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彧
【摘? 要】目的:探究細菌性肝膿腫臨床療效。方法:將2015年1月-2019年7月的120例細菌性肝膿腫的患者納入研究范圍,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結果:糖尿病是導致細菌性肝膿腫的主要疾病,臨床大都以抗生素治療、抗生素聯合經皮肝穿刺、抗生素聯合肝穿刺置管引流及肝膿腫切開引流方式進行干預。結論:針對不同病癥的細菌性肝膿腫患者合理應用不同的治療方案,有利于改善患者臨床病癥。
【關鍵詞】細菌性肝膿腫;抗生素;經皮肝穿刺;肝膿腫切開引流
【中圖分類號】R5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1-0150-01
細菌性肝膿腫指的是患者的肝臟受到化膿性細菌侵入影響,發生肝內化膿性感染病灶情況,導致患者出現寒戰、高熱、肝區疼痛、肝臟腫大及局部壓痛病癥,對細菌性肝膿腫病癥發生原因進行分析,發現其主要與人體免疫力相關[1],且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糖尿病患者數量不斷增加,細菌性肝膿腫患者的數量也不斷提升,且當前抗生素的濫用,導致耐藥菌種數量不斷增加,為更好的改善細菌性肝膿腫的預后,必須合理針對不同病癥患者采取針對性措施進行干預,所以本實驗就細菌性肝膿腫臨床展開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15年1月-2019年7月我院住院確診的120例細菌性肝膿腫的患者納入研究范圍,所有患者中,男女患者比例為66:54,患者年齡的最大值與最小值分別為90歲和17歲,年齡均值為(52.63±3.66)歲,發病時間均在4.5-19.3天,平均發病時間為(7.12±3.66)天,其中包含單發細菌性膿腫病癥患者102例,多發細菌性膿腫病癥患者18例,包含單發右肝部位發病患者84例,單發左肝部位發病患者18例。其中合并糖尿病患者96例,合并膽系疾病患者20例,合并惡性腫瘤病癥患者4例。
1.2 方法
對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并進行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并針對患者病癥,合理采用抗生素治療、抗生素聯合經皮肝穿刺、抗生素聯合肝穿刺置管引流,肝膿腫切開引流進行治療。
1.3 觀察指標
分析抗生素治療、抗生素聯合經皮肝穿刺、抗生素聯合肝穿刺置管引流、肝膿腫切開引流臨床療效,顯效的評價標準為經治療后,患者臨床寒戰、體溫上升、肝區疼痛、食欲下降、疲乏無力、惡心嘔吐等病癥全部消失[2],膿腫縮小50%以上;有效的評價標準為經治療后,患者上述臨床病癥好轉,膿腫縮小30%-50%,膿腫直徑不足3厘米;無效的評價標準為經治療后,患者上述臨床病癥未見變化,膿腫未縮小和增大。
1.4統計學處理
將兩組效果錄入SPSS22.0軟件,計量資料檢驗行t,表示用(
),計數資料表示用百分比(%),檢驗行x2,P<0.05是統計學意義成立的依據。
2 結果
本研究中肝部分切除方式例數為0,所有患者均通過除了肝部分切除方式外其他方式得到治療,抗生素治療、抗生素聯合經皮肝穿刺、抗生素聯合肝穿刺置管引流,肝膿腫切開引流方式治療的總有效率分別為86.11%、97.30%、100%、100%。
3 討論
由于細菌性肝膿腫病癥屬于繼發性感染性疾病,其主要通過門靜脈途徑、肝臟途徑、肝動脈途徑和膽道途徑進行傳播,且該病癥中,以膽道系統病癥和糖尿病患者病癥為最常見的基礎合并疾病。由于肝臟大都是接受門靜脈及肝動脈的血液供應才能夠維持正常工作,其能夠膽道內血供情況及單核-巨噬細胞系統強大的吞噬作用,對入侵的細菌進行干預,以此阻滯細菌的生長和繁殖,所以該病癥發生幾率較低,但是一旦人體免疫系統薄弱,病菌將會引發肝臟感染,繼而出現膿腫病癥。當前,導致細菌性肝膿腫最為常見的致病菌主要包括大腸埃希桿菌、銅綠假單胞菌、變形桿菌、肺炎克雷伯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等,且細菌性肝膿腫致病菌以肺炎克雷伯桿菌多見,病死率較高,經抗感染,引流等治療后可改善預后【3】。若是合并糖尿病病癥的患者,其自身免疫功能會產生一定的抑制作用,自身代謝紊亂,將會直接導致肝膿腫藥物治療過程復雜化,影響患者機體健康。對細菌性肝膿腫患者病癥進行診斷,發現大部分患者的PLA白細胞計數會呈現上升趨勢[4],結合影像資料對患者病癥進行診斷,以降低誤診概率。且在對患者病癥進行干預過程中,合理采用內科治療聯合手術治療方式,合理選擇內科治療藥物,以抗生素聯合肝穿刺置管引流等方式進行干預,以改善患者臨床病癥。
研究表明,抗生素聯合經皮肝穿刺、抗生素聯合肝穿刺置管引流及肝膿腫切開引流方式治療的總有效率均比較高,有利于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減少膿腫體積。
綜上所述,針對細菌性肝膿腫患者采取合理措施進行干預,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1]????? 戴明.循環護理模式在細菌性肝膿腫患者護理實踐中的應用[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7,14 (24):3656-3658.
[2]????? 李佳,唐秀英,譚金哲,等.糖尿病合并細菌性肝膿腫的病原菌特征及耐藥性分析[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 2018, 15(06):66-68.
[3]????? 張婷婷,袁喆. 細菌性肝膿腫病原學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西部醫學2017,29(5):679- 684.
[4]????? 劉瑤,邵宇云,史萍,等.細菌性肝膿腫合并敗血癥臨床特征及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臨床感染病雜志,2017,10(2):125-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