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淑君 山東外貿職業學院
作為以地區和血緣為基礎的不同的民族共同體,各有自己不同的哲學,他們在各自獨特發展的歷程中,既打上了民族的烙印,又形成了哲學思想、觀念及其思維方式并世代承傳,這就是哲學的歷史性和民族性。依據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中國傳統哲學是幾千年中國封建小農經濟、宗法社會的觀念產物,精華與糟粕并存。為了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必須進行批判改造基礎上加以“綜合創新”,才能為我所用。而創新的基礎,則首先必須客觀地認識它,本人就這個問題提出自己看法的原因在于此。
中國傳統哲學的時限性,是指中國傳統哲學有一個歷史的起止時間區間,即自商周始至新民主主義這一歷史時期。
中國傳統哲學的起點有兩個標志性的著作:《周易》和《道德經》。《史記》自序里講“西伯(周文王未稱王時的爵位)囚疣里(今河南湯陰北),演周易”,即周文王未稱王時被殷紂王關在疣里期間,推演出64卦,并發奮作“卦辭”,把一斷(--)一連(—)稱作“爻”而象征陰陽的符號所組成的八組線形圖式(八卦)兩兩相重(配)而推演出64掛,并標出卦名,配上說明每卦要義的文辭,即卦辭,這在當時是重大的文化突破。而易經的解說,即《系辭》,就是以易經為題材而發展出的獨特哲學。我們說它是獨特的哲學,原因有二:首先因為易經哲學的核心,是以陰和陽(剛與柔、乾與坤)的對立統一為主的陰陽二元論,即陰陽的對立與統一,是構成宇宙的基本原理,所有的變化都由此產生。陰象征著地、女性與消極,陽象征著天、男性與積極,兩者雖有正好相對立的特性,但并非固定與絕對,而是經常相互轉化。象“天尊地卑,乾坤定矣”,“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2]是已。其次是因易經中的用辭艱深難解,必須有統一的解釋,意義才不致發生差異。因此,從戰國末期到前漢初期,十翼漸被作成,而完成了易經哲學。可相傳十翼是孔子所作,而后來儒學被尊為國家的正統學術,易經被尊為儒教之經典而高距于六經的首位,成為中國傳統學術的根源,而且還以其深邃的思想內容影響過儒家、道家,也就不足為怪了。所以,如果我們把64卦及卦名、卦辭的形成,看作是一個時代的產物,那么正是上周時代開始了中國“究天人之際遇,通古今之變”的“天人之學”的哲學先河,為我國傳統哲學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二是《道德經》的形成。《道德經》又《老子》、《老子五千言》,因其內容分為道經和德經而得名。其作者是老子,相傳老子就是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東)歷鄉曲仁里人。《道德經》作為中國傳統哲學的兩個標準之一,原因也有兩點:首先因為春秋戰國時代是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動蕩年代,國家之間、階級之間、集團之間的斗爭異常激烈,戰爭頻仍,兼并不斷,文化上思想解放,百家爭鳴,產生于這一時期的《道德經》,是一部內容宏富的哲學著作。它對我國遠古以來對自然的認識和現實社會人生經驗作了系統、深刻的概括,提出了自己獨特的見解和辦法,對后世影響至為巨大。其次是老子在中國哲學史上第一個提出了以“道”為核心的哲學體系,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和運動規律。他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就打破了當時流傳的“大帝主宰一切”、天有意志、能賞罰的精神枷鎖。他的哲學體系中包含著樸素辯證法思想,提出了有無、善惡、禍福、美丑、難易等一系列對立的概念。他認為世界上事物變動不居,事物之間是矛盾對立、相互依存、相生相克和相互轉化的關系。他把矛盾看成循環的轉變,看到了新生事務由弱到強的轉化,強調柔弱勝強,主張虛無、守雌、柔弱、卑下、靜止是根本,因而要求返歸自然。老子的道家思想,對中國傳統哲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它與孔子儒家思想互斥互補,構成了中國傳統哲學的主體,后世的哲學唯心、哲學唯物兩派都從不同角度吸收了他的思想。從先秦道家、兩漢黃老之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都對老子道論有所繼承和發展,影響著中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乃至生活方式、思維方式。《道德經》中一些語句已成為后人治世治學做人修養的格言警句,深入日常生活。同時,《道德經》在外國影響也很大。唐太宗就曾要玄奘把它譯成梵文,19世紀以后,它又被普遍譯成各種文字。據統計,從1868年到1967年一百年間單英文譯本就有48種。至2013年《道德經》外文譯本已有近500種,涉及30多種語言。[3]它的宇宙觀和超時空的道理,較易在外國流傳。就是現代社會面臨的許多問題,如物欲橫流、對自然的榨取、戰爭不斷、紛亂不已、恐怖頻仍等等,使得許多西方讀者更青睞老子的順應自然、返璞歸真、虛靜和諧的主張以及他的許多人生經驗的概括。尤其是20世紀初,在宇宙起源問題上,西方出現了“大爆炸”說,有的學者就認為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說法與之有一定程度的相符。因此,美國麥克勞-希爾公司出版《世界偉大文獻匯集》,把它列為30本人類思想里程碑著作之一,《紐約時報》也把它列為全世界古今十大名作之首。一位美國學者還預言,它將是未來大同世界家喻戶曉的一部書。
