昝書芹 楊仲瑤 鄭淑雯 范越



1 背景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出版市場的不斷開放,居民文化需求日益增長,出版形式也在不斷變化,給文學作品出版企業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如何合理地對出版權價值進行評估,對解決版權問題有著重要的意義。同時,文學作品的出版權作為企業的一項重要無形資產,合理地進行出版權交易對著作權產業以及相關行業的發展都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但是,在我國出版企業的合并分立處理中,文學作品出版權的價值往往沒有客觀反映出來。
本課題旨在完善出版企業的出版權評估方法與稿酬支付方式,分析目前存在的評估方法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從文學作品的出版權價值特性出發結合理論對文學作品出版權的計量與管理提出可行性建議,希望今后可以為出版企業處理文學作品出版權價值評估及提供可供參考資料。
2 出版權的價值評估
出版權,是指出版單位通過和作者訂立合同,在預定的期限或地域內,獲得出版作者作品的一種專有權利;也指圖書的出版者依據圖書出版合同享有的在一定期限內獨占出版他人作品的權利,屬于著作權許可使用的方式之一。
出版權具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出版單位與著作者共同擁有的出版權,出版物發行所有收益共同分享,這種出版權是作者的著作權與出版單位的出版權的組合版權。而另一種是出版單位從作者手中一次性購買其作品的著作權,并向政府出版管理部門申請取得該作品的出版發行權,發行收益不與作者共享,這種被出版單位獨立擁有的出版權稱為獨立出版權。
(一)價值評估方法
1.評估方法
目前出版權交易的價值評估方法主要有三種,分別是成本法、市場法和收益法。
成本法又叫重置成本法,是指按照在當前市場條件下重新購置出版權或創造同樣的資產所耗費的成本來確定出版權價值的方法。這種評估方法是以成本為基礎,既考慮到了現行的重置價格,也考慮到了版權作品存在的各種貶值與損耗因素,按照成本定價,有其一定的合理性{1}。
市場法也稱市場比較法,是將出版權的價值參考最近市場交易中可比出版權的價格來確定,通過比較被評估版權作品與可比出版權的相同處與不同處比如交易日期等,確定需調整的系數,從而較準確的計算出被評估出版權價值的一種評估方法。這種方法采用比較、類比的方法尋找類似項目,并同其進行比較,操作較為便捷,尤其是當兩件版權作品各個方面條件相當的時候。
收益法又稱收益現值法,指的是通過估算被評估版權作品在剩余使用期內的預期收益,并采用適當的折現率折算成當前的貨幣量,累加求和得出版權價值的評估方法。從理論上來講,收益現值法著眼于商業價值,它符合無形資產價值的源泉在于其能夠創造的未來收益,也適合當前以投資和轉讓為目的的版權作品價值評估,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眾所周知,
為第t年第凈收益,r為折現率,t為收益可以持續的年限,n為版權有效年限。而折現率的實質是投資的報酬率,折現率的內容包括:無風險報酬率、風險報酬率和通貨膨脹率,其基本公式為:折現率=無風險報酬率+風險報酬率+通貨膨脹率。對于其確定可使用的方法有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等。
2.評估方法現狀統計
根據wind數據庫的163份上市公司資產評估報告,分析其使用的評估方法,結論如下圖所示:
由上圖可知,我國上市公司在評估的過程中,收益法是使用頻率最高的一種評估方法,占總樣本評估方法的百分比為80.4%{2},使用頻率第二高的是成本法,其所占比例為18.4%,最后市場法使用最少,僅有2個樣本在評估知識產權時用到了市場法。
(二)當前出版權價值在企業中的常規反映
當前我國正常經營的出版企業,對于獲得的文學作品出版權并沒有進行客觀的反映,而僅僅是以稿酬的方式表現在圖書產品成本中,這嚴重低估了出版社無形資產的價值。
1.稿酬支付方式
為了保護作者的利益,《著作權法》規定著作權人有權按照約定或法律的規定而獲得報酬。合理報酬一般需具備三個條件:第一,至少不低于作者創作的支出和其他支出。第二,至少不低于行業內普遍報酬數額。第三,與市場經濟情況相適應,不可偏離較多。同時根據法規規定,付酬標準的依據有約定付酬和法定付酬兩種。
約定付酬是指按照意思自治原則,著作權人和作品使用人進行約定,付酬的多少由當事人的意愿決定。當事人可以在國家有關部門制定的付酬標準的幅度內約定具體的付酬標準,也可以根據作品的質量、反映效果、使用的次數、作品公之于眾的時間長短、作品在使用過程中產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等因素自行約定付酬標準。
法定付酬是指在沒有約定使用作品的付酬標準或約定不明的情況下,當事人應按照國務院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制定的付酬標準支付報酬。以紙介質出版方式使用文字作品,法定付酬可以選擇版稅、基本稿酬加印數稿酬或者一次性付酬等方式,如下表所示:
2.稿酬的會計處理
