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晗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
引言:廣州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核心引擎,必須站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新起點上深入分析廣州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培育廣州經濟增長新動能,以更大的改革開放力度促進廣州充分融入灣區發展大局,全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發布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的實施,為廣州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歷史性機遇。首先,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爆發出多元化的經濟發展需求。粵港澳大灣區各地將發揮產業互補優勢,積極打造世界一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現代產業體系。多元化經濟發展需求可以為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強有力的刺激與保障。同時,大灣區還將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構建現代化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規模龐大的基礎設施建設將會帶來巨大的資金需求和經濟發展新機遇。其次,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更高水平的互聯互通和區域經濟發展合作提供了新契機。
(一)完善經濟改革配套機制。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廣州經濟高質量發展戰略的實施離不開配套機制的支持。首先要樹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的共贏合作理念,以推動粵港澳規則機制相互銜接為重要舉措,切實推出一批促進大灣區各地互聯互通的重大改革創新舉措。其次要建立與創新創業相適應的容錯機制,對于國有企業而言現有的監管規定和考核體系在這方面的制度設計還存在不足,從而導致國企在發揮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上存在諸多顧忌,對民營企業而言創新創業天然具有高失敗率屬性,如缺乏容錯機制支持,任由企業和創新創業者自生自滅,會使創新創業者難以獲取東山再起的機會,大大的限制了其由積累經驗到最后成功的幾率。再次,廣州可以借助粵港澳大灣區這一重大歷史機遇,爭取擴大體制機制創新的自主權,爭取更多的先行先試機會,爭取更多國家和廣東省的配套政策支持。
(二)提高投資效率,實現供需動態平衡。廣州要實現經濟由高速增長到高質量發展的過渡和升級,必須高度重視擴大有效投資,提高投資效率。投資具有供給側和需求端雙重屬性,與其他要素相比,投資對經濟增長的促進效用更為直接和顯著。投資對經濟發展的作用主要通過兩種方式來實現:首先是短期需求效應,即投資是總需求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投資額可以直接提升總需求,從而促進經濟產出水平的增長;其次是長期中的供給效應,投資可以擴大再生產和促進創新,為長期的經濟增長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和技術支撐。從需求端看,投資不是一個簡單的工具,必須以理性的態度看待投資,才能避免投資的大起大落。從供給側看,投資對資本形成、技術創新等具有重大影響。無論是投資的需求效應還是其供給效應,都表明投資是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目前廣州在諸多領域并不是供給過剩,而是短缺。城市基礎設施、教育文化、健康醫療、養老保障、環境治理等領域的投資空間還很大,如廣州地鐵至少還有20年的投資增長空間。因此,廣州應在供需雙側增強有效投資,擴大有效供給。
(三)提高研發投入占比和創新效率。首先,要建設和引進更多高水平新型研發機構和重大創新平臺。積極爭取國家、省在廣州市布局更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大科學裝置和高水平研究平臺。完善重大創新平臺績效評價體系,支持重大創新平臺與港澳地區的高水平院校、科研院所開展合作。推動新型研發機構以市場為導向加快科技成果的商業化和市場化轉化,聯合開展產業共性技術研發,強化科技研發、人才引進和投資孵化。
其次,優化政府資金對科創活動的支持方式。以重大基礎研究項目為引領,以重大平臺為支撐,建設和優化科研經費資助體系。充分發揮廣州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云集的優勢,對部分前沿、新興學科領域予以重點支持。支持大型龍頭企業以科研眾籌眾包等方式解決創新發展中的關鍵研發問題。改革政府科技經費的投入方式,建立政府投入科技經費穩定增長機制,確保創新驅動發展重點項目落地。
(四)促進海陸經濟融合發展。海陸經濟的融合發展可以為廣州經濟結構優化帶來更多機遇。海洋與陸地產業體系在發展環境和要素結構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兩者在運作系統上也有多方面的相對獨立性,這為大灣區的融合發展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因此首先要健全和提升海陸生產要素的互聯互通機制,加大對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保證生產要素在各區域之間流轉的暢通性。同時,在陸海資源開發方面,政府部門要建立健全統一的規劃體系,出臺更為完善的綜合配套政策,從而打破當前海陸規劃相對偏弱的局面,為海陸經濟融合發展提供更加有利的條件。此外,還應高度重視組織機構管理,加強海事合作體制機制,確保海陸經濟發展的穩定性、安全性。
結論:綜上所述,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廣州必須積極發揮核心引擎作用,在粵港澳融合發展中定位廣州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坐標。通過完善經濟改革配套機制、提高投資效率實現供需動態平衡、提高研發投入占比和創新效率、促進海陸經濟融合發展等措施夯實廣州經濟高質量發展之路,為全國的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廣州方案和灣區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