由上看出,《易經》和《道德經》作為中國傳統哲學的上限標志是恰如其分的。
中國傳統哲學的下限在20世紀初,因為這一時期中國發生的兩件大事,打斷了中國傳統哲學的歷史進程:1915年的新文化運動和 1919年的 “五四”愛國運動,敲響了中國傳統哲學下課的鐘聲。因為:其一,1915年陳獨秀主辦的《青年雜志》的問世,標志新文化運動的開始,陳獨秀在該刊發刊宣言《敬告青年》中,明確提出了民主與科學的口號,認為中國社會要徹底擺脫蒙昧時代,必須“以科學人權并重”。1919年“五四”運動的爆發,民主與科學的口號傳遍中國的大江南北,新文化運動對封建主義的沖擊,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使中國傳統哲學從意識形態的主流地位上跌落下來,與以道和德為中心的傳統哲學不同了,西方資產階級哲學在中國傳播,其主要流派如實用主義、新實在論、唯意志主義、伯格森主義、馬赫主義、新康德主義、新黑格爾主義及近代的康德、黑格爾哲學等都得到了廣泛傳播,二三十年代出現了許多以批判和反思中國傳統文化、哲學的思潮和理論家、哲學家。西方的這些哲學,由于它是與封建主義相對立的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很自然地在批判封建主義的新文化運動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它同時作為與近現代科學發展相聯系的理論,對中國哲學擺脫傳統范疇和舊的思維方式的局限性起了積極作用。當然,當時傳入我國的西方哲學它的本質不能給人們提供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還被一些人用來抵制和反對馬克思主義,如實用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就如此。 “實用主義”的創始人是美國的查理、胡克等,它吸取了西方哲學史上各種唯心主義的思想材料,繼承了從貝克萊經休謨到孔德的主觀經驗主義,歪曲利用歐洲19世紀自然科學的成果,否認世界的客觀實在性,認為經驗是世界的基礎,主張人的認識局限于“經驗”的范圍,而且把“經驗”歸結為“行動的效果”,把“知識”歸結為“行動的工具”、把“真理”歸結為“有用、效用”和“行動的成功”,是一種主觀唯心主義。20世紀初,實用主義曾廣泛流傳于整個西方世界,并且影響到包括中國在內的一些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國家,成為一種國際性哲學思潮。實用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主要通過兩個途徑傳入,一是杜威應中國五個教育團體的邀請,于1919年5月1日至1921年7月11日來中國講學,先后到過中國22個省中的11個省,在上海、南京、濟南、北京等地做了上百次演講,留下了許多講演錄,把實用主義送到中國。另一個途徑是胡適等到美國留學,把實用主義介紹到中國,并宣傳和使其中國化。杜威的學生胡適是實用主義在中國的主要推銷員,他既繼承了杜威實用主義的真諦,在認識論上鼓吹實用主義的真理觀,否認客觀真理,認為“真理并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人胎里帶來的。真理原是為了人造的,是人造出來供人用的,是因為它們大有用處所以才給他們以‘真理’的美名。”(《實用主義》演說辭),又是中國化了的實用主義,與中國傳統哲學相融合,以中國傳統哲學材料為例證來說明和解釋實用主義的觀點;同時運用實用主義的方法,來研究中國傳統哲學,從中尋找實用主義的源流,他認為中國的墨翟、韓非“都可以說是實用主義的遠祖”,而宋代理學和清代樸學重考據的基本方法與實用主義方法也是一致的。當然,實用主義對中國哲學的另一個影響或作用是妄圖阻止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不管是杜威來講學還是胡適對實用主義的介紹和宣傳,其目的都是頑固排斥和詆毀馬克思主義,如當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時,胡適提出馬克思列寧主義不適合中國國情,在中國要“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企圖用改良來代替革命。蘇聯十月革命勝利的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如李大釗、陳獨秀、魯迅、瞿秋白、惲代英、蔡和森、毛澤東等許多革命者,都先后接受并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實現了在世界觀上的由進化論到唯物史觀的轉變。