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麓 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
隨著我國政治、經濟的穩定與發展,人民生活物質文化水平與社會醫療服務水平的提高,中國人的平均壽命也日漸提高。2015年,中國人的平均壽命達到76.34歲,比2010年提高1.51歲。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60周歲及以上人口近2.5億人,占年末全國大陸近14億的總人口的17.9%, 65周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為11.9%。有預測指出,到2040年,60歲以上的老齡人口比例將達到23.84%。
然而,僅僅長壽本身,并不一定意味著幸福。正如世界衛生組織(WHO)所宣稱的,“沒有生活質量而延長壽命僅是一個空洞的獎勵”。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步入“老年人”的行列,如何實現世界衛生組織所推進的“積極老齡化”,正視老年歧視、年齡偏見等對人們積極、健康地步入、渡過老年期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就顯得尤為重要。
針對全球范圍的老齡化的問題,世界衛生組織(WHO)早在2002年就制定了“積極老齡化”的政策框架。積極老齡化被定義為“隨著人口老齡化,為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而對保障老年人的健康、社會參與和自身安全方面的機會進行優化的過程”。該理念強調老年人“繼續參與社會、經濟、文化、精神和公民事務,而不僅僅是身體上的活躍或參與勞動力市場的能力”。
世衛組織針對積極老齡化的政策框架中,概述了影響積極老齡化的“六個決定因素”,包括:(1)老年人的經濟條件 (2)針對老年人的衛生和社會服務條件;(3)老年人的行為;(4)生物、遺傳、心理等個人特征;(5)社會支持與教育狀況 ;(6)物理環境。
世衛組織同時提出了實現積極老齡化的具體結果體現,包括:(1)老年人具有自主性:具有選擇的自由,以及控制、應對和做出個人決定的感知能力;(2)老年人具有獨立性:在幾乎沒有他人幫助的情況下進行日常生活相關功能活動的能力;(3)老年人擁有有質量的生活。
然而老年歧視以及針對老年人的各種偏見、刻板印象,卻成為了人們實現“積極老齡化”,享受老年生活的絆腳石。
“老年歧視” 最早由老年病學家與精神病學家Butler于1969年提出,并定義為:由于年齡變老,而導致被系統化的刻板印象及歧視。之后又有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給出定義,包括:對老年人的偏見與歧視;老年歧視是一種來源于人類年齡的偏見與刻板印象,及其所導致的歧視等。綜合而言,老年歧視總的來說涉及到了包括情感、認知、行為幾個方面對老年人的偏見、刻板印象及歧視。
老年歧視,相對來說在我國還是比較新的概念,但與其他我們更耳熟能詳的性別歧視、種族歧視、地域歧視相比較,更具有獨特性,因為它是我們每個人都將面臨的問題。
老年歧視的形式具有雙重性,包括敵意的老年歧視與善意的老年歧視。
敵意的老年歧視包括對老年人厭惡、反感的情感,對老年人對抗或反感的表達,與對老年人的回避,如減少與老年人進行社會接觸,以及激烈的歧視性言語與行為,甚至虐待老人等。當老年歧視以這種形式出現時,它較容易被識別出來。
而善意的老年歧視,則在2016年才由多倫多大學的Cary等人正式提出。Cary等人提出了善意的老年歧視的概念,并設計、驗證、發布了敵意與善意的老年歧視雙重量表,對敵意與善意的老年歧視形式都能同時并分別予以測量。這使得人們開始正視并對善意老年歧視的概念給予了重視。
比較起敵意的老年歧視,善意的老年歧視,如善意的性別歧視一樣,表現得更為和藹可親與隱蔽。比如:因為老年人的老化而給予的特別照顧,為老年人開門、攙扶老年人、用特別的語言模式,如過度屈就式或嬰兒式談話等特別的方式與老人交談等。然而這些和善行為的背后,常常是基于對老年人的偏見,包括積極的方面,如認為老年人和藹可親、溫暖;也包括消極的方面,如認為老年人脆弱、古板、低能、殘障等,這些偏見主要來自于對老年群體的刻板印象,并對老年人產生負面的影響。
針對老年人的刻板印象也包括積極的與消極的。較為常見的針對老年人能力方面的負面刻板印象包括,認為老年人身體和認知功能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以及老年人缺乏創造力,他們無法學習新技能,沒有生產力,是家庭和社會的負擔,他們生病,虛弱,依賴,無性,孤獨和社會孤立。另一方面,較為普遍的正面刻板印象將老年人定義為聰明、慷慨、友好、有道德、有經驗、忠誠和可靠的。因此,老年人被認為是高溫暖與低能力的,所以常常會引發人們憐憫的情緒,從而被主動提供幫助。
