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豪

摘 要: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城市化的進程不斷加快,隨之也產生一系列關于城市交通問題,城市路內停車也是其中一個比較關鍵的問題,因此如何改善城市路內停車現狀很有必要。本文研究城市路內停車現狀,總結國內外研究現狀、改進措施、促進城市交通健康發展。通過對路內的服務特征進行調查得出影響的因素,分析主要原因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城市路內停車;停車調查;文獻綜述
1 調查背景及研究現狀
1.1調查背景
經濟的快速發展也導致交通需求的快速增長,停車困難的問題普遍存在,停車場的數量和規模已經無法滿足越來越多駕駛者的出行需求。停車設施規劃落后,道路資源有限,因此規劃路內停車對于緩解城市交通起重要作用,但也要考慮路內停車對動態交通的影響[1]。因此如何在滿足出行需求的前提下減少對行人、其他駕 駛者的影響,科學高效的處理城市路內停車問題是我們研究的關鍵。規律,提出切實可行的改善方案。
1.2國外研究現狀
城市停車困難一直是城市發展的一個顯著問題,西方國家在上世紀中期就開始深入研究。國外主要研究的是路內停車對居民出行、交通安全、通行效率的影響。在倫敦,人流量大,汽車數量多,道路可以停車,但是會根據時間段和地段分類收費,這樣雖然會緩解一些交通壓力,但由于硬性需求的人還是很多,因此只能是調節[2]作用。德國利用道路剩余空間,規劃各個時間段交通流量,以及各種免費停車系統引導人們合理出行,以及城市人流大的路口會有顯著的停車標志。
1.3國內研究現狀
國內起步相對比較晚,但是也在發展的過程變得復雜,但是認識的角度還是比較小,缺乏系統認識,沒有完整的研究。曾經的街道設施規劃不夠長遠,路內停車設施也不夠完善,加上激增的汽車保有量,導致路內停車問題十分嚴重,還有停車混亂,管理方法不科學等都需要改善。
2 城市路內停車問題分析
2.1泊位供需矛盾
停車泊位需要較大的地方一般都是商場超市醫院公園等人流量大且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地方,而且這些地方道路停車時間都比較長,造成周轉率也不高。泊位停車布局不夠合理。停車位設置也應考慮城市道路單向交通功能和服務水平。
2.2管理措施不夠完善
管理措施有很多方面需要,有地段差別化收費政策和價格調節政策[4]等內因,也有停車不規范和停車標志不夠清晰等外因。其中分地段差別化收費政策[5]不太理想,不沒有反映出停車供需平抑制功能的停車方式。而且路內違法停車現象嚴重,非法占用非機動車道和人行道,造成堵塞,影響了出行,也帶來了安全問題[6]。停車誘導設施和標志不能清晰提供合理有效信息。路內停車收費沒有合理的調節機制[7],
2.3停車供需平衡
長春路內停車服務水平[8]低的原因有很多,有規劃不科學、歷史遺留的、城市化發展產生的新問題、管理方面,但是關鍵的問題還是供需不平衡。如圖是大楊樹和果園路交叉口。
供需矛盾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城市化進程與停車需求的矛盾二是對路內停車的交通規劃認識晚,三是城市土地資源有限,沒有保障規劃停車泊位的根據計劃實施。
3 路內停車解決對策
3.1泊位規模調整策略
控制城市停車道規模是改善停車服務問題的有效途徑。路邊停車規劃控制主要是指泊位分配比例控制總量控制,停車空間的總量和分布應結合城市停車供應策略和城市總數,總的車輛停車場和公共停車場停車設施的總協調,與城市道路的功能一致。
3.2停車費率標準調整
制定路內停車收費管理策略時應考慮收費目的、停車收費定價依據和定價原則,即要解決為什么實施道路停車收費標準和如何收費的問題。
(1)路內停車收費目的
城市道路停車是用經濟因素的停車費對城市交通監管的目標,改善城市道路交通擁堵問題,靜態交通與動態交通的合理互動;在公平競爭的停車場停車費和維護,促進城市停車產業化的健康發展,緩解交通壓力。
(2)路內停車費率制定方法
停車場作為一個有效的工具來緩解城市交通擁堵、停車穩定濃度指標,使停車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停車定價本身是困難的,因為其特殊的功能,加上許多因素的影響,即使城市停車定價模型的建立是有效保障中的應用。
3.3準停時段調整策略