隨后,隨著實踐的深入,中國共產黨的成立,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也逐漸規范,馬克思主義者全面系統地闡述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在全國形成了馬克思主義思潮。因此,1919年爆發的五四新文化運動和蘇聯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對中國哲學的影響,使中國哲學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主流的現代哲學發展階段,中國傳統哲學也就歷史地走到了自己的盡頭。當然,傳統哲學的下限不一定是哲學傳統的下限,傳統哲學走到盡頭,哲學傳統有可能還在走。我們在前面提到的胡適的哲學,就仍然堅持著哲學的傳統。(1915年開始的新文化運動和1919年的青年學生的五四愛國運動,合稱新文化運動)。
所謂傳統哲學的變異性,是指傳統哲學并不是僵化不變的,而是一個隨著歷史的演進而變動不居的動態的且是多元化的系統。例如,中國的傳統哲學,在萌芽到形成時期,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并走向了多元化。也就是從商周之際哲學的萌芽,到春秋戰國時期,就出現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思想文化多元化局面。各個階級、階層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和其他有才能的學者,從自己的階級、階層的利益出發,紛紛著述立說,自覺不自覺地形成了各種各樣的派別,爭論不休,出現了中國哲學思想史上的第一次繁榮。這時人們的世界觀已經有了改變,敢于沖破舊傳統、舊思想的牢籠,對一切事物要求新的探索、取得新的認識。主要的哲學派別有以墨子為代表的墨家,力主“兼愛”和為民興利除弊;以孔子和孟子、荀子為代表的儒家,高揚“仁義禮智”的大旗;以老子和莊子為代表的道家提出了“道法自然”,崇尚“無為”、“逍遙”;以商鞅、韓非為代表的法家主張變法革力而“尚力”、“任法”;以惠施、公孫龍為代表的名家熱衷于析名辨物;而以鄒衍為代表的陰陽五行家強調人與五行的秩序相協調,等等。這些學說都在哲學理論上有輝煌的創造,都為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建樹提供了豐饒的土壤,正如古希臘哲學是西方哲學的“故鄉”,中國的先秦哲學是中國傳統哲學的源頭。這一“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繁榮,使中國哲學實現了由少向多的變化。然而漢代的武帝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策,使儒學得以興盛,成為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思想,又實現了由多到少的變化。但隨著漢朝的滅亡,儒學又從獨尊的位子上掉下來了,到了魏晉,有些學者便援道入儒,吸收道家的學說來解釋儒家經典,出現了老莊的儒學-玄學,這又是一個變化。而這個變化形成了“儒道互補”的格局,不僅出現哲學的多元化現象,而且互相汲取,以求發展。同時在魏晉南北朝時廣泛傳播的佛教,到了隋唐時期,不斷與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相融合,積極吸收中國傳統哲學觀點,如夢珂、莊周的思想,使佛教儒學化、老莊化,理論上更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出現了中國化的佛教,并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宗派,如天臺宗、華嚴宗、禪宗等。當然,中國化了的佛教又反過來對中國傳統哲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此時儒學雖然中衰,但它與佛教、道教的沖突中,一直延續,并有所發展。如中唐以后,在南北朝至隋唐時,出現了儒、釋、道三教鼎立、并行發展的局面。到了宋朝,出現了春秋之后的第二次哲學的繁榮,像程朱理學、荊公新學、蘇氏蜀學等各領風騷,形成別具一格的“宋學”。到了明末清初,隨著西方傳教士進入中國,西學東漸,中國的哲學又發生了巨變。
從以上對中國傳統哲學發展脈絡的簡要梳理看出,中國的傳統哲學是一個既繼承哲學傳統基因又不斷隨社會變動而變化的,且不斷吸收外來哲學思想并向多元化發展的動態系統,其變異性顯而易見。
中國傳統哲學的時限性決定了它是中國現代哲學的基因和源流,而中國傳統哲學的變異性決定了它的是不斷吸收歷史發展和進步中的合理思想的產物,給我們批判地繼承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豐富的思想寶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