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建兵 曹成林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第一勘探局
當前,我國經濟結構正處于深度調整中。國務院印發的《“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提出了7大領域23個重點發展方向,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必將地質勘查工作帶來新的需求,尤其是“十九大”的勝利召開,開啟了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的新征程,順應時代潮流,加快布局由此而催生的地質工作新需求和新興地質產業,培育新的產業集群,可促進增強煤炭地質勘查單位轉型升級,調整單位產業布局,本文通過一系列的闡述和分析,就如何實現煤炭勘查單位產業布局提出看法,以求友人共同探討提升。
經濟規模小,經濟實力不強,財政資金狀況差是地勘單位的主要特征。自從煤炭地質勘查單位企業化改革以來,隊伍規模、人員結構、資產質量以及市場需求逐步減少,幾乎沒有資金積累,加上每年財政撥款逐年減少,國家項目幾乎沒有,部分三級單位面臨經濟形勢非常嚴峻。
煤炭地質勘查單位是事業編制,正在面臨深化改革,進行企業化改革也是單位改革的必由之路。在這個前提下,事業單位面臨正在走向企業化之路,雖然地質單位有部分財政資金,而且地質勘查單位獲得很多優惠政策,但是完全走向市場化的經營之路,面臨過度期后斷奶情況發生存在很大問題和困難。
煤炭地質單位的融資主體是地質勘查的三級單位。地勘企業融資通常是通過銀行貸款獲取流動資金周轉,融資渠道單一,辦法不多,渠道相對較窄,融資困難嚴重限制了基層單位發展需求以及工作的積極性。
目前我國經濟發展中給企業創造出很多便利條件,但是也存在很多管理體制方面問題,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缺乏伸縮性。當前我國煤炭地勘事業單位的機械化的管理制度、條例嚴重約束了企業發展,也限制了企業發展的生命力,由于事業單位嚴格的分類,使得三級勘查單位很難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來適應企業發展。這樣分類實際上是阻礙了地質勘查同地方經濟以及區域經濟之間的密切聯系融合發展,影響地勘單位健康發展。
在事業單位體制改革和地質勘查領域供給側改革的雙重作用下,煤炭地質勘查單位產業結構步入調整期,地勘單位迅速轉變發展思路、更新發展理念、聚焦政府需求、圍繞社會關切、提供高質量的地勘產品和服務。如推進地質工作從傳統領域逐步向環境、水文、生態旅游、土地質量等方面拓展,提升經濟增長點;利用中心城市地質調查服務當地城市規劃、地下空間開發決策和沿海經濟帶城市群建設等新領域。
當前,我國煤炭地質勘查行業面臨主要挑戰是礦產勘查市場收縮加劇、地勘經濟增長乏力、地勘單位事企化改革體制還不能適應市場化要求、地勘企業不斷強化自身發展能力建設、地勘企業經濟轉型升級滯后。面對企業這些發展難題,走出一條適應地勘企業健康可持續發展之路,成為地質勘查單位轉型升級的主要動因。
自從煤炭地質勘查單位改革以來,對三級單位投入逐年減少,總局發布資料統計顯示,企業化改革(2000年)為時間節點,之前平均二級單位結構調整資金平均投入800萬元左右,到2000之后平均單位投入不到400萬元,而且最近幾年發展幾乎是由二級單位或三級單位自籌解決。
目前煤炭地質勘查(總局)管轄二級單位20多家,后來產業雖然增加新的業務板塊,但是多數單位業務沒有整合,業務雷同、競爭激烈,市場供需矛盾經過近幾年發展不斷激化,再加原上屬地化地勘單位參與市場競爭,使央企管轄的的煤炭地質單位市場份額越來越少,因此,地勘企業通過轉型升級來獲得發展是企業必由之路。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了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國家對地質采礦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在一些政策上給予傾斜,國家對資源開發實行嚴格管控,加大對清潔能源勘查開發的支持力度,嚴格控制傳統能源煤炭、鋼鐵準入條件和限制產能。同時,對頁巖氣、煤層氣、天然氣及地熱資源等開發列入政府工作報告并出臺相應鼓勵措施和政策;傳統能源資源的采礦權、探礦權審批更加嚴格,對環境保護監管更加規范,對破壞生態環境的區域劃分的紅線。另外,對基本建設投資和房地產樓市進行管控,制止房價上漲控制通貨膨脹,給地質勘查單位拓展業務板塊增加難度。