現行停車收費標準是根據停車位的位置來劃分的,這是合理的。但是在這樣一個又大又復雜的城市里,我們不能簡單地考慮停車場并給它們定價。根據土地性質的不同,對其進行合理分類,建立收費標準。如大型商業區、中心城市餐飲娛樂區等,可根據原有收費標準,根據車輛周轉率和平均停車時間進行調整。在“難停車”的環境中,還需要考慮時間費用,在高峰期調整收費,利用經濟杠桿來調節停車需求,合理的停車價格和靈活的調整是必要的,在停車場上建立分類收費制度是必要的。
3.4科學規劃設置
合理地規劃街道停車設置[9],使街道停車在不影響交通的情況下有效發揮作用,充分利用閑置道路資源,滿足街道停車設置的條件。首先考慮道路寬度條件下的路面寬度,以滿足街道上的停車設置。街道上的停車位被設置在這條路上。由于規劃部門的街道泊車類型主要為汽車,結合非機動車的實際情況,采用并行停車模式[10]。此外,還需要綜合考慮街道停車的有利因素和影響其他道路使用者的不利因素。基于路內停車路段實測交通流數據[11]、停車數據定量分析停車帶對道路通行能力[12]的影響,分別建立了停車帶長度與道路通行能力影響關系模型、停車頻數與道路通行能力影響關系模型;
3.5其他解決措施
(1)提升交通服務水平,降低停車需求
優化公共交通設施,提高公共交通的覆蓋面和服務水平,引導旅客最大限度地選擇公共交通方式,減少停車需求,優化城市交通結構[13],提高交通效率。而且可以大力提倡環保的自行車出行,自行車具有綠色節能的特點,低于5千米的行程自行車交通具有很多其他交通工具所不具備的優勢。
(2)采用智能收費設備
根據實際情況,通過推廣以自走式為主、機械為輔的停車點建設。更加發展全新的路內停車是當下需要努力的方向。所以,拓展靜態交通的輸入,建立立體停車點勢在必行。與立體停車庫配套的收費系統應趨于智能化,以避免車輛進入停車庫的時間過長。如一卡通停車收費系統和非停車收費系統。使計時系統更加準確合理。
(3)完善路內停車管理法規
路內停車較難、停車需求增長過快的問題和停車管理缺乏也有重要關系。到目前為止,并沒有完善的停車泊位管理立法和政策,不止缺少對停車場公共秩序的正確指引,極大地影響了停車泊位利用效率,也影響了動態交通的正常運行。
4 總結
本文以路內停車為研究對象,以此為前提寫下路內停車改進方案。通過對停車服務的現實思考,路內停車水平不高的原因,不平衡的供需關系、停車問題方面的管理分析不到位,土地資源奇缺、收費政策不完善等提出了方法。國外注重實際調查,通過大量數據,了解規律,制定方案。國內的許多數據都是在大城市進行調查,在停車需求預測方面建立仿真模型。綜合國內外理論實踐數據的基礎上,考慮城市發展特點提出調查和模型預測雙軌并行的方式。當然,由于受到對象目標以及環境的影響。我們還有一些問題需要研究,如:
(1)在設計城市停車調查項目的過程中,主要針對停車設施供應調查和停車特征調查,在確定調查方法時,沒有幾個因素需要考慮。未來,隨著研究的深入,應加強對停車行為特征的研究,從微觀方面分析停車經營者行為的機理,有利于停車設施的建設、預測模型。
(2)城市的快速發展和進步,為了滿足各種經濟活動的需要,城市停車需求預測不會局限于基本的停車需求預測和社會整個研究區域停車需求,和城市區域應該進一步加強。有針對性的研究,如大型建筑、大型活動中心、商業中心、中小城市等,應該對這些特點區域進行主要研究,建立更有針對性的預測模型,以滿足城市不同地區居民的需求。
參考文獻:
[1]用經濟學原理分析停車需求與供應之間的矛盾[J].曹萍,陳峻.現代交通技術.2015(04)
[2]基于用地和交通特征的停車需求預測模型[J].王豐元,鄒旭東,閻巖,李洪民,張洪海.交通運輸工程學報.2017(02)
[3]Parking demand forecasting model based on land use and traffic characteristics [J]. Wang Fengyuan, Zou Xudong, Yan Yan, Li Hongmin, Zhang Honghai. 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2017(02)
[4]關于路內停車問題的反思[J].胡兵,聶華波.交通標準化.2017(01) Reflection on the problem of on-street parking [J]. Hu Bing, Nie Huabo. Traffic Standardization. 2017(01)
[5]關于城市路邊停車及其收費若干問題的思考[J].路峰.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6(04)
[6]路上停車場規劃及設計方法探討[J].彭國雄,余潛.城市交通.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