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華艷 曲偉華 于霞
萊陽市農業農村局
前言:我國傳統的農業種植技術以小農經濟模式下的精耕細作為主,但是傳統的育種技術較為落后,進而不利于我國農業生產技術的發展。在傳統農業生產過程中,農作物的生長周期較長、農作物的品質和產出效率也較低。加強生物技術在農業育種中的應用,可以更好地保證我國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近年來生物技術在農業育種中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廣泛,當下各國也十分重視生物技術對農業育種的作用。以下對農業育種過程中常見的生物技術進行探討。
利用生物育種技術可以獲得具有特定性狀的植物品種,生物育種技術改變了農作物品種漫長的演變過程,有效解決了農作物品種自然選擇的不確定性。生物技術在農業育種中的應用,還縮短了農作物育種時間,有效提高了育種的精確度。生物育種技術起源于科學家對細胞的研究,生物育種技術結合了生物學和遺傳學,可以為農作物的生長提供一個更好的生存環境。通過科學的遺傳技術,可以對農作物的細胞結構進行調整,進而有利于實現農作物細胞結構的優化。生物技術在農業育種中的應用,可以加快植物體的繁殖速度得到改良的農作物品種。
當下在農業育種中應用范圍最為廣泛的生物技術是誘變育種技術,在農作物的種植過程中,合理地利用生物細胞理論,選擇合適的基因材料,可以有效提升農作物品種的誘導率,從而能夠培育出品質更加優良的農作物品種。
生物技術更強調基因的作用,利用生物技術可以充分發揮基因工程的作用,從而有利于提高農作物育種的速度和精確度。我國在農作物育種的過程中,最重視農作物的生產產量和抗病蟲害能力。在育種過程中利用生物技術,可以有效解決這些問題。以下就生物技術對農業抗性育種的影響進行分析。
農作物在生長過程中很容易受到病毒的影響,將病毒的外殼蛋白基因導入農作物中,可以有效提高部分農作物的抗病毒性。對于不同的農作物品種,病毒的外殼蛋白基因導入法的作用效果也不一樣, 當下這種方法在南瓜、番茄等蔬菜的育種過程中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除了病毒以外,蟲害也會對農作物的生長帶來不利影響。蟲害會影響農作物的長勢情況,也會影響農作物的產量。將Bt毒蛋白基因導入農作物基因中,可以有效提高農作物的抗蟲性。 隨著生物技術的進一步發展, 科學家關于植物抗蟲害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入。我國最早在棉花的育種過程中使用了Bt毒蛋白基因導入技術,我國科學家在棉花的育種過程中,成功導入了蘇云金芽孢桿菌殺蟲晶體蛋白基因,進而得到了抗蟲害的轉基因棉花植株。該項技術的應用為提高我國棉花的產量發揮了重要作用,當下我國已經成為了優質棉的生產地,我國目前已有的棉花品種也具有良好的抗蟲害能力。
在機械化的農業生產過程中,除草劑的應用有效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但是使用除草劑也會對農作物的生長產生不利影響,因此提升農作物的抗除草劑性能也十分重要。目前我國利用抗阿特拉津基因轉化水稻、大豆取得了成功。利用基因轉化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農作物的抗除草劑性能,從而能夠減少除草劑對農作物生長產生的不利影響。
植物育種過程中作物的抗逆性培養十分不易,目前國際上植物抗逆基因育種成功的案例還相對較少。利用植物的抗逆性基因,可以有效提高植物的抗旱能力,但是目前抗逆基因在植物育種過程中的應用范圍還十分有限。
當下我國正處于現代化農業發展轉型的關鍵時期,我國的農業生產技術越來越先進,生物技術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應用范圍越來越廣泛。越來越多的生物技術產品從實驗室走入了農業的生產過程中。隨著我國現代化農業的發展,如何利用生物技術提高農作物品種質量,擴大農作物的生產潛力,成為了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我們要進一步發揮生物技術的作用,利用細胞工程技術對農作物基因的誘變進行正確引導,進一步壓縮農作物的成熟時間,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另一方面,我們要充分發揮生物技術的作用,培養具有抗病毒、抗蟲害、抗除草劑以及抗逆性的農作物品種。這樣才能擴大農作物品種的適用范圍,從而能讓優質農作物品種在我國全國范圍內得到推廣。
結束語:隨著現代農業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農業育種技術也越來越先進,生物技術是現代化農業育種技術的基礎,現代化農業技術的發展也離不開生物技術。在今后農業育種過程中,科學家要充分發揮生物技術的作用,利用生物技術提高農作物的抗病毒、抗蟲害抗除草劑能力,并提高農作物對生態環境的適應性,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我國現代化農業的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