老年歧視和對年齡的消極態度可以通過三種途徑影響人們健康和積極變老的潛能(Nelson, 2016)。
1.通過刻板印象的實現。例如,有證據表明,對老年人持有更多負面刻板印象的人可能也會從在自己衰老的過程中期待更糟糕的結果(Levy, 2009)。也就是說,隨著年齡的增長,那些年輕時曾經關于“其他”老年人的刻板印象,被逐漸內化,最后自我實現,即自己變成了曾經的刻板印象的樣子。刻板印象主要通過三種途徑發揮其影響力:心理路徑、行為路徑和生理路徑(Levy, 2009)。
在心理路徑中,當年齡刻板印象的內容被激活時,關于衰老的預期通過無意識的自動過程變成了自我實現。
在行為路徑中,則可以通過人們做出的行為或生活方式的選擇或決定來說明,例如,如果人們認為健康問題是變老的必然結果,那么他們可能就不那么有動力去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或尋求與健康相關的護理。
生理路徑包括自主神經系統,它是中樞神經系統的一個分支,對環境壓力做出反應。 在Levy等人(2000)的研究中,測量了62-82歲的參與者在接受閾下刺激前后的生理反應(收縮壓和舒張壓、心率和皮膚電導)。那些下意識地接觸到負面年齡刻板印象詞匯的參與者,除了心率之外,所有的生理反應都顯著增加。也就是說,老年人在接觸到老年歧視的刺激后,將產生各種不利于健康的生理反應。
2.刻板印象威脅。它指的是當一個人感到在某種情況下,使他有可能需要面對對其所在群體(如老年群體)的負面刻板印象時,他所感受到的威脅(Steele & Aronson,1995;斯蒂爾,2010)。這些威脅負面影響一個人的表現,使個人的行為更趨向于去符合那些負面的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的實現和刻板印象威脅都會影響老年人的認知和行為,從而導致刻板印象最終變成自我實現。
3.成為年齡歧視的對象,這種被歧視的經歷導致老年人感受到不平等和不公平的待遇。許多研究調查了在不同的社會中,感知到的歧視對身心健康的有害影響。雖然這項研究一般集中在種族主義和性別歧視,但結論是,感知歧視正是是壓力源所在。一些研究還表明,感知到年齡歧視與主觀幸福感和自我報告的健康呈負相關。
事實上,如果老年人被賦予責任,而不是被過度照顧,他們的生活會好得多。例如,Langer和Rodin (1976)的一項經典研究發現,在養老院中將更多的責任分配給老年人,而不是幫他們履行責任,產生了若干積極的結果,包括增加了活動量與使老人們更加健康。在最近的研究中,更多的可感知的控制與更健康的結果之間的關系也得到了一致的證明。
有研究發現,在控制了各種人口統計學和經驗變量之后,對衰老有更多積極看法的老年人比對衰老有更多消極看法的老年人壽命長7.5歲( Levy, Slade, Kunkel,&Kasl, 2002)。
在一個握力測驗中,我們發現老年人當被告知他們的表現會與年輕人相比,他們的表現只有沒有被告知這一信息的老年人組的一半(Swift et al ., 2012)。這一影響對于60--70歲年齡段的較為年輕的老年人尤為明顯。最近的研究還發現,基于年齡的刻板印象威脅常常改變人們處理任務的方式,使人們傾向于采取更謹慎的方法,然而這卻限制了他們的表現。這表明,老年人在涉及到同年輕群體的比較中,由于感受到負面偏見帶來的壓力,影響了老年人的實際能力表現,包括在記憶、認知能力、駕駛能力以及體力上的表現。
這些研究實驗告訴我們,減少對變老與老年人的歧視、偏見,同時增加更多積極的認知與期待,將有利于我們每一個人。這將幫助我們以更健康的心理與生理狀態去迎接與經歷老年生活。同時,通過了解我們是如何受負面偏見與刻板印象影響的,從而增強自信心,打破老年歧視、偏見與老年刻板印象的枷鎖,充分享受高質量的老年生活。
綜上,老年歧視在世衛組織所提出的保證積極老齡化的六個因素的至少三個方面對老人產生了不利的影響,包括在社會支持方面,老年偏見與歧視會導致形成排斥與歧視老年的社會環境與制度;并由于老年歧視會影響老年人的就業前景而影響到老年人的經濟條件;內化的老年刻板印象會影響個體步入老年后的行為,消極的態度使得對自己的健康狀況與行為不夠充分重視等。同時老年歧視也從生理、心理上對老年人產生了種種實際的危害。
但是老年歧視與刻板印象的束縛并非不可打破。從整個社會到個人,了解并積極關注老年歧視行為,特別對更具有隱蔽性的善意的老年歧視行為,宣傳并幫助大眾了解這些歧視行為的形式、危害,具有積極的意義。同時宣傳推廣關于老年的知識,增進大眾對變老進程的了解與理解,增加代際的溝通、接觸等,對于打破偏見與刻板印象非常重要。
老年歧視最終將涉及到我們每一個人!畢竟,從容、優雅、體面的變老與渡過老年時期是我們每個人愿望!
正如那首優美的旋律所歌唱的:最美不過夕陽紅,溫馨又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