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琳 張乃強
哈爾濱金融學院法律系
我國目前高等教育從精英式教育階段已經進入了大眾化教育階段,在高校教育教學實踐中,經濟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是要面向我國現代社會經濟管理需求,培養富有現代法制觀念和實踐操作能力的應用型、復合型和創新型人才。在經管類專業經濟法課程的教學實踐中,應該突出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應該重點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以此來更好的促進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全方位提升學生的整體素養以及綜合能力,更好的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經管類專業經濟法課程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特色學科,具有豐富的理論內容,同時也具備較強的實踐性。在社會經濟高度發展的今天,為行之有效的提升和優化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全方位促進和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應該積極全面的推動課程教學改革,全面優化教學質量。但現階段,在本科經管類專業經濟法課程教學實踐中,還存在著較為突出的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整體素養的提升及職業能力的培養。當前,經管類專業經濟法課程教學尚存在著以下方面的問題:
經管類專業涵蓋工商企業管理、會計、物流管理、國際貿易、市場營銷等專業,不同的專業面向的職業及其崗位不同,對法律知識和能力的要求也不同。但現階段,本科經管類專業經濟法在課程內容的設置等方面還存在著較為突出的問題,尤其是缺乏一定的職業導向,同學生未來發展或者就業的崗位的需求之間存在著較大的脫節性,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職業發展,也難以優化課程教學的整體成效。當前,很多本科院校開設的經濟法課程的內容存在著較大的雷同性,沒有根據相應專業職業人才的培養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開發與調整。
在經管類專業經濟法課程教學實踐中,教師是重要的引導者。為更好的提升該專業的整體教學成效,為深入全面的優化學生的職業能力,應該注重培養“雙師型”的教學隊伍,全方位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以及職業能力,引導他們更好的投身于專業教育實踐中。但現階段,經濟法課程專職教師的職業素養有待提升,部分教師缺乏一線崗位的經歷,也缺乏系統的職業經驗,這就使得他們在教育教學中很難真正做到以職業為導向。經濟法課程教師沒有企業管理或者相關職業的工作經歷,他們雖然深諳法律條款,但缺乏一線經驗,更多只能進行理論知識的灌輸與滲透。
在經管類專業經濟法課程的教學實踐中,為切實有效的提升和優化學生的職業能力,應該結合教學需求以及社會發展的要求,不斷增加實踐教學的整體比重,科學全面的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但現階段,在本科經管類專業經濟法課程教學中,實踐教學的整體比重相對比較低,實踐教學的內容也存在著一定的片面化。比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能更多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試圖引導學生來進行法律內容以及相關條款的熟悉以及認知。教師較少采用案例教學法、項目教學法等科學的教學方法。這種過多強調理論灌輸的方式,不僅無法提升學生的實踐素養,甚至還直接影響著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同時,在經濟法課程教學實踐中,相關的實踐課程并沒有有效開展,教師更多依賴于課堂教學,并沒有組織學生參與校園實踐、社會實踐等。
在經管類專業經濟法課程教學實踐中,為更好的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應該依賴于系統科學的校企合作,為學生搭設廣闊的實踐實訓平臺。但現階段,本科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開展不夠。比如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本科院校缺乏對企業資質的學選擇,同優質企業或者行業內發展程度較高的企業之間的合作效果不佳,合作范圍較為狹窄。比如在校企合作的實踐過程中,經濟法專業學生更多是在大三大四學年才開始真正接觸社會企業,在大一大二階段他們同企業之間的關聯性不高,這可能影響著他們的職業發展以及個人發展目標的確定。
在本科院校經管類專業經濟法課程的教學實踐中,為更好的深化課程改革,為不斷提升課程教學質量,全方位優化和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以及職業能力,應該充分全面的把握社會發展形勢,應該充分結合課程教學需求等,積極依托于科學且高效的職業能力培養路徑,卓有成效的提升培養成效與質量,全方位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在本科院校經管類專業經濟法課程的教學改革實踐中,課程體系是非常重要的基礎,也是人才培養的關鍵所在。為更好的提升人才培養的整體成效,應該科學調整課程培養目標,同時始終以學生的職業發展為導向,積極完善課程體系的構建。本科院校經管類專業經濟法課程雖然屬于專業基礎課,但在培養學生經濟法律基本理論知識、法律素質和經管類專業相關領域工作的崗位能力和專業技能,使學生能夠勝任企業經濟管理崗位或者崗位群的工作,并具備終身發展能力方面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為此,本科院校應該充分全面的結合自身的教學需求以及教學特色,行之有效的打造完善的課程體系。