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健健
摘 要:通過對黃河水資源保護研究成果的回顧,提煉了以往研究成果中的精髓,并對發展中的水資源保護管理和監測中存在的關鍵技術問題進行了分析,圍繞黃河治理終極目標——“維持黃河健康生命”,提出了近期亟待開展的“黃河污染物遷移轉化規律研究”、“水功能區管理和入河排污總量控制關鍵技術問題研究”等六個方面研究課題,為今后黃河水資源保護科研工作指明了研究方向和任務。
關鍵詞:黃河;水資源保護;科學技術問題
黃河是中華民族文明發祥地,也是流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命線。隨著黃河流域人口的增加和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水資源匱乏與需求量擴大之間的矛盾日趨尖銳,河道斷流,河床淤積、水體污染,河口濕地萎縮等一系列的生態問題逐漸顯現,河流的調節、修復功能慢慢減弱。為適應黃河水資源保護的需要。1975年3月,黃河最先成立了流域水資源保護機構。近30年來,圍繞黃河流域水資酥保護領域中不斷出現的科學技術問題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的成果對踐行《水法》,履行水資源保護職能和推動水資源保護事業的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一、黃河水資源保護研究成果回顧
在20世紀70年代,黃河水資源保護工作處于起步階段。組建了黃河水質監測中心,進行了黃河流域水質站網規劃,對黃河流域水資源質量狀況有了全面的了解。對泥沙與水質的關系有了粗淺的認識。而20世紀80年代,根據黃河水資源保護發展的需要,第二次進行水質監測站網規劃,逐步健全了水質監測質量保證體系,在監測中發現一些水質參數監測結果與泥沙含量密切相關,認識到泥沙在水環境中的“雙重性”一既 是水體中的污染物,又是污染物的載體;對黃河干流水質進行生物學評價,較以前依據物理,化學指標評價的水質結果更加全面:在河流污染監測基礎上,開始了水污染控制方法與技術研究、從20世紀80年代研究的成果可看出,研究問題來源于監測實踐研究由表及里,從對流域水質狀況宏觀掌握到對污染物環境微觀認知逐漸深入。進人20世紀90年代,黃河流域水圬染問題日益突出,并成為黃河流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引起各級領導和社會的廣泛關注。黃河水資源保護投資力度加大,不論從研究范圍,還是研究深度,都有很大發展。建立了河流有毒有機物如多環芳烴,硝基氯笨等的監測方法;開展了黃河干流主要污染物自凈規律研究;流域水污染危害進行量化:認識到水資源保護不僅要保護水質。同時要保護水量,尤其對資源型缺水的黃河流域,水量對維持河流的生態系統良性發展更為重要。
二、黃河水資源保護發展面臨的機遇
(一)小康社會對環境保護提出更高的標準
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生態環境改善是小康社會實現的重要標志。目前我國水污染狀況十分嚴重,在2003年全國七大江河水系的407個監測斷面中,僅有38.1%的斷面符合III 類以上水質標準,劣V類水質占29.7%。而在黃河流域83個監測斷面中,符合II類以上水質標準斷面的只占22.9%,黃河流域水污染問題已成為流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障礙。實施流域可持續發展戰略,最重要的就是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基本理念,以節約和保護資源為根本,達到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改善生態和環境的目的,最終使流域經濟社會走向良性循環、健康發展的道路。從中可見黃河流域水資源保護工作任重而道遠。
(二)新《水法》首次明確了流域水資源保護機構的法律地位
新《水法》的頒布實施,確立了流域水資源保護機構的法律地位,賦予流域機構水功能區劃的擬訂、核定管理水域的納污能力并提出其限制排污總量意見,水功能區的管理、水質監測及轄區內飲用水水源保護、人河排污口的監督管理等水資源保護職能、流域機構法律地位的提高和職能的增強,實際上意味著責任的加重:貫徹落實新《水法》,配套法規、規章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因此,深人研究《水法》,正確履行《水法》賦子的政府管理職能,將是流域水資源保護機構的一個長期的任務。
(三)污染不超標是維持黃河健康生命的主要標志
2004年初,黃委黨組正式提出了“維持黃河健康生命"的治黃理論框架,明確了黃河治理開發的終極目標及實現這個目標的關鍵措施和基本手段:”堤防不決口,河道不斷流,污染不超標,河床不抬高”為維持黃河健康生命的主要標志,如前所述,黃河水污染形勢十分嚴峻,實現污染不超標任務艱巨,其途徑主要是降低污徑比,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減少人河污染物量,控制點源、面源以及內源,這涉及節約用水、建立節水型社會,推廣清潔生產,實行循環經濟,加強流域生態建設,減少水土流失等諸多領域;二是增加河道流量,從外流域調水增加河流水資源總量或通過調水提高枯水時段河道內流量,以保證河道內具有一定的環境水量。總而言之,實現污染不超標,是一項事關社會各方面的龐大的系統工程,也是黃河流域水資源保護機構義不容辭的職責。
三、黃河水資源保護的科學技術問題探討
(一)水質監測和實驗室管理科學技術問題研究
多年的監測實踐發現,國家地表水環境監測標準方法不能適應黃河高含沙的特點,需要制定多沙河流水質監測分析技術規程,實現流域監測的規范化、標準化,滿足流域水功能區和省界監測工作的需求。為此,計劃開展高含沙水體監測技術標準體系研究;為配合水質監測手段現代化的建設,建立并逐步完善"常規監測與自動監測相結合、定點監測與機動巡測相結合、定時監測與實時監測相結合”的水質監測新模式,還要開展自動監測、實驗室分析和管理自動化等關鍵技術問題研究。
(二)水功能區管理和入河排污總量控制科學技術問題研究
水功能區劃是水資源保護監督管理的基礎,污染物控制是水功能區監督管理的核心內容,也是保證河流不受污染的一個關鍵環節:日前,已按照水的使用功能,對黃河流域進行了水功能區域的劃分,核定各水域納污能力,按水功能目標,區分輕重保護水資源防治水污染。但是,在實施水功能區管理的過程中,發現有許多技術問題亟待解決。因此,下一步需要對諸如水功能區劃分方法,指標體系,面污染源控制措施,重點水功能區——水源地的保護對策,黃河污染物總量控制方案等進行深入研究,以建立完善的水功能區管理法規制度,科學、規范地實施功能區管理。
(三)水資源優化配置“生態用水"科學技術問題研究
水資源優化配置是指對有限水資源在生產、生活用水和生態用水等用水對象之間合理分配,實際上是人與自然分水的問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河流生態系統同樣也需要生命不衰,因此在分水時,必須充分考慮生態系統對水的需求。為此,應盡快啟動黃河環境功能用水和河口生態蓄水的研究計劃,尋找水資源與河流生態系統相互的響應關系,確定滿足黃河水功能目標的環境水量和滿足河口濕地生態演替發育的生態水量,為黃河水資源優化配置和實現可持續利用提供技術支撐,以促進河流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維持河流生命健康。
結論:黃河是人們的母親河,它為人們提供源源不斷的水源,而水是動植物體內和人的身體中不可缺少的物質,可以說,沒有水就沒有生命的存在。另外,人類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水。工農業生產中也不能離開水,水是工農業生產的重要原料。在農業生產中消耗的淡水量占人類消耗淡水總量的60%—80%,工業上也要用大量的水進行生產。因此,為了能夠有更多水,我們要保護黃河水資源。
參考文獻:
[1]喬玉飛.黃河水資源保護流域化管理研究[D].鄭州大學.2014.
[2]趙晨辰.黃河水資源保護立法研究[J].寧夏社會科學.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