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越來越離不開移動支付,鄉村的日益增長的移動支付需求和配套設施的供給產生了矛盾。本文試從金融供給側角度分析解決問題矛盾。
關鍵詞:移動支付風險;金融供給側;農村
隨著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步伐的加快,經濟水平的不斷發展,我國整體經濟結構正在顯現明顯優化的趨勢,增強有效供給、適當擴大內需,加強新舊動能轉換,拉動消費。移動支付成為拉動金融市場內需不可或缺的一環。與其他金融產業在大城市和較發達地區獨樹一幟不同,移動支付在農村的普及率相對較低,但“適農性”很強,在欠發達地區發展潛力大。
近年來,針對改善農村移動支付服務環境,國家出臺多條政策為其保駕護航。在國家保障、社會支持、村民配合的情況下,移動支付等新興支付方式在農村地區的應用越來越普及。但在取得成果的同時也需要預見到農村地區客觀存在的局限性限制著農村移動支付的發展,在對農村移動支付網絡進行布局時,支付機構也必須按照農村特有的特點因地制宜,做好風險規避。
一、農村地區普及移動支付的必要性
(一)社會供給無法滿足農村移動支付新需求
移動支付需要全面的設備和基礎設施支撐,但是農村用戶普遍具有“金額小”“信用低”等特點,企業往往很難回收構建成本。導致銀行在農村地區建設支付基礎設施的動力不足,網點以及金融機構便民服務工具配備不夠完善,支付服務便捷性難以得到有效保障。
(二)農村居民對移動支付的認知有限
由于農村環境的封閉性,農村居民外部信息獲取少,風險防范意識薄弱。尤其是近幾年被報道的賬戶密碼被盜取、資金被轉移、手機短信惡意鏈接等安全問題,導致農村居民對新型移動支付方式缺乏足夠的信任,移動支付的認可度偏低。同時,農村資金交易具有非常明顯的即時性特征,更注重交易過程中“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其對現金的依賴程度更高。從對象上看,因為農村常年處于年輕人外流狀態,用戶偏老齡化,獲取外界信息的能力較弱。綜上,對移動支付安全的疑慮阻礙了農村居民對移動支付的接納。
(三)普及移動支付是推動國家惠農政策落實的必然要求
2019年2月,人民銀行、財政部、農業農村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指導意見》。《意見》指出,到2020年,要求基本實現鄉鎮金融機構網點全覆蓋,數字普惠金融在農村得到有效普及。2020年2月,本世紀以來第17個以“三農”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發布,文件指出,“穩妥擴大農村普惠金融改革試點,鼓勵地方政府開展縣域農戶、中小企業信用等級評價”。隨著黨和國家惠民政策的不斷出臺,如何使農民切實享受到相關權益,成為抓好惠民工作的重中之重。依靠移動支付為基礎的惠民措施,形成“政府發放補貼、居民家門口取錢”的無縫式惠民政策落實模式,真正打通惠民“最后一公里”。
為此,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幫助解決農村移動支付困境。(一)以政策引導為支點,推動農村移動支。
發揮政府在移動支付領域的促進者和監管者的身份。為推動移動支付供給側改革、促進支付市場持續健康發展,中國人民銀行創建了移動支付便民示范工程,旨在解決當前農村地區移動支付領域中存在的供需不平衡、合作機制欠缺、風險防控不完備等問題。深化農村地區移動支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該從國家層面圍繞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做好政策引導,構建農村市場長期有效發展管理機制。
(二)以多方合作為翹板,拓寬農村移動支付服務市場。
隨著互聯網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移動支付領域想憑“一己之力”成為“一枝獨秀”幾乎是不可能。移動支付作為因互聯網而生的新型支付方式,需要市場監管、行業協會、金融機構等各相關部門加強合作,形成合力,探索可持續發展模式,構建一個互利共贏體系。對于金融業務流通性差的農村地區,在實際業務普及過程中,各移動通信公司和互聯網金融機構應將資源進一步向農村地區傾斜,從適用對象角度積極開展農村用戶調研活動,根用戶年齡分布,文化教育程度和使用習慣,合理開發“安全”“便捷”適用于農村用戶的支付app,另一方面考慮到用戶的民生需求問題,將移動技術拓展到用戶生活領域的各個方面,如水電費繳納、看病醫療、農產品貸款和生活消費購物。同時可以使用一些最新的技術如“面部支付”“指紋支付”等簡化用戶的操作流程。
(三)以教育宣傳為導向,改進農村地區支付習慣
充分發揮以銀行和通信企業為主體的宣傳主體,配合多樣化媒體宣傳,可采用發放傳單、手機推送、現場宣講亦可采用抖音小視頻等多種新興媒介形式,從農村用戶的切實使用需求出發,用簡單通俗的語言為用戶說明使用方法,充分打消用戶的顧慮和偏見,力求以點帶面,逐步提升農村居民對移動支付的認同感,增強風險防控意識。作為各移動通信公司和互聯網金融機構,可采用“拉低成本,互惠共贏”的模式形成合力,在卡片年費、設備費、業務辦理手續費等方面給予讓利,讓農民切實體會到移動支付在各種消費場景中的獨特優勢,從而打開移動支付在農村地區的廣闊市場。
(四)以監管防控為后盾,支撐農村移動支付業務可持續發展。
針對網絡上頻頻出現的移動支付詐騙案例,為建立強有力的網絡安全保障體系,打消農村居民移動支付的后顧之憂,農村地區移動支付應依托移動通信網絡、大數據和云計算等現代化技術手段不斷加強安全防護網,提高移動支付平臺準入門檻,在保障絕對安全的同時追求效率。各大銀行、金融支付工具要不斷地完善服務平臺建設,不斷優化業務操作系統,嚴格落實賬戶實名制,制定明晰各項權限的行業規定,積極引導農村居民設定移動支付限額,將風險程度降到最低。
參考文獻:
[1]萬晨. 農村地區移動支付發展困境與建議. 金融時報,2018-08-07.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 農業農村部關于近日服務鄉村振興指導意見,2019-06-20
作者簡介:
牛海龍(1988—),女,山東濟寧人,山東商務職業學院會計系教師,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金融、會計.
劉曉紅(1981—),女,山東龍口人,中國人民銀行煙臺市中心支行,經濟師,碩士,研究方向:金融、經濟.
基金項目:山東商務職業學院科研基金項目“移動支付金融工具風險防控”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7SWRW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