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貧困學生教育是高校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高校學生資助工作整體重“資助”輕“育人”,本文結合資助工作面臨的難點、發展趨勢,制定了精準認證工作、協調資助主體、開展育人工作、加強資助管理等有效策略,來幫助完善高校學生資助工作,不斷提高高校資助工作的實效性。
關鍵詞:高校資助;育人;工作難點;有效策略
前言:
高校學生資助體系要依據高校教育方針,立足于資助工作出現的變化,國家的為了,堅持“資助功能”與“育人功能”相結合,從經濟、物質、精神上幫助學生,提高在校的每一位學生的教育質量,使得高校的貧困生能在智力、品德和人格塑造等各方面全面發展,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一、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難點
(一)資助體系趨同化
資助的主要方式是經濟的扶持,以“獎、貸、助、補、減”為基本內容的多元并存資助體系,精神資助與發展性資助的開展狀況不理想。從實施狀況來看,發放標準大致相同,根據資助種類發放相應的資助資金;對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界定標準、程序和實施方法基本相同;對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資助面偏窄,資金來源與構成重合度較高;資助體系偏向于經濟資助而忽視精神資助,忽視培養學生全面發展,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衍生的其他問題缺乏關注,忽視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和人格的塑造等精神救助。
(二)資助過程簡單化
高校資助工作分為三個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資助體系搭建和政策運用、資助效能發揮。在認定學生家庭經濟困難的時候,高校對于受助學生平時在校消費狀況和資金使用去向缺少考察,特別是對受助學生后續的教育、引導、評價、考核缺少保障,只做到了“助人”而忽視了“育人”;搭建資助體系和運用政策時,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家庭經濟狀況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有“一直貧困、當前貧困但未來不貧困、當前不貧困但突發貧困”三種狀態存在,這就要求高校擁有動態化的分析和思考,解決問題的動態過程;在資助效能發揮階段,對資金的使用缺乏監督,這部分 資金應該用于必要的生活費、學雜費、住宿費等。
(三)資助手段單一化
高校學生資助方式較為單一,無法滿足學生的發展性需求,無法幫助學生全面解困,這主要不表現在兩個方面: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成長環境特殊,一般在學業,人際交往,心理,情感,就業方面壓力過大,而學校也沒有有效措施,因此他們比較容易出現學業困難,就業急功近利,焦慮不安,性格自卑,心理脆弱,情緒波動較強等問題;高校缺少促進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全面發展的整體化教育資助方案,應積極探索“經濟資助、心理負擔、精神幫扶、學業指導、能力提升”五位一體的發展型資助體系。
(四)資助考核片面化
部分高校只重視了實施過程,忽視了發放資金后的督查。由于育人功能的考核以隱性為主,難以具體量化,沒有高度引起資助管理部門的重視,量化考核的育人作用不明顯,資助考評沒有突出育人價值,對受助學生的典型事跡宣傳不到位。考核機制不夠全面,未能建立起包括學生素質發展程度、能力發展狀況、可持續發展能力、職業發展核心能力等指標在內的精準育人效度衡量指標體系。
二、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發展趨勢
(一)資金來源從單一向多元轉變
高校資助資金來源分為保障性資助和發展型資助。保障型資助資金主要來源是國家撥款,高校自籌;發展型資助要多方籌備資金,提高社會、企業及愛心人士參與程度,形成多元資金渠道;提高資金使用率,引導學生自力更生,關注家庭困難學生的發展型需求,構建發展型資助模式,發揮資助的育人價值。
(二)家庭經濟困難認定認定從經驗型向科學型轉變
