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洪星 金磊
摘 要:隨著經濟形勢的發展,林業資源需求量極大,但在林業生產中,由于有害生物對工業人工林的生產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因此,對于林業有害生物的治理是林業部門的首要任務。本文結合國內外對林業有害生物的防治方針提出相應的防治措施。
關鍵詞:林業;病蟲害;防治方針;防治措施
有害生物簡稱病蟲害,通常是指在一定條件下,某些生物或者與人類競爭食物或空間,或者傳播病原體,或者以其他方式威脅人類的健康、舒適和安寧等。工業人工林有害生物,指對工業人工林的生長、發育、樹木健康及其產量和質量等造成危害的各種生物,主要包括有害的昆蟲、病原物、小型嚙齒動物(鼠、兔)及雜草等。有害生物防治,指采取一切可能的技術、經濟、行政或法律等手段,預防有害生物的發生,消滅或控制已經成災的有害生物,以達到保護受危害的對象,進而保護人的利益為目的。
1 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方針
我國已故著名生態學家馬世俊將IPM(有害生物綜合管理策略)策略解釋為:綜合防治是從生物與環境的整體觀念出發,本著預防為主的指導思想和安全、有效、經濟、簡易的原則,因地、因時制宜,合理運用農業的、化學的、生物的、物理的方法,以及其他有效的生態學手段,把有害生物控制在不足危害的水平,以達到保證人畜健康和增加生產的目的。
隨著經濟形勢的發展,IPM的內涵不斷豐富。2004年,國家林業局提出了新時期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新思路,將防治工作方針調整為:預防為主,科學防控,依法治理,促進健康。具體是突出預防為主,實現由重除治向重預防的戰略性轉移;實行科學防控,把握規律,以科學的方法指導實踐;推進依法治理,健全法律法規,嚴格行政執法,促進森林健康,落實森林保健措施,實現可持續控制。
2 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措施
2.1 化學防治
化學農藥對于有害生物有很強的殺傷力,可用其來殺滅或控制有害生物?;瘜W農藥對有害生物的殺傷效果好、效率高,針對性很強,對于一些發生面積較大、發生時間很突然的病蟲災害,可在短時間內有效、迅速地進行控制。但這種方法也存在很多缺點:易對環境造成污染,同時會傷害病蟲的天敵,如果長時間使用還易產生抗藥性。近年來,國內外環保意識越來越強,所以對農藥的使用更加慎重。為了保證環境質量,在藥劑種類選擇上更注重對環境無害,施藥方法上也有改進,施藥次數正在減少。但在特定情況下,化學防治依然是最有效、不可替代的方法。
2.2 生物防治
即利用一種生物(無害)來殺滅或控制另一種生物(有害)的方法,這種防治方法的優點為對人、畜和植物不產生危害,目標性強,只作用于有害生物,對空氣、水和土壤不造成污染,沒有危害。生物防治主要包括3個方面,分別為微生物防治(以菌治蟲)、寄生性天敵防治(以蟲治蟲)、捕食性天敵防治(以鳥治蟲)。盡管生物防治具有上述優點,但生物防治的效果較化學防治慢很多,在突發性病蟲害發生時,不能迅速控制有害生物。另外,生物防治對技術的要求較高,周圍的環境條件也會對防治效果產生較大的影響。因此,在工業林人工林有害生物的防治中,不會單一使用生物防治,而是要和其他防治方法配合使用才能獲得最佳效果。
2.3 物理防治
即利用物理因子,如光、熱、電、風或放射性等,或用器械方法,來控制、殺滅有害生物。最常見的方法有熱處理法、人工捕殺法、阻隔法、誘殺法等。這些方法簡單易行,對于面積較小的庭院樹木或珍稀的古樹古木較為適用。但是由于隨著經濟發展,人工成本逐年提高,所以該防治方法存在費時費力等缺點,不宜做常規操作,可在蟲害發生時做應急措施,與其他方法配合使用。
2.4 林業植物檢疫
即以法規為依據,設立專門機構,通過法律、行政和技術手段,對生物和流通中的某些感染特定有害生物的森林植物與森林植物產品采取禁運及限制措施,以防止這些有害生物的人為傳播,保證國家林業生產安全。其特點是從宏觀整體上預防有害生物,尤其是本區域范圍未有分布的有害生物的傳入、繁殖與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