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運強 山東省嘉祥縣農業機械化服務中心
嘉祥縣水稻種植區域,主要集中在縣東南部的金屯鎮,該鎮地勢低洼,河流眾多,被譽為江北“魚米之鄉”。全鎮轄62個行政村,總人口6.9萬人,擁有耕地8萬余畝,其中小麥面積7.5萬畝,水稻常年種植面積4.5-6.5萬畝,主要種植小麥、玉米、水稻等農作物,是嘉祥縣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
耕整地方面:近幾年,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2017年底全鎮擁有耕整地農機具800臺(套),其中大型拖拉機130臺(套),小型拖拉機600多臺(套),基本實現了耕整地全程機械化。
機械化育插秧方面:農民還是采用傳統的育秧方式,大多數農民還是選擇人工插秧,有少數農民選擇機械化育插秧,主要集中在河溝村、苦水張服務區苦水張村、劉庵村等幾個村,從去年統計數據來看,機插面積300余畝。
植保方面:全鎮雖然擁有2臺無人機,但是由于土地托管合作社沒有運作起來,農民仍然背負噴霧器進行病蟲害防治。
收獲方面:全縣擁有履帶式稻麥聯合收獲機 85臺,基本滿足水稻機械收獲需求。
烘干方面:目前金屯鎮農民在收獲水稻后,依靠自然晾曬來解決稻谷干燥問題,存在極大的風險。大量稻谷需鋪放在自家房頂上晾曬,天氣晴好時曬干稻谷一般需要3—4天,當遇有雨水時,需要及時搶收。
秸稈處理方面:水稻秸稈主要用于草苫編織;部分機械收割的地塊,秸稈拋在了地里。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農民大量進城就業,農村面臨 “誰來種地?怎么種地?”的新課題。推進農業生產機械化,穩定和發展農業生產特別是糧食生產,已經成為我縣農民群眾的共識。以齊心農機專業合作社為代表的合作社,已經成為當地推進水稻生產機械化、發展農業生產的主力軍。由于自然條件、水利設施、傳統習慣和土地流轉等外部條件制約,我縣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發展仍然面臨許多困難和問題。
一是地塊小,不宜大面積推廣機械化。調研了金屯鎮大孫、紀屯、王堌堆、苦水張四個種植水稻的服務區,每家每戶的地塊比較分散,地塊面積都不大,多數2畝左右,有的地塊只有幾分地,不利于大面積推廣機械化,要推廣機械化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二是農田水利建設相對滯后,不利于推廣機械化。雖然水稻種植了幾十年,但農田水利建設相對滯后,還存在著短板,如路不通、渠不暢、農機進不了地、水接不到地頭等情況比較普遍,嚴重制約水稻生產機械化技術的推廣應用。
三是缺少農機具,制約了機械化作業水平。從調研情況來看,金屯鎮主要存在著農機合作社家數偏少,農機具主要是耕整地方面的農機具,激光平地機、水稻機械化育秧、水稻插秧機保有量為零,烘干設備數量較少,日處理量200噸左右,推廣機械化面臨較大困難。同時,我們在調研中還了解到,嘉祥縣還沒有水稻插秧機專業維修點,遇到發動機、變速箱維修無法解決時,需要請廠家售后服務人員進行維修,農機維修服務體系薄弱。機具出故障時,由于配件和技術等方面的原因不能及時排除,停機待修甚至耽誤農時勢在必然。
四是群眾觀念相對保守,不利于推廣機械化生產。調研中也發現一部分群眾對推廣水稻種植全程機械化持保守態度,群眾認為:一是種植都幾十年了,二是每家每戶也就幾畝地,種的過來。三是有一定的顧慮,推廣全程機械化會不會造成減產。
一是加大土地流轉力度。依據金屯鎮當地實際,積極做好群眾工作,在保障群眾切身利益的情況下,鼓勵農民向種糧大戶流轉土地;也可以由村委將村民土地回收,重新分配,減少地塊數,增大地塊面積。
二是補齊農田水利建設短板。積極籌措資金加大農田水利建設力度,維修灌溉設施,清理溝渠,修好生產道路,為推廣機械化提供便利條件。
三是建議市政府出臺扶持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意見。重點突破機械化、工廠化育秧短板,建議市級層面在水稻種植集中的四個縣市區,每個區域成立工廠化育秧中心,市級財政適當予以傾斜支持[1]。
四是大力培育扶持農機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建議省市統籌安排農機發展資金,把省市高產示范創建項目向水稻區傾斜,扶持發展農機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作為推進水稻生產機械化的重要抓手,切實加強引導、規范、扶持和服務,優先安排他們承擔財政支農和基本建設項目,促使農機購置補貼、作業補貼、涉農資金、高產創建平臺等資金向他們傾斜,協調解決他們在用地、融資、土地流轉、機庫棚建設等方面的難題,對農機合作社維修間等建設予以重點扶持,加大對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的培訓力度,不斷增強其作業、維修和經營、管理能力,為推進水稻生產機械化提供有力支撐。
五是規范機械化作業技術要點。一是利用激光平地機整平土地,以便統一控制水量;二是鋪足底肥利用深耕犁將小麥秸稈翻入地下還田防止灌水后秸稈漂浮,耕深不能超過30厘米;三是將深翻過的土地用動力驅動耙旋耕,防止將翻入地下的秸稈再次帶出地面;四是機械化育秧可以扶持合作社統一進行;五是灌水后用打漿機趟田一遍,使土壤達到表面平整密實保證機械插秧不出現漂秧;六是植保機械可以選用高地隙植保機也可選用無人機,為了減少稻苗的損失率建議選用無人機;七是收獲機械可以根據秸稈的處理方式和群眾需要,選用半喂入和全喂入兩種[2]。
六是加大宣傳力度。當地政府要采取多種形式積極宣傳省市縣關于水稻全程機械化的實施意見;組織種糧大戶、農機合作社、村支部書記、農民參觀學習;開好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現場會,轉變群眾的種地觀念;建立示范基地,提高示范輻射效果,推進水稻機械化生產全面實施。
結束語:我縣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還剛剛起步。應當順應農業生產發展的需求和農民發展機械化的期待,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突破薄弱環節,加快推進水稻生產機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