國家沒有統一界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標準,不同高校不同專業難以統一,通常根據家庭人均收入、家庭成員身體狀況、居住地區特征等將學生劃分為“一般困難、困難、特殊困難”三等。通過建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成長檔案、建立數據庫、推進資助認定的精細化,加強量化與考核。
(三)資助方式從無償資助向有償資助轉變
根據資助的償還情況分為無償資助和有償資助。無償資助是獎學金、助學金、學費減免、困難補貼等,有償資助如勤工儉學、助學貸款等。受助學生在享受資助時,要付出相應的勞動,發展型資助的特征是“發展性”“有償性”,凸顯有償資助,降低無償資助。
(四)人文關懷貫穿全程
高校資助工作主要是為了育人,需要將“人文關懷”貫穿到資助工作的全過程,尊重學生個體差異,重視制度安排,關注學生的情感需求。“硬資助”是保障家庭困難學生的生存需求,這體現了理性的人文關懷;
三、完善高校資助工作的有效策略
(一)做到精準資助
重視采集學生信息數據的工作,這是對貧困生有效識別的依據。在信息化時代,高校可以通過數據中心采集到學生的大部分信息,利用自身優勢收集貧困生的家庭信息,對學生的校園一卡通消費情況、網上消費進行收集,通過大數據分析、詢問學生等方式,直觀深入的了解申請貧困認定學生的家庭情況。各高校在統一指導下,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結合當地經濟水平與消費水平,結合資助對象的具體情況制定資助標準。高校要充分考慮新入學和即將畢業的學生特點,因情況而異制定資助金,不能完全平分給各個年級專業。
(二)協同資助體系
政府負責統籌規劃,完善高校資助的相關政策,增強執行力度,加大財政投入,督促地方盡快完善建檔立卡,收集信息和識別信息,形成規范的系統,規范高校收費行為,解決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問題。高校要做到將資源合理配置,減輕學生壓力,提高辦學效益,構建資助與育人結合的助學體系,延伸助學內涵,用經濟優勢帶動其他方面發展。社會充分發揮宣傳作用和監督作用,引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貧困生資助,開拓勤工儉學市場,對貧困生全方位援助,銀行應積極配合政府,與高校溝通合作,促進助學貸款政策的順利實施。
(三)推進資助育人
高校學生資助并不是簡單的資金資助,而是要培養學生自力更生的能力,結合自身的特點,實現物質與精神的雙重脫貧。首先要提升學生的能力,引導學生發掘興趣,培養創新精神,鼓勵個性化發展,定期舉辦科技創新比賽和學術講座,將單向是知識輸出轉變為互動式建設,還可以開展個性化教育,培養實踐能力,鼓勵學生自己動手嘗試;培養個人能力時也不能忘了強化素質教育,對受助學生建立長期進行跟蹤輔導,關注發展動態,將事跡效果展示給群眾,鼓勵學生參加志愿服務和公益活動,教育學生樹立社會責任感。
(四)加強監督管理
建立一支有擔當、能力強、全心全意開展學生資助工作的隊伍,提高人員素質,加入學校輔導員、學生干部等輔助開展,要對參與工作的人員進行監督,建立相應的獎懲機制,用制度來約束他們的權利,也要對受助的學生進行監督,檢查認定過程中是否有材料造假,當資金發放后,要發揮群眾的力量,監督學生是否將資助用在了自己的學業上和必要的生活上。從高校到受助者都要做到對資助工作的公開透明,并深刻了解高校學生資助工作是為了育人。
結語:
高校學生資助工作既能解決貧困學生經濟上的困境,還可以提高個人素質,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高等教育投入差異帶來的不公平,幫助每一位高校學生樹立獨立自主的思想意識,培養學生的自身能力,并且給予學生全面發展的機會,高校貧困學生進入社會后還能促進社會的繁榮發展,所以說這項工作的意義是無限大。
參考文獻:
[1]冉冉.高職院校學生資助工作中誠信體系建設思考[J].國際公關,2020(04):119-120.
[2]劉許亮.教育脫貧背景下高校資助育人工作路徑研究[J].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32(02):75-77.
[3]高鵬,李果,李樂.新形勢下高校學生資助管理工作中的問題和對策研究[J].智庫時代,2020(14):88-89.
作者簡介:
張燦(1993.04)男,籍貫:河南省駐馬店市,本科,助教,研究方向:學生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