在教學實踐中,除注重以教材為載體,還應該積極增加全新的內容。不可否認,經濟法教材同社會需求之間存在一定的時間差。為此,本科院校應該積極完善和擴充教材內容,不斷補充最新最全的理論知識。在完善教材內容的同時,在發揮教材載體作用的同時,更要注重調整以及優化課程教學目標,不斷細化人才培養的方向,實現人才培養的精細化以及職業化。與此同時,在課程改革的實踐中,要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充分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夯實理論素養,積極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環節中,切實全面的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全方位發揮學生的職業屬性。
在經管類專業經濟法課程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教師是非常重要的教學引導者。為更好的提升教學質量,不斷優化學生的職業能力,應該注重打造“雙師型”教學隊伍,既要注重提升教師的理論素養,同時也要切實有效的提升教師的職業能力。經濟法課程本身就是一門實踐性比較強的課程體系,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只有注重挖掘課程中的實踐內容,只有注重強化學生的實踐訓練,才能夠更好的提升他們的職業能力。為此,本科院校應該注重完善師資力量的培訓工作,積極構建完善的師資力量培訓體系,全面提升教師的復合型素養以及綜合能力。與此同時,本科院校還應該積極選聘行業專家來充實教學隊伍。比如本科院校可以篩選優質企業的一線專家等來充當“客座講師”、“客座教授”等,深入課堂為學生詳細講解真實崗位的真實內容、真實案例,切實有效的提升該課程的整體教學成效與質量,更好的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
在本科院校經管類專業經濟法課程教學實踐中,以培養和優化學生的職業能力為科學導向,應該行之有效的提升實踐實訓課程的整體比例,真正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充分高效結合,全方位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以及職業能力。一方面,本科院校在經濟法課程的教學改革實踐中,應該著重增加實踐教學的比重,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相協調,更好的發揮二者的互補作用。經濟法課程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在課程改革的過程中,要結合不同的培養方向,要依托于差異化的培養目標等,積極構建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更好的提升實踐教學的整體成效。比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案例教學法,創設真實案例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積極利用所學內容來開展思考與探究。通過案例教學法,學生知識遷移以及思考探究等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強化和提升。另一方面,在經濟法課程的教學實踐中,還應該全方位創新教育教學方法,積極變革傳統的理論灌輸的教學方式,切實高效的采用項目教學法、任務驅動法以及實踐實訓教學法等全新的教學方式。比如在經濟法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項目教學法,將班級內的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引導他們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來開展項目探究。在明確的項目任務的基礎上,學生通過自主探究以及合作探究的方式來整合相關的法律知識內容,形成完善的法律框架,切實提升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項目教學法中,每個學生的職業能力都能夠得到有效的培養和優化。
在本科院校經管類專業經濟法課程教學中,為切實有效的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全面優化學生的職業能力,教師應該創設校園實踐情境,積極拓展實踐實訓的平臺,更好的提升學生的整體職業素養及能力。一方面,在經管類專業經濟法課程教學中,教師應該積極尋求多方支持,全方位創設校園實踐情境。比如開展豐富多彩的職業技能大賽,全面開展職業實訓鍛煉等。再比如以職業資格證書獲取等為目標來創設多樣化的實踐情境,行之有效的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當然,還可以立足于崗位特色來開展廣泛多元的創新創業活動等。另一方面,為更好的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有必要深入全面的開展校企合作。本科院校應該注重尋求優質企業以及行業企業的支持與配合,形成完善系統的校企合作氛圍,積極引導學生參與企業實習實踐,積極尋求企業的支持與配合,以職業能力的培養為導向來共同構建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全方位優化學生的職業素養以及職業能力。
結論:在本科經管類專業經濟法課程的教學實踐中,為深入全面的推動課程教學改革,不斷強化和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應該充分全面結合經濟法課程教學改革中突出存在的問題,積極采用高效科學的培養路徑,科學有效的提升學生的整體職業能力,全面促進學生的成長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