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娜 楊妮 吳金材
四川農業大學
“心靈雞湯”一詞自1993年傳入中國,定義了通過故事或者散文體裁傳達溫暖、撫慰讀者心靈的文學作品。事實上,二十世紀八十、九十年代,一些作家所代表的中國本土心靈雞湯已經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大獲成功。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一種積極入世鼓勵拼搏的心靈雞湯與另一種人生豁達意志淡泊的心靈雞湯收到廣泛喜愛。隨著電視節目《百家講壇》走入大眾視野,大師于丹橫空出世。她認為所有的問題都是由內心生發出來,因此解決這些問題也都需要訴諸內心,而這種不可證偽的唯心主義是徒然的精神勝利法。心靈雞湯在不斷的發展與革新之中逐漸顯露出空乏無味的內涵,忽視客觀問題的復雜性,將解決問題的辦法推向唯心主義和虛無主義,變質為只能給人們帶來虛假滿足的有“毒雞湯”,“毒雞湯”一詞就此誕生。
(一)早期“毒雞湯”的內涵與形式。在“毒雞湯”的發展早期,誕生了一批以謳歌努力,感懷青春為主的青年偶像作家,他們的作品具有異曲同工之處,輸出的內容也過分強調發揮主觀能動性的作用,忽視客觀條件的復雜。文章的風格統一,試圖從“真實故事”中提煉哲理,增強其觀點的說服力,乍讀之下滿篇道理,但細細品味又覺得沒有實質幫助,延續了“毒雞湯”一貫以來的虛無性。
(二)自媒體“毒雞湯”的發展與流變。互聯網的蓬勃發展為自媒體提供了蓬勃生長的空間,自媒體作為一種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大眾傳播形式,使得每個人都有了生產和傳播信息內容的能力。內容生產門檻的降低,加上平臺的裂變式傳播,自媒體給“毒雞湯”提供了合適的容器。[2]
1.自媒體發展的第一階段—以豆瓣為例。2005年豆瓣網上線,2012年網站月度覆蓋用戶超過一億。豆瓣基于用戶共同興趣建立網絡社群,在豆瓣上有專門的雞湯小組,供加入其中的成員們互相交流,形成小規模的網絡人際傳播。2013年,有網友在豆瓣上發表文章《我為什么憎惡心靈雞湯》,引起了網民的反思,為后續心靈雞湯向“毒雞湯”的轉變過程起了重要的開端。2.自媒體發展的第二個階段—以新浪微博為例。2009年新浪微博上線。微博具有低門檻和草根性的特性,信息的即時分享在短時間內實現裂變式傳播,促進了雞湯的傳播與發展,并進一步衍生出一種基于反抗傳統心靈雞湯的說教而產生的“毒雞湯”。用戶在微博上進行“毒雞湯”文本的盜獵與再創作,促進了“毒雞湯”的傳播與擴散。3.自媒體發展的第三個階段—以微信公眾號為例。2012年微信公眾號出現后誕生了一大批影響力頗大的自媒體大V,同時也將“毒雞湯”文化的發展推向了另一個高潮。大批微信公眾號成為了“毒雞湯”生產者和營銷商,在進行商業活動的同時,輸出了“毒雞湯”價值內容。
(三)“毒雞湯”在短視頻形式下的創新與發展。短視頻“毒雞湯”融合了聲音、畫面、文字等多媒體方式,且能在短時間內通過用戶的評論、轉發進行二次傳播,更加便于輸出“毒雞湯”內容。由于短視頻制作門檻的低下,視頻內容的創新性和真理性較低,內容大多雷同,具有較強的功利性,除了傳播方式和文本類型的轉變,在本質上與傳統時代的“毒雞湯”并無區別。
(一)大眾對“毒雞湯”的反抗。2014年網絡上掀起一陣大規模的“反雞湯”風潮,[3]微博用戶@Edwin埃德文發布了包含40條反雞湯段子的微博,內容均為通過對雞湯金句的解構、改寫以表達對“毒雞湯”虛假滿足的反抗。由于表達犀利幽默,一經發出就引發網民們熱議與再創作。創作載體從單一文字衍生出了漫畫、圖片、視頻等各種形式,以諷刺、幽默的話語風格,以反映現實、戳破幻想。
(二)“毒雞湯”亞文化的影響與未來發展。互聯網時代“毒雞湯”更是迎來了新的發展,呈現出網絡亞文化風格,筆者認為“毒雞湯”亞文化未來的發展走向有以下三個方向。其一是被主流文化慢慢收編。其二是被主流文化摒棄。其三是隨著時代發展的變遷不斷迭代繼續發展。“毒雞湯”亞文化可能會因為社會的變化、新鮮事物的出現而產生更多的內容,有更新穎的表達形式。
總結:無論是心靈雞湯還是“毒雞湯”,都不會真正意義上的消失,盡管它們并不能作用于方法論的指導,但都或多或少的影響了受眾的價值觀。每個時代的“毒雞湯”都因切合了時代的需求才獲得了受眾的追捧,而在現代社會高壓環境下,“毒雞湯”所構建出的虛無縹緲的價值空間也能為在迷茫中掙扎的年輕人提供休憩的角落,安撫他們疲憊的心靈。也因此需要正確規范引導“毒雞湯”,為受眾人群提供積極正面的文化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