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中國城市化的推進和人口老齡化的加速,農村空巢化現象日益凸顯。建立健全農村養老保障體系成為迫切之需。本文通過對山西省農村留守老人養老現狀及養老問題的原因分析,提出了發展農村經濟,加快農村保障體系的完善、積極興建農村養老機構、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加強鄉村文化建設等措施,以期解決農村留守老人的養老問題。
關鍵詞:農村; 留守老人; 養老問題
一、引言
留守老人問題是我國社會化發展的產物,其反映出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不完善。截至2017年底,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17.3%,65歲以上人口占11.4%。由此可見,我國老齡化問題嚴峻。且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大量留守老人出現,據有關數據顯示,我國大約有5000萬左右的農村留守老人,農村留守老人的養老問題迫在眉睫。
二、山西省農村留守老人的養老現狀
(一)經濟困難
據統計,山西省農村留守老人有近九成無固定收入或年收入在千元以下,養老的經濟基礎十分薄弱。他們收入渠道少、數額小,主要靠自己勞動生活,積蓄微薄,養老生活費用多來自子女有限的支持。并且隨著年齡的增長,疾病的增多,勞動能力逐漸喪失,基本生活的窘境隨之顯現。且目前山西省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發展還不成熟,臨時救助支持面小、數額有限。
(二)醫療困難
根據衛生部的有關統計,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是全部人口患病率的3.2倍。但目前老年人看病難、看不起病仍是一個普遍現象。留守老人的子女都外出務工,老人生了病,沒有人去請醫生或督促去看病,加上老人們家務忙、農活多,往往小病拖成了大病。
(三)照料困難
家庭養老是中國農村幾千年的傳統養老方式。有子女在家贍養的農村老人,多數是被動地等待子女的贍養,有些80歲左右的高齡老人,其子女已是50、6O歲的準老人,承擔雙份養老負擔的同時,還要從事農活和哺育孫輩,實在是照顧乏力,護理質量很低。
(四)精神慰藉缺失
目前,農村老年人的文化活動匱乏,很多留守、空巢農村老年人長期缺乏精神慰藉與關愛,導致其承受風險能力弱、害怕孤獨、容易心灰意冷等,這就會導致一系列心理、生理疾病,直接影響到健康和生活質量。
三、山西省農村留守老人養老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養老功能弱化
由于計劃生育,我國家庭結構逐漸縮小,而子女數量的減少勢必會減少家庭總收入,當子女有下一代時,無疑會導致對老人的贍養能力下降,降低留守老人養老資源的可獲得性。且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大規模的勞動力遷移使得老人被迫和子女分離,親緣關系的疏遠和地緣關系的拉大動搖了家庭養老的基礎。
(二)農村社區未發揮應有職能
社區是聯系家庭與社會的橋梁,對于農村留守老人來說,但現在社區的職能僅包括行政管理,為留守老人提供的支持極其有限。大多社區成員礙于傳統家庭養老理念,認為留守老人問題是家庭內部問題,不應該由社區管,對困境老人的幫扶僅限于特困、五保成員,大多數農村社區都存在基礎養老設施匱乏、養老服務保障力度不足的現象。
(三)政府保障功能不足
山西省新農合的報銷比例低,使得慢性病人的日常用藥得不到處理,導致留守老人的身體狀況受到威脅。且當前山西很多鄉鎮一級的醫療衛生服務設備簡陋、醫療衛生條件落后、專業醫護人員匱乏,造成居民的醫療衛生需求得不到滿足,留守老人的身體健康得不到保障。還有就是山西省政府公共服務投入不足,導致農村留守老人的娛樂活動單調無趣,內心的孤獨感、拋棄感、心理壓力等負面情緒得不到宣泄。
四、解決山西省農村留守老人養老問題的相關對策
(一)發展農村經濟,吸引勞動力回流,讓留守老人“老有所養”
導致農村勞動力流出,留守老人規模日益擴大的主要原因是農村與城市發展不平衡。所以應加快農村產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農村循環性、智慧型的新產業新業態,增加農村青年就近就業的機會。也可以利用農村得天獨厚的條件,推進農村旅游,充分發展農村的特色經濟,引導農民工返鄉創業。
(二)加快農村保障體系的完善,實現老人“老有所依”
必須把健全和完善農村保障體系作為國家社會的一項緊迫任務。為了保障農民晚年的基本生活,國家可以降低門檻,通過政府補貼的方式來擴大對留守老人的社會救濟范圍。此外,還要改善新農保經辦人員的隊伍建設,加大對管理層的監督,提高管理水平,培養一群責任心強、業務能力好的基層骨干精英。避免農村保障體系的實施過程中出現暗箱操作、落實不到位、資助不到位等情況。
(三)積極興建農村養老機構,讓留守老人“老有所扶”
老人作為曾經精神財富與物質財富的創造者,應得到社會的關注與幫扶。一方面,政府應加快對農村基層養老、助老服務機構的建立,擴大養老機構的覆蓋。另一方面,要提高農村養老服務質量和標準,在加快硬件環境建設的同時,要注重提高養老服務軟件配套水平,使得農村老人得到幫扶。
(四)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讓留守老人“老有所樂”
在老人娛樂方面,政府應加大對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支持有條件的地區為老年人提供娛樂健身場所和文化活動場所。并鼓勵有能力的企業為農村老人捐贈娛樂設施。而且可以以村為單位組織開展農村老年人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充實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五)重塑孝文化,讓留守老人“老有所靠”
在新時代價值觀和生活壓力的影響下,以“孝文化”為基礎的傳統倫理道德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沖擊。有些子女借著外出務工之由,逃避了贍養老人的義務。為了重塑孝文化,要大力加強“孝文化”的宣傳力度,開展形式多樣的孝文化宣傳活動,發揮輿論的作用,強化社會風氣,營造良好的社會孝德氛圍,使青年人理解“孝”的實質,并將“孝”內化成為自己的行動。
五、結束語
目前,家庭養老仍是我國農村主要的養老方式,子女外出很大程度上影響留守老人的生存狀況以及身心健康。同時,來自社會以及基層組織給予留守老人的幫扶也十分有限。留守老人的養老問題是一個綜合性的社會問題,為了讓留守老人安度晚年,緩解子女外出遷移和政府的缺位對留守老人造成的不利影響,家庭、政府、社會應該形成多方合力,通過自我供養、子女供養和社會供養三個方面共同改善留守老人的生活,補齊“弱有所扶”的短板。同時解決好農民之憂,不斷滿足老人在經濟生活、醫療、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各方面的需求,讓留守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養、老有所助、老有所樂,老有所靠,切實體會到家人和社會的關心和關注,提高留守老人的晚年幸福指數,推進美麗鄉村建設,讓農村恢復生機,讓留守老人從“留守”的困境中解脫出來。
參考文獻:
[1]陳浩:《農村留守老人養老問題研究》,《湖南農機》,2007年第9期.
[2]秦亮:《農村留守老人養老問題國內研究綜述》,《現代交際》,2010年第10期.
[3]胡強強:《城鎮化過程中的農村留守老人照料》, 2006年第4期.
作者簡介:
趙艷麗(1993-),女,山西晉城人,山西財經大學2018(社會保障)學術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會保障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