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全面建成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盡快實現養老保險全國統籌”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目標。新時代,我們要直面社會保障改革發展的主要矛盾。新階段,社會保障改革的思路是堅持目標導向與問題導向相統一。
關鍵詞:政府責任;社會保障;理論
一、經濟學視角
(一)公共產品理論
林聯臻(2010)、李沫(2011)運用公共產品理論、政府職能分工理論分析中央與地方政府責任劃分,認為當前各級政府責任不清、中央政府責任過少、地方政府責任缺失。梁雪珍(2011) 運用公共物品理論對社會保障的公共產品性質進行分析之后,認為社會保障的組成部分有其特殊的屬性,她認為社會保障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征,同時一部分也具有準公共性的特征。準公共性表現在:消費中的排他性與非排他性兼有、消費中的非競爭性與競爭性同在、消費的非排他性與排他性并存 。鄧大松、賀薇2018年在《通往公平分配之路: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中的政府責任分析》中指出根據薩繆爾森的觀點,社會保障一定程度上具有準公共物品的屬性,需要政府承擔并逐漸完善相應的責任。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政府的財政收支能力逐漸提高,提高基礎養老金的統籌層次,完善政府責任同樣是政府保障廣大社會成員社會保障權益的重要舉措 。
(二)市場失靈理論
郭瑞英(2016)柯蔭宇(2016)在無論是城鎮養老保險還是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構建中,市場失靈理論有助于讓我們認識到在構建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時,政府所應處的核心地位和特殊作用。在養老商業保險中,由于每個人健康狀況、壽命水平、死亡風險不同,保險公司不可能準確掌握個人的情況,壽命較短或患有嚴重疾病的人就可能選擇規避生存型商業養老保險計劃,趨向于參加死亡保險的壽險計劃。市場無法解決這種問題,需要國家來解決。如若沒有政府的積極回應和財政支持,中國農村建立起社會養老保險體系是幾乎不可能的。陽旭東,王德文2019年在《從缺位到歸位—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村養老保障與政府責任的再思考》一文中,根據市場失靈理論,也再次強調養老保障的公共性和強制性,決定了政府需要積極地介入,并利用自身的公共權威來推動政策的落實。
二、管理學視角
(一)新公共服務理論
梁宵2015年在《公共服務多元供給中的政府責任研究》中指出新公共服務理論倡導政府基于公民立場重新定位自身的角色,政府的職能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掌舵”,要強化政府為公民負責的意識。這啟示我們,政府在多元主體參與公共服務供給的結構中應明確自己的身份角色,承擔好自身的責任,優化當前公共服務供給的現狀 。鄒曉薇2016年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構中的政府責任研究》中強調政府必須明確人民能夠賦予它的所有權力、人民堅決保留的權力和人民絕對禁止它行使的權力,并且通過法律的方式予以確立。此外,政府還必須熱心了解人民的需求,它應該劃分出必須由它提供的、盡可能由它提供的和第三方提供更好的需求層次,并努力實現。最后政府必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充分了解自身的不可推卸的使命 。葛安琪2017年在《我國社區養老及政府責任研究》中指出,十六屆三中全會我國首次提出建設“服務型政府”,這與新公共服務理論密切相關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社會對公共服務的需求已進入高速增長時期,但是公共服務發展卻落后于社會經濟發展進程。在醫療質量、環境、交通、教育、法律、扶貧、就業、福利等方方面面的內容,政府要加強公共服務的改革和創新,積極回應公眾需求,使公共財政創造更多的公共價值 。
(二)政府責任理論
蔣昆玲2010年在《農村社會救助中的政府責任法律研究》中提出無論從公共管理的角度,還是從法理學的角度,政府對社會、對公民都必須承擔相應的責任 。梁宵2015年在《公共服務多元供給中的政府責任研究》一文中指出,政府責任的理論就是隨著現實經濟社會的變化,不斷調整、擴充和完善的。政府責任的調整也反映了現實社會的需求,能夠較為客觀地應對適應新的環境和面臨新的問題。從而提升政府的決策執行力,真正體現公共利益 。鐘歡2015年在《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實施中的政府責任研究》說,面對我國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現狀和養老社會化的訴求,政府要以責任實施的方式做出政策上的回應,包括推動立法責任、制度供給責任、組織實施責任、財政支持責任和監督管理責任,以規范和調整制度實施中各相關主體的利益和關系,保證制度盡快轉入法制化的軌道 。
三、政治學視角
(一)公民資格理論
1949年,馬歇爾提出了公民資格的概念,將公民資格劃分為三個構成:公民的要素、政治的要素、社會的要素,把公民資格看成是公民權利、政治權利和杜會權利組成的復合范疇,并更加注重社會權利的發展。社會權利是公民資格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成為制度化的普遍性的社會福利發展的理論根據。
郭瑞英(2016)提出:在我國,由于公民身份的差異造成的不平等突出表現在養老保障上。在單位制時期,社會成員被劃分為不同身份:干部、工人和農民,他們的養老保障因身份差異而呈現出嚴重的不平等。戶籍制度的確立造成了我國二元化的保障體制。公民資格代表著公民與國家的權利和義務關系,平等的公民資格需要政府的公平對待。總之,公民資格理論確立了政府參與養老保障的正當性,網時,也要求政府注重社會公正,保障公民養老保障制度上的平等。
四、社會學視角
(一)社會分層理論
孫蔣勝男2019年在《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價值取向研究》指出在農民社會地位有待提高的基礎之上,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進一步限制了城鄉社會的流動,而這兩者共同作為城鄉二元社會分化的成因,并且城鄉二元社會分化也會反作用固化農民的社會地位,成為產生社會分層的動因。如果說農民社會地位所影響的是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價值取向的環境基礎,那么城鄉二元社會分化所影響的就是其理念邏輯,而這就需要政府借助社會分層視角去重新制定其制度在設計之初所需展現出來的邏輯脈絡。楊琦,徐蕾2019年在《阜陽市第一代農民工養老保障體系構建研究——基于社會分層的視角》基于社會分層視角進行的分析表明,第一代農民工在養老保障體系中處于劣勢地位,解決其養老保障問題是關系民生的重要議題。
(二)社會公平理論
蔣昆玲2010年在《農村社會救助中的政府責任法律研究》中根據社會公平理論提出,在我國,實現橫向公平是社會救助工作的重要目標,要求各地的貧困群體均可獲得相對平等的最低生活保障。通過中央政府的補助金拉平效應,我國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實現了這一點,但在農村社會救助中,最低生活保障完全依賴各級地方政府,但由于各地經濟發展狀況參差不齊,在給付水平上體現的橫向公平性較弱。因此,為了讓生活在極端貧困狀態下的農民平等地享受社會安全網的保護,政府應當擔任起全面建設農村社會救助體系的責任,當然中央政府的主要財政支持也是不可或缺的。
參考文獻:
[1]劉正才.我國社會保障的政府責任問題及改進研究[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17,19(05):143-146.
[2]喬丹.政府在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中的職能定位分析[J].現代商業,2019(24):184-185.
[3]鄧大松,賀薇.通往公平分配之路: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中的政府責任分析[J].西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3(03):187-191.
作者簡介:
史寧玲(1994—),女,山西臨汾人,山西財經大學2018(管理學)學術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會保障理論與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