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昭遠 中原工學院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高等教育開始從精英化教育轉變為大眾化的教育,但是隨之帶來的是我國在校貧困大學生的數量也在不斷地增長,教育部的理念在于“絕不讓一個貧困的大學生因為經濟困難輟學”,基于此中央政府以及各級的地方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幫助貧困大學生繼續學業,也因此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的國家助學金的制度,以及國家助學貸款制度。但是在高效資助的相關工作當中也出現了一些不良的現象,主要是由于一些貧困學生對待高校資助存在消息的心理,還有一些產生強烈的依賴等等。
高校有一部分貧困生持有著強烈的求勝心,并且在進入高校之后和其他同齡學生相比較,自身長期物質生活的匱乏使得學生不斷的受挫,漸漸貧困生就產生了自卑的心理。當這些貧困生一旦持有了這種自卑心理,就非常容易扭曲自身的思想,無法正確理解資助的行為,很容易對別人產生誤會,認為別人的幫助是處于憐憫以及同情,也因為這種錯誤的想法,導致貧困生很難產生回報的想法[1]。
近幾年來,由于貧困生心理問題的加重,使得我國的高校開始逐漸關注貧困生的感恩教育。不僅如此,有一部分高校開始進行一定感恩教育的探索,希望可以有效發揮出感恩教育的作用,但是目前高校的感恩教育活動存在著形式單一、活動主題不明確、活動對象狹窄的弊端,這些弊端的存在,導致學校舉辦的感恩教育活動無法切實發揮出實際的效果。并且很多高校的感恩教育活動,其活動的深度僅僅是一些浮于表面的撒網式教育活動,這樣的教育活動不僅沒有抓住學生的特點,而且也沒有聯系到生活實際,也就是這樣的教育活動缺乏一定的針對性,并且難以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學生的內心就是無法接收這樣的思想,那么也就很難從實際行動上來表示感恩。
隨著我國經濟以及科技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和進步,社會也開始逐漸的轉型,并且在這次轉型當中,很多國民物質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但是也因此,我國的國民經濟水平也出現了一定的失衡,存在有道德教育之后的問題,并且社會常常發生不良的現象,造成這樣局面的主要因為社會缺乏感恩氛圍,沒有在社會上培養一定的感恩意識。這直接導致社會一直處在一個消極的意識當中,切實限制了社會感恩教育的有效發展,這也進一步的削弱了高校貧困生的感恩意識。
目前高校當中的貧困生大多數來源于農村,來源于城鎮的貧困生的比例很小,這些城鎮貧困生主要的原因有父母下崗、單親家庭或者家里突發重大疾病等等,并且在農村的貧困生當中,有一大部分的貧苦生抵觸老少邊窮的地區。高校對貧困生的資助主要有國家助學貸款、勤工儉學以及困難補助,這些可以幫助貧困生解決日常的生活費問題,這樣的資助方式很多大學生都表示認同,并且對貧困生物質以及精神上都有很大的幫助[3]。
高校舉辦的感恩教育活動沒有和高校相關的經濟資助工作進行結合,現今對貧困生的關注點更多的是,對其資助工作是否有效開展,或者是否合理,也格外的關注于貧困生是否可以順利畢業。但是高校卻切實的忽略了對其道德教育的培養,尤其是對貧困生感恩教育這個方面,幾乎沒有涉及到,這直接導致貧困生沒有確立的感恩目標。并且,高校在進行感恩教育活動的時候沒有進行有效的宣傳,或者宣傳力度不夠,感恩活動的舉辦存在著形式單一、內容不明確的弊端,高校對于感恩主題活動的開展,需要切實開展相關多元化的活動。
高校在進行資助工作之后,需要在校園之內營造一個濃厚的感恩氛圍,這也是對貧困生進行感恩教育的前提以及保障。如果沒有在學校內對感恩氛圍進行有效的渲染,會導致學生產生不良的心理,并且也給學校的資助工作帶來很大的障礙[4]。所以學校需要保證開展相關有效的感恩教育工作,并且保證感恩教育活動具有著多樣性以及長期性,可以起到一定積極的作用,切實將感恩意識滲透到高校的日常教學,以及貧困生的日常行為規范以及道德品質樹立的培養過程當中。
高校需要學會借助日常貧困生的助學工作,將感恩教育加入其中,這樣通過助學工作,可以有效喚起學生的感恩情感。不僅需要讓貧困生了解到社會各界、黨和政府以及學校老師對他的關愛以及幫助,還需要讓這份幫助以后傳遞給更多的人。
結束語:綜上所述,高校需要切實加強對貧困學生感恩思想的培養,要注重學校感恩教育活動的舉辦,感恩教育活動不僅僅浮于表面,要切實發揮其作用,直擊貧困學生內心深處,幫助他們抱有感恩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