一般情況下,出版權轉讓時的賬務處理分為轉讓方以及受讓方,需要按兩種情況分別處理。如下表所示:
3 出版權價值評估的現存問題
(一)評估方法的弊端
出版權交易的評估方法大致分為三種,但目前并沒有哪種方法是完全適配,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不同的弊端。
成本法又叫重置成本法,按照成本定價估值,因此這種方法的計算比較復雜,工作強度高。在存在出版權貶值的情況下,評估的準確性將會受到很大的影響,而且由于通貨膨脹等原因,難以真實反應該項目的真實價值;在遇到組合版權的情況,成本法難以準確區分單項與整體,當需要分項處理時,單項出版權價值難以評估。
市場法的使用頻率不高,原因是市場法的運用基礎是有公開及活躍的市場,且缺少數據的情況下難以實際應用。不同地區的市場環境不同,因此在不同地區評估結果也有差異,而且在市場評估時,容易受到評估人員主觀意愿的影響,進而影響準確性。
雖然收益法的使用頻率很高,但它只是現有方法中最適合的,同樣存在問題。收益法著眼于商業價值,所以它是對未來經營年度的有關現金流進行評估,預估最少需要未來5年的財務計劃數據。一般情況下我們使用折現率來計算現值或終值,折現率時投資者期望的最低投資收益率,這個折現率所考慮的因素非常多,例如違約風險、通貨膨脹、不可預計風險等,這些風險的來源廣且雜,甚至受到政策的影響。在獲悉這些風險時,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分析,甚至有時得出的結論也不一定準確,預估時也會受到調研人員主觀判斷的影響。折現率的確定方法有三種,發生不同方法計算得出的折現率不同的情況,完全有可能發生。但就目前而言,收益法可以體現未來經營效果,是主要的評估方法。
(二)稿酬支付方式反映的局限性
現如今,我國出版社大多采用版稅制。相較于基本稿酬加印數制,版稅制把出版社和作者放在同一水平線上,由雙方共擔風險。這種方法雖然不能完全消除雙方的矛盾,但對于兩者的合作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不僅能夠確保作者拿到稿酬后仍能處理售后事宜,而且能讓出版社積極進行出版物的推銷,加強出版社的競爭力,因此越來越多的出版社逐漸接受并使用版稅制。版稅制情況下,雖然稿酬作為成本與收益進行了匹配,但是匹配之后對企業價值的影響并沒有反映出來,這也是出版社價值評估的過程中不容忽視的問題。
但是無論采用版稅制,還是固定稿酬反映的出版權,都沒有體現無形資產對于企業未來收益的影響。相對于版稅制將收入與成本直接配比而言,固定稿酬的出版權僅僅反映了出版企業付出的成本,但是這些著作權可能為出版企業帶來的預期收益和損失,并沒有客觀反映在財務報表中。這一問題在出版企業分立合并時,變得尤為突出。因此,有必要對這一類的出版權價值進行充分合理的評估確定。
4 建議與對策
(一)合理反映價值
在進行文學作品出版權價值評估時,出版社需要靈活選擇標準,綜合運用方法,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學會揚長避短,無論選用什么方法,都應遵循科學性,可行性的原則。另一方面,文學作品出版權在市場交易中涉及到轉讓,質押出資等,相關交易要獲取的參數及價值評估方法的選擇區別較大,基于傳統評估模式,充分運用互聯網,新媒體技術的普及和創新,了解出版企業文學作品的商業運作模式,利用大數據的分析成果,優化出版權評估方法具有可行性。
這樣的評估過程在涉及出版企業合并分立業務時,變得尤為重要。與正常的圖書出版經營不同,合并分立時,出版權價值需要作為無形資產進行定價,作為成本計價的方式顯然已經不能適應這種情況的需要。
(二)構建第三方評價機制
構建第三方評加機制,可以解決兩個出版權相關問題。一個是版稅確定,一個是出版權價值的評估。
采用版稅制面臨著雙方不能一致確認出版物的銷售數據的矛盾。為解決這種矛盾,可以建立第三方評價機制。第三方評價機制,可以使得出版企業與作者建立起信任關系,促進雙方愉快合作。第三方評價機制,可以使作家專心于創作,讓相對獨立、專業的第三方評價機構去合理確定銷售數據,保障創作者的合法收益。
第三方評價機制,同樣是出版社歡迎的,這樣可以避免與作家之間不必要的摩擦,專心于圖書設計、出版和市場推廣。而且可以提高作者參與圖書閱讀推廣和營銷發行工作的熱情。
第三方評價機制,同樣可以為出版社分立合并時,出版權價值的合理反映提供專業服務,避免出版權無形資產反映不科學不合理的現象發生。
參考文獻:
[1]吳婧.版權價值評估方法探析——以圖書版權為例[J].中國版權,2015(05)
[2]李小榮,劉晴.文化企業知識產權方法評估[J].中國資產評估,2017(03)
[3]邵莉. 資產評估中的成本法與收益法的優缺點[J].《財經界 學術版》2014年第21期
[4]企業價值評估中成本法的優缺點及實務評估中注意的問題
[5]陳舸.淺析出版社稿酬支付會計的處理[期刊論文]-中國經貿2014(9)
[6]劉云波,李挺偉.探索大數據在文化產業版權資產價值評估中的應用[J].中國資產評估
[7]黃天宏,徐寶壽.論上市公司中知識產權評估的完善[期刊論文]-企業導報2013(6)
基金項目:2019年嘉興學院文學作品出版權價值評估研究(CD8517193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