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尚寧
【摘? 要】目的:觀察乳腺增生患者應用三才乳腺治療儀治療的臨床療效。方法:納入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1月期間64例乳腺增生患者,采取分組方式進行對比研究,以“隨機雙盲法”將納入主體平均分為兩組,其中,32例采取小金丸治療(對比組),另外32例在此基礎上應用三才乳腺治療儀治療(研究組),對比臨床療效。結果:治療前,兩組乳房疼痛、腫塊評分差異較小,P>0.05,治療后,兩組乳房疼痛、腫塊評分均有所降低,但是,研究組降低幅度更加顯著,且對比差異顯著,P<0.05;研究組總有效率(96.88%)高于對比組(78.13%),差異顯著,P<0.05。結論:給予乳腺增生患者三才乳腺治療儀治療,臨床總有效率較高,能夠顯著改善臨床癥狀。
【關鍵詞】乳腺增生;三才乳腺治療儀;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6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1-0102-02
乳腺增生是乳房在發育過程中形成的增生性疾病,乳房脹痛、彌漫結節是本病的典型癥狀,如若不能采取及時有效治療,不僅會造成疾病遷延不愈,反復發作,而且很有可能繼續進展為乳腺腫瘤、乳腺癌,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本次研究納入64例乳腺增生患者,予以分組后采取不同方式治療,旨在觀察三才乳腺治療儀治療效果,提高患者臨床受益。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納入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1月期間64例乳腺增生患者,采取分組方式進行對比研究,以“隨機雙盲法”將納入主體平均分為兩組,其中,對比組32例:年齡20~55歲,均值數(37.8±8.1)歲;研究組32例:年齡21~56歲,均值數(38.1±8.5)歲;納入主體全部符合乳腺增生診斷指南與標準,納入研究對象過程中剔除哺乳期、妊娠期、合并腫瘤患者,在參與研究前未接受過其他治療,對兩組患者基本資料信息用統計學軟件計算差異較小,P>0.05,研究可行。
1.2 方法
32例采取小金丸治療(對比組),治療過程:小金丸,每次1.2-3g,每天2次,打碎后服用,共治療15天。
32例應用三才乳腺治療儀治療(研究組),小金丸用藥劑量、次數與對比組一致,三才乳腺治療儀,包括穴位、中藥離子導入、貼敷,通常情況下,每次治療60min,經期停止治療,共治療15天。
1.3 觀察指標
(1)觀察與分析對比組、研究組乳房情況,包括疼痛、腫塊,參照《乳腺增生的診斷標準》評價,疼痛共有5個級別,最高分24分,疼痛嚴重程度與評分呈正相關關系;腫塊情況包含范圍、大小、硬度3個方面,最高分30分,腫塊嚴重程度與評分呈正相關關系[2]。
(2)觀察與分析對比組、研究組臨床效果,顯效:乳房疼痛、腫塊等臨床癥狀,月經異常、胸肋脹滿等全身伴隨癥狀基本全部消失;臨床癥狀、全身伴隨癥狀較治療前好轉明顯;無效:臨床癥狀、全身伴隨癥狀無任何改善跡象[3]。
1.4統計學分析
研究數據資料用SPSS24.0軟件處理,計量資料(
),t檢驗,計數資料(n,%),X2檢驗,P<0.05,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對比組、研究組乳房情況對比
2.2 對比組、研究組臨床效果對比
3 討論
乳腺增生是常見乳腺疾病,臨床治療包括西藥治療、中醫治療、手術治療、以及三才療法等,其中,西藥治療雖然能夠緩解疼痛,但是副作用較大,不建議作為首選方式,而手術治療術后復發率較高,故此,中醫治療可作為主要治療方式,三才乳腺治療儀是近幾年興起的全新療法,中醫治療具有疏肝理氣、活血化瘀、軟堅散結效果,三才乳腺治療儀中的三個項目既可以提高中藥效果,同時也能夠控制單胺氧化酶活力,阻止膠原纖維合成,改善血液循環,修復組織,另外,也可以抑制雌激素分泌,確保機體內環境能夠處于穩定狀態,從而抑制乳腺增生的發生[4]。
此次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前,兩組乳房疼痛、腫塊評分差異較小,P>0.05,治療后,兩組乳房疼痛、腫塊評分均有所降低,但是,研究組降低幅度更加顯著,且對比差異顯著,P<0.05;研究組總有效率(96.88%)高于對比組(78.13%),差異顯著,P<0.05,說明三才乳腺治療儀治療乳腺增生效果顯著。
綜上,給予乳腺增生患者三才乳腺治療儀治療,臨床總有效率較高,且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癥狀。
參考文獻
[1]????? 馮燕枝.乳癖散結膠囊聯合乳腺治療儀治療乳腺增生癥的療效觀察[J].北方藥學,2018,15 (10):60-61.
[2]????? 羊濤,黃永鴻,王慧玲,等.乳腺治療儀聯合乳癖消膠囊治療乳腺增生癥臨床觀察[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8,18(50):105-106.
[3]????? 楊春雷,劉秋蓓.攻堅散聯合乳腺治療儀治療乳腺增生癥100例[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8,16(09):115-117.
[4]????? 白曉鳳.JJQ-7型乳腺治療儀聯合中藥消結安膠囊治療乳腺增生癥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冶金工業醫學雜志,2017,34(03):287-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