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尼多杰 青海省囊謙縣尕羊鄉農牧業技術服務站
壞死桿菌病是威脅較為嚴重的一類慢性傳染性疾病。該種疾病常常呈慢性發病經過,發病初期臨床癥狀不是很明顯,很難判斷,當患病牛出現典型臨床癥狀之后,表示病情已經嚴重發生。發病之后如果不能夠做到及時有效的診斷和判別,很容易繼發感染多種細菌性疾病和病毒性疾病,表現出復雜的臨床癥狀,給疾病的診斷工作帶來巨大難度。
2018年7月13日,某牧民養殖的23頭牦牛群中出現了一種傳染性疾病,發病過程較為緩慢。由于病原菌感染部位的不同所表現出來的臨床癥狀存在一定差異性,大多數患病牛表現為蹄部感染,影響到正常行走。養殖戶懷疑是口蹄疫,但是執行了重特大傳染性疾病的免疫接種,抗體水平達標。仔細觀察能夠發現患病牛的蹄部存在深層組織損傷,輕輕擠壓,從損傷的組織當中流出膿性分泌物,并且隨著病情進一步發展,損傷部位出現嚴重的壞死現象。發病期間,養殖戶將患病牛單獨隔離并采用青霉素鏈霉素進行治療,沒有取得很好的治療效果。筆者飼主溝通得知,以前養殖場從未發生過該類傳染性疾病,并且養殖戶也執行了獸醫制定的疫苗免疫程序,各種傳染性疾病的抗體水平達標。但是養殖場所選擇放牧地地勢低洼,潮濕不堪,在放牧地周圍存在很多積水潭,牛群的蹄部經常泡在水中[1]。圈舍地面污染嚴重,糞污堆積沒有及時清理,有毒有害氣體積累,蚊蟲飛舞,整體的衛生環境較差。
牦牛感染壞死桿菌病之后,因為致病原侵染的部位不同所表現出來的臨床癥狀存在很大差異性,如果牦牛的蹄部受到致病原侵染之后,主要表現為蹄部不能正常著地,通常是單側肢體發病,隨著病情進一步發展,患病牛的蹄部癥狀進一步加重。仔細觀察患病蹄部,能夠發現蹄間隙、蹄踵、蹄冠等部位的皮膚呈現蒼白色,腫脹,質地變軟,局部會出現潰爛現象,對潰爛部位進行輕輕的按壓,從中流出惡臭的膿樣、炎性滲出物,潰爛周圍會出現結痂。病情嚴重之后,壞死桿菌會進一步向著肢體轉移,造成腱鞘和韌帶以及關節部位出現壞死的現象,一些患病病例還會導致蹄殼脫落。如果口腔黏膜存在損傷,壞死桿菌就會通過口腔損傷粘膜組織侵入,從而引發口腔炎癥病變,發病初期患病羊的體溫顯著升高,從口腔當中流出大量泡沫狀的內容物,鼻子、嘴唇、舌頭、口腔等部位會產生結節和水泡,隨后會形成棕褐色的結痂,將結痂剝落之后,在表面會形成不規則的潰瘍病灶,嚴重的還會造成結痂部位出血,病情較輕短時間能夠恢復健康[3]。
將病死牦牛解剖之后,能夠發現病變皮下組織呈現膠凍樣浸潤,各個臟器器官組織存在嚴重的壞死現象,并且在壞死的臟器器官表面會附著有一層黃白色的壞死物。大多數病死牛的肝臟顯著腫大,質地堅硬,而且在肝臟表面會出現大量干酪樣的壞死病灶,病灶外附著有一層包膜,在包膜下方會存在很多白色油乳狀粘稠的液體或者豆腐渣狀的壞死物質。病死牛的肺臟組織存在實質性病變,在肺臟組織表面會生長出很多白色米粒大小的壞死病灶,將病灶切開之后切面干燥或者從中流出膿性或者豆腐渣狀的內容物。胸腔當中蓄積有大量的液體,胸壁和臟器器官粘連引發壞死性胸膜炎,心臟表面存在點狀出血,并且心包內蓄積有大量液體,心肌表面存在米粒大小的灰白色圓形壞死病灶。
采集患病牦牛的新鮮血液分離得到血清之后,進行一次口蹄疫血清血檢測,檢測結果為陰性。隨后采集患病牛的健康部位和患病部位的病料,粉碎之后將其接種到鮮血瓊脂培養基上,厭氧條件下持續培養48小時,在培養基上生長出了淡黃色、好像煎蛋狀的致病菌,菌落在菌落周圍存在β溶血環。調挑取分離得到的致病菌,用復紅美蘭染色劑充分染色之后,能夠發現著色不均勻,呈現絲狀或者細長的菌體,由此可以判定致病原為壞死桿菌。藥敏實驗發現敏感抗生素為強力霉素、克林霉素、阿莫西、林頭孢唑林。
對于蹄部存在損害的選擇,使用溫清水將蹄部清洗干凈,去除壞死組織之后,再使用3%的來蘇爾溶液或者飽和硫酸銅溶液對患病部位進行全面的清洗,然后在壞死部位內部填入磺胺粉或者水楊酸粉,再用紗布進行包裹。對于口腔出現炎癥的選擇使用1%的高錳酸鉀溶液對口腔進行全面的清理消毒,然后再涂抹上碘甘油。或者選擇使用烏賊骨、枯礬、乳香,使用量分別為1.8g、1.2g、0.3g,共研為末,涂抹創面,每天一次。選擇使用克林霉素注射液,使用劑量為10mg/kg體重,頸部肌肉注射每天一次,連續使用4天為一個療程。對于存在壞死性口炎的患病牛,先取出咽喉的偽膜,再使用0.1%的高錳酸鉀溶液充分沖洗,然后涂抹上碘甘油,每天使用兩次,直到病情痊愈。采用上述手段連續防控5天之后,養殖場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沒有繼續出現發病情況。
防范該類疾病的發生流行,要保證整個養殖環境清潔衛生干燥,及時清理圈舍當中的異物和各種糞污。日常要觀察牛群的行走狀態,一旦發現外傷應該及時進行消毒并敷藥包扎。保證飼料營養價值全面,礦物質、微量元素搭配合理。在疾病進入流行高發期,可以使用相應的高敏抗生素進行預防,防范壞死桿菌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