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暢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三農”戰略,其基礎是“三農”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三農”問題是“三農”問題,“三農”是全黨工作的絕對重點。振興農村工業,振興農村人才,振興農村文化,振興農村生態和農村組織康復。鄉村振興戰略涉及面廣,方向復雜,要解決的問題多,但所有的切入點都是“人”的問題。習近平主席高度重視人才的作用,他明確表示,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推動力。在“工業繁榮、生態生機勃勃、鄉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五大需求中,沒有人需要人來實施。人才是農村振興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只有把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隊伍扎根農村,才能使農村改造戰略落到實處,使農村成為一個繁榮的產業,該村是生態、生機勃勃、文明、文化傳承和美麗富饒的地方,人才是農村評議的重要支撐。人才是第一資源。目前中國農村地區人才流失嚴重。青壯年出來了,留守老人和婦女是主要的生產力。因此,實施農村振興戰略,需要建立農村現代化和新型人才隊伍。一方面,要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建立職業農民制度,實施新型職業農民農業工程。另一方面要加強農村專業技術隊伍建設,作為農業技術人員隊伍和農業服務人員隊伍的建設。農業院校要不斷改進人才培養方式,適應農業實用技術人才等現代農業人才的需求,把創新型農業人才和農業人才結合起來,培養一批農村復習人才一支有家鄉、有農村之心、愛農民的新型農村優秀人才隊伍,將不斷推進農村復興戰略。
(一)專業認同差,官僚主義思維,脫離土地,脫離“三農”思維,不能為農民和農村群眾服務。在經濟大潮的影響下,農業院校畢業生不愿在“農業”一線工作,在找工作的過程中,往往有一些不愛農村、不愛貧苦農民的學生,渴望得到高地位、高收入的工作。一些學生也有官僚思想,他們只是想進入這個系統。來自農村、在農村工作的學生寥寥無幾,服務“三農”意識淡薄。例如,許多農業專業,50%以上的農業專業畢業生,如工業資源與利用、植保、農學、食品科學等等。這種選擇往往與低工資和相對較小的農村發展地區有關。
(二)培訓模式陳舊,不能適應新時期“三農”人才需求。農業院校由于教育模式不同,應與生產緊密結合。目前農業院校、實驗大學、實驗室、科研、實驗基地等教學條件仍缺乏硬件。這不符合社會需求和時代背景。在人才培養大而空的時代,我無法把握企業和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學生到生產現場,教材知識與實際生產脫節,不符合“三農”人才需求。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一懂兩愛” 的人才隊伍必不可少。針對農業院校人才培養現有的典型問題,為符合時代背景,作為社會主義服務的高等院校,農業院校應在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從人才培養的方式 方法入手,改變現有的培養模式,適應社會 需求;培養新型人才,培養有創新意識、創 新能力、能夠打破常規,改變現狀的人才。
(一)動員學生以第二課堂為社會實踐,宣傳城市振興戰略,提高服務“三農”意識,結合寒暑假的社會實踐,鼓勵學生充分發揮人才和社會力量的作用高等農業院校的專業優勢,重點培養適應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結構和農村振興戰略需要的“一懂兩愛”的專業人才,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按照“工業繁榮、生態活力、農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自覺承擔服務地方經濟的使命,以人力資源和技術儲備效益為基礎,以農村再生人才培養為核心,以農村再生技術支持為切入點,結合家鄉實際,廣泛動員學生,以弘揚鄉村振興戰略精神為目標,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通過學生所見所聞、所思所想的社會實踐,激發“一懂兩愛”服務“三農”的精神,團結起來從實際生產中吸取的經驗教訓,認識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樹立用科技手段為“三農”事業服務的意志。
(二)鼓勵大學生創新創業,運用新技術、新理念為農村康復戰略服務。利用三場以上的競賽,幫助學生發現農業生產創新創業的機會,選擇商業項目,發展商業項目,立足當地精準扶貧和區域特色,開展創業項目,加快創業項目,利用創業培訓班和學校產業園的創新創業,幫助學生開展項目。
(三)讓專業課程適應生產變化,農業生產是一個融合的過程,包括生產前、生產中、生產后三個環節。農業學校和大學應該是跨學科的,形成一個包括生產、生產和銷售的團隊,就像遺傳繁殖、植物營養和植物保護的結合,食品加工和農作物食品銷售、育種和其他產品,并構建完整的產業鏈。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實現鄉村振興這一目標,關鍵在于人才,打造一支思想合格、數量充足以及技術過硬的農村人才隊伍,這也是鄉村振興的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