隨著我國國有礦山企業經濟轉型升級,逐步對一些礦產品需求放緩,限制過度開采,部分礦產品需求還會逐步下降,對一些固體礦產品投入還會持續降低。但是,從目前礦產市場需求看來,國外、國內礦產品價格下跌速度放緩,有見底跡象。從十九大報告和2019年全國經濟會議精神解讀來看,地質勘查工作是一項基礎工作,是為國民經濟服務的也是不可缺少的國家戰略需求,目前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找礦,即解決國家資源保障問題。
根據我國地質勘探單位企業化改革方向,就是全面推進事業單位進行企業化、市場化改革,結合事業單位性質進行分類,將事業單位進行劃分,分成三類公益性事業單位,對承擔行政職能的逐步將其職能劃分為行政機構或轉為行政機構;對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逐步將其轉為企業;對從事公益性服務的繼續將其保留事業單位將強化公益性質。將地勘單位進行企業化改革,不斷進行理順管理體制機制、創新改革、擴大經營范圍、業務板塊,打造地勘經濟向實體經濟發展,從根源上解決地勘單位適應市場發展的難題,實現由事業單位向企業集團發展。
(一)政策環境分析。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從現在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地質工作必須按照總體國家安全觀的要求,把提供安全、可靠、持續的能源、礦產、水、糧食等資源保障作為今后一段時期的首要任務,資源保障的任務依然十分艱巨。
2017年9月22日,國務院印發《關于取消一批行政許可事項的決定》,取取消一些審批事項,其中地質勘查資質審批是其中之一。國土資源部發布關于取消地質勘查資質審批后加強事中事后監管的公告,提出要實行將地質勘查信息公開公示、加大力度監督檢查指導、建立完善地質勘查單位異常名錄和黑名單制度、進行自律體系建設、制定標準規范等五方面具體要求。取消地質勘查資質審批,將給現行的地勘工作運行管理方式帶來巨大的挑戰,也倒逼國有地勘單位加快探索新的運行模式和管理方式。
(二)產業發展環境分析
從進入2013年初開始,國內地質勘查行業經濟發展就進入下降階段,目前已經第六個年頭經濟持續下滑。進入2018年后,國內地質勘探經濟環境更加復雜,市場供需不平衡、投資不合理、產業結構需要調整,地質勘查工作轉型升級雖然取得一些進展,但是市場需求不平衡而形成各種矛盾囤積,迎接新一輪經濟結構調整。
(三)國家政策逐步明確,需要加強地勘市場內生動力
2017年上級政府管理部門出臺關于地質勘查管理一些相關政策,不斷強化地質勘探單位改革,如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地質工作決定》頒布實施充分體現國家對地質工作的重視和關懷,給新時期的地質工作提供的發展空間和機遇,2018年以后,隨著改革政策實施以及各地配套細則文件先后出臺,地質勘查工作準入條件非常明確,各項政策逐漸明確,地質勘查企業化改革進入實質階段,也取得顯著效果。隨著各項政策明確,市場需求矛盾對地質勘查的影響也越來越顯現,地勘市場逐步穩定,內生動力顯著增強。
(四)強化地質管理,促進經濟增長,圍繞生態建設服務
圍繞生態文明建設與自然資源管理是地質勘查工作未來發展方向,地質工作不但要解決好當前市場需求,但是還要圍繞新的服務領域開展工作。一是以城市建設為出發點,構建城市發展格局,推動城市發展,如地質災害、基礎構造、以晉冀魯豫和京津唐一體化發展展開工作;二是服務國家公益性地質工作與生態保護修復相結合推動地質與生態文明融合,探索地質建造+小流域的綜合調查+生態關鍵帶監測的技術框架;三是圍繞鄉村振興計劃,拖動農業地質、鄉村旅游等“地質+”多元化調查評價工作;四是圍繞自然資源統一管理,推動地質環境監測網與其它監測網協調運行;五是重點解決發展對環境影響問題,推動水土污染治理與土地修復治理問題。
