代傳播2005)就是對其著作《娛樂至死》從媒介即隱喻,媒介即認識論,媒介與信息關系以及電視媒介和敘事關系三個方面進行了概念性的解讀。付彥松在論文《尼爾·波茲曼《童年的消逝》的文本學解讀》(河南社會科學2016)中從文本學角度對于其理論進行研究,作者認為尼爾波茲曼沒有把童年的概念單一從生物學角度來看待,而是把它放在了社會環境中進了討論,電視傳播的無遠弗屆,信息接收的通俗易懂,使得童年和成年之間的界限逐漸崩潰,再無童年與成年之分。在2007年尼爾波茲曼技術批判系列的第三本書《技術壟斷:文化向技術投降》出版以后又有一批學者對于其思想進行了初步的解讀。從工具使用文化、技術統治文化到技術壟斷文化,人們再一步一步淪為技術的附庸。第二,四川大學的李曉云在其發表的論文《兒童·電視·教育一尼爾·波茲曼的媒介教育觀》(新聞界2009)從教育角度出發分析了在消費社會中對教育帶來的影響以及提出解決辦法(摘要)代表了對于尼爾波茲曼理論的新的研究視角。三、是以浙江傳媒學院盧煒《電視觀照下的未成年人家庭身份認同》(中國電視2010)為代表,一批學者通過運用尼爾波茲曼的理論對當下技術發展引發的一些問題進行了探討。盧煒從《娛樂至死》一書中文版封面入手探討了家庭中電視的出現使得兒童從原本的家長中心一躍成為家庭中心,呈現出一種“子孫崇拜”的奇觀。在博碩士論文方面,對于尼爾波茲曼媒介批評系列理論的研究更為深入。首先,四川大學博士李曉云的學位論文從媒介生態學的宏觀角度出發對于尼爾波茲曼的理論進行了研究。在充分考察尼爾波茲曼的理論形成過程中,對我國現實環境中的媒介生態問題有了更加具體深刻的認識,賦予了媒介生態學理論在不同社會環境中新的意義”。其次,湘潭大學的碩士生黃牧將約書亞·梅羅維茨與尼爾波茲曼的媒介思想進行了比較研究。得出兩人之間對于媒介技術的不同看法以及在人文主義思想方面角度的差異是造成了兩人之間的理論差異的主要原因。最后福建師范大學的蔡李玲的《尼爾波茲曼文化娛樂思想研究》試圖從波茲曼理論本身、泛娛樂化時代以及反思波茲曼的娛樂思想中指出波茲曼理論的局限之處。山西師范大學劉逸軒《尼爾波茲曼媒介思想研究》從美學角度出發探討了怎樣更好的發揮媒介的審美力量去減少文化糟粕,建設和諧文化氛圍。西北民族大學陸倩云的《尼爾波茲曼媒介批評理論研究》將對于媒介批判的不同學派劃分為經驗主義、技術主義、批判主義三種形式,深入分析了波茲曼媒介批判主義對現代人類的敲響的警鐘。
國外的對于尼爾·波茲曼媒介批判思想的主要被北美地區的很多研究者所關注,為了紀念尼爾-波茲曼對于媒介環境學派發展所做出的貢獻,當地專門建立了紀念尼爾·波茲曼的網站,內容主要是介紹尼爾·波茲曼在學術上的卓越貢獻,比如著名的批評三部曲“The End Education、Howto Watch TV News、Language Education in a knowledgecontext”。其次,北美的研究者對于尼爾·波茲曼媒介批判思想理論的評論文章有很多是非常著名的。例如對于尼爾·波茲曼技術批判思想的發展與后現代理論的相關性的討論《Postman,Neil As Postmodernist》,還有一些學者針對于尼爾·波茲曼的批判三部曲中的理論進行了深入的分析《Wait a Minute,Mr.Postman,Some Critical Remarks onPostman,Nells Childhood Theory》。從宏觀角度來看,外國學者對于尼爾·波茲曼理論的研究主要在于對其某個理論的探討,對于整體批判思想的整理與批判文獻還很缺乏。他的一生有很多著作,例如《學校指南》、《美國的語言》、《娛樂至死》、《技術壟斷》。還有他本人所撰寫的文獻材料《教育的目的:重估學校價值》、《課程變化與技術》、《我們正走向死亡》、《鬼械神》等等尼爾·波茲曼為媒介生態學派貢獻了自己的一切,出版了二十多本相關的著作,發表了兩百多篇學術文章,具有很強的學術研究價值。
二、崩解的信息
我們的媒介發展可以分為三個歷史階段:信息和媒介相互依存的階段,谷登堡時代的媒介信息分離時代以及壟斷信息的電子媒介階段。第一階段有效信息的準確傳播依賴口語以及肢體語言的發出與接收,人們對于接受與傳播的權利的是公平且統一的。而到了谷登堡時代,文字的出現使得媒介成為精英階層的玩具,接受者必須依靠自己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對信息進行解碼。此時,人們還掌握著媒介的控制權。20世紀50年代,互聯網的發明吹響了媒介反制人類的號角,人們面對各式各樣的媒介徹底失去了自我。媒介運用自己獨有的優勢,為人們營造了各種各樣的烏托邦。如今人們每天從朋友圈、微博等一系列所謂的信息源如癡如醉的獲取者信息,看著朋友圈里的人每天周游世界,過著神仙般的日子。看著根據數據得來的迎合每個用戶的熱搜,感覺自己輕而易舉的就能了解到所有的信息。人們再也接受不了動輒幾百頁的書籍,更喜歡網絡寥寥幾筆的總結。正如美麗新世界中的寓言那樣“公眾已經適應了沒有連貫性的世界,并且被現代科技提供的各種娛樂消遣弄的筋疲力盡和麻木不仁了。”波茲曼在他的媒介理論當中大聲疾呼:“我們不應該接受這個世界表面所表現出來的東西”,信息被各種網絡媒介所崩解,人類也逐漸被技術所統治。
三、結論
通過研究我們可以發現,波茲曼對于媒介技術批判的理論是值得我們去關注的,但是目前的國內對于其理論的研究都僅限于尼爾·波茲曼的媒介批判三部曲,他一生發表了兩百多篇論文,二十五本著作,對于他的其他著作研究成果不多。其次,對于尼爾波茲曼媒介批判理論本身的批判性思考不夠深入,我們不應該把現代新興技術視為洪水猛獸,陷入到的技術悲觀主義,技術決定論的圈子中去,也應該正視技術為我們帶來的積極影響。最后,通過整理發現有關波茲曼理論與其他媒介批判學派主義理論的對比研究不足,對比研究雖然不易把握容易流于表面不夠深入,但我們還是保持一種學術熱誠積極的去嘗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