(一)聚焦能源資源安全保障,爭取實現地質勘查單位發展新突破。一是產業布局重點主要有:資源開發、新能源開發、生態與環境建設、地理信息、地下水工程、現代農業技術服務。二是強化地質勘查綜合研究實施優化產業布局,重點聚焦新城區、新類型、新礦種,努力挖掘有價值的礦種新途徑,儲備有前景、潛力大找礦新靶區;三是整合各種資源全力的打造綠色勘查項目和新能源礦種;二是加大技術合作方式,抓好新能源勘查方式方法研究,積極探索熱巖氣、熱干石勘查手段實驗和方法研究,積極取得新進展;三是實施地質+戰略行動,構建專業技術服務中心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四是注重提升質量效益,著力推進地質單位高質量發展。
(二)深入拓展礦山全生命周期地質服務領域。發揮技術優勢,打好資源勘查的運動戰和礦井地質保障的陣地戰,由資源保障為主向資源保障和安全生產保障并重轉變,由以煤為主向煤、水、氣、工、環并重轉變,由地面地質向地面和井下地質并重轉變。依托在山西、內蒙等地的地域優勢,精心培育幾家實力強、信譽好、影響大的優質客戶,建立長期良好合作關系,為其提供礦井全方位的地質技術服務。跟蹤關閉礦井與重點沉陷區的后續項目,充分利用客戶資源,實施一批關閉礦井與沉陷區綜合治理、環境再造與資源利用的樣板工程。拓展礦山生產以及綠色礦山建設領域的地質技術服務范圍,為客戶創造新價值和新需求。
(三)做好地質開發產業,實現地質勘查單位布局新模式。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振興鄉村發展戰略,深入農村戰略振興,利用地質勘查單位的技術優勢,在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林文旅康養生態綜合治理和城鄉統籌建設等方面發揮作用。一是充分利用地質單位技術特點,進行農村土地綜合利用;二是深層次拓展土地整治、土地開發、礦山環境修復、恢復土地改善、種植高產等新型業務,成為單位發展注入的重要驅動力量;三是以承接土地治理項目為依托,捋順新興項目管理流程,鍛煉技術管理人才,培養自主施工能力建設,逐步拓展服務于“山水林田湖草海”資源管理與調查、監測、治理、預警的“地質+”工作。
(四)以創新為動力,不斷開創科技強局新局面。一是要始終堅持科技創新是第一動力的思想,加強科技創新工作的領導。二是要加強科技創新制度建設,完善科技創新管理體系。三是要加大經費投入,規范科研經費使用。四是要加速人才培養,全面提升科技創新素質。五是要加強關鍵技術攻關,支撐單位轉型發展。六是積極參與重點產業領域標準規范的研究、編制工作,著力推進礦山全生命周期服務體系建設,樹立重點產業品牌優勢,引領行業發展。
(五)強抓經營管理防風險,確保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一是堅定不移的推行項目經理負責制,加快構建以項目經理為核心,項目管理團隊為主體,責權利相統一的項目目標管理責任體系,建立健全項目全流程閉環管理,完善項目管理監控體系,特別是加強重點項目監管力度,防范各類項目風險;二是加強二次經營宣傳力度,建立二次經營管理體系,將二次經營理念貫徹落實到項目管理的各個層面,規范項目管理流程,通過運用二次經營理念,確保項目增收增效;三是圍繞安全、質量、采購等管理的關鍵環節,增強職能部室與項目的聯動督導力度,實現項目管理制度化、規范化、標準化,不斷提升項目盈利能力。四是要著力培育地質單位的合規企業文化,以合規企業文化引領工作開展,逐步形成以忠誠、盡職、合規為準則的合規企業文化,確保單位不偏離目標,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五是以法律、審計為抓手,科學謀劃法務管理目標,不斷夯實管理基礎,促進各項工作規范化、標準化、精細化,實現法律與風險管控工作和單位中心工作深度融合,法律與風險管控管理和企業經營管理深入融合,不斷提高單位依法治企水平。
新形勢產業布局的轉型升級是煤炭地質勘查單位的一項艱巨的任務,也是巨大的挑戰,更是關系地勘單位發展的戰略性選擇。在經濟發展新形勢下,地勘單位能否成功轉型,事關單位生存質量和發展前景。地勘單位的未來發展規劃應著重“走出去”戰略定位,要分析形勢、進行判斷、主動出擊,把國家戰略規劃和能源結構改革調整作為重點,積極推進地質勘探單位的改革和轉型取得進步,使企業健康可持續發展,不斷創新企業發展理念,發揮單位專業技術優勢,找準市場需求的關鍵點,發展成為新形社會為國家經濟發展的重點企業,以最終實現地勘企業的產業化、規模化、國際化的新興產業實體,為國家經濟發展做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