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祥靜 周宇陽 張凌潔 陶金樹
云南工商學院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已經進行了十年左右,非物質文化遺產不能簡單地生存在政府的保護政策中,作為藝術品呈現在公眾面前,而必須通過市場構成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經濟價值。中共十八大后,我國頒布了《文化產業振興規劃》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文化創意產業成為現代社會制度建設的重要內容。隨著近年來非遺文創產品的興起,公眾有更多的機會接觸非遺,促進了非遺自身的發展。在國策所倡導的大環境下,從文化創意產業的角度來看,我國未來的方向是不斷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機會,為文化創意事業指引發展方向。
在非遺產品的設計、加工和營銷中對文化遺產的探索不夠。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對文化遺產的流轉和文化的融合方式認識不足,特別是對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動、歌曲等內容認識不足;二是在產品設計開發的過程中,過度追求多種文化的混合,其實這種形式是對原有文化體系的一種破壞。
目前,設計、生產、銷售非遺文化創意產品的企業總體數量較少,與傳承方式的產品相比,這些企業在技術儲備、人才儲備、資源儲備等方面都存在明顯的不足。這就導致了一方面所有的企業由于資金儲備總量較少,同時,由于設計人員素質不高,在學習設計產品的過程中無法設計出符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品,也無法體現實現合理開發文化創意產品的基本內容和文化價值;另一方面,企業的設計師人數相對較少,最終導致這類企業在實際生產經營中對各種產品的處理和設計意見趨同,使得設計出來的產品無法具備新穎性和創造性,自然不利于吸引消費者。
在目前的營銷工作中可以看到,對于網信、互聯網經濟來說,在非遺文化產品的營銷過程中,遇到了一定的阻力,因為無論是企業還是其他相關機構都處于一種“終端”的姿態,認為非遺文化產品具有良好的文化基因。目前,文創產品與互聯網經濟、紅色網紅經濟的脫離,導致營銷體系的構建明顯不符合消費市場要求。
非物質文化遺產既能更好地融入當地的文化景觀,又能形成當地獨特的文化理念。因此,在中國的文化體系中,通過對這些產品的文化營銷,宣傳和不同民族之間的差異,加深了解的程度。一方面,因為產品本身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象征,讓更多的消費者了解相應的非物質遺產文化體系;另一方面,如果創意產品本身的質量足夠高,能給消費者留下較好的印象,當他們有足夠的時間和金錢時,就會主動通過旅游來加深對該地區的了解,從而產生良好的文化推廣效果。
目前,我國計劃通過文化輸出,讓全世界人民更好地了解中華文明,消除外國人對中華文明的誤解。而文化創意產品可以起到很好的文化宣傳作用,通過這些產品在國外的銷售和傳播,文化創意產品本身就成為一種文化符號,可以更好地實現文化輸出的目標。
在文化發掘的過程中,一方面,要充分了解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對其商業模式進行新時期的探討;另一方面,要對產品本身進行合理的介紹,解釋其包含的文化理念。例如,某地區作為唐代的經濟文化中心,有效地繼承了唐代的歷史文化,那么在繼承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中,就可以通過文創產品的開發和銷售來弘揚這種文化。舉例來說,蘊含著豐富的非遺文化的絹扇就可以加入唐代泥塑武士的形態特征,產品本身就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符號,在后續的產品銷售過程中,需要在相關的展示架和宣傳文案上,更好地說明產品的創意理念、文化背景和具體的創意方式,使最終生產出來的文化產品能夠取得良好的文化回報。
在吸引企業的過程中,其實國內大大小小的博物館已經通過對自身產品的討論和文化分析,生產出了相關的文化創意產品,他們一定會與生產和加工相關產品的企業簽訂合作合同。在今后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意作品的過程中,也可以采用這種模式與企業建立長期合作關系,支持社會保護制度政策。
在創新營銷方式的過程中,必須更好地吸引有意向購買產品的人的興趣。從目前的消費觀念來看,年輕一代的消費者是對這些產品最感興趣的群體,所以在營銷方式創新的過程中,主要將已經從事相關文創產品設計制造的年輕人納入其中。在銷售層面,例如,在具體的工作階段,通過對相關營銷工作模式的改革和構建,使最終的營銷文案能夠更好地適應年輕消費者群體的亞文化思維,并且在后續的過程中,能夠在電商平臺和線下店鋪中,進行各類信息的收集,在宣傳文案的制作中,能夠利用古代文化的語境和語義進行表達。
總之,非遺文化創意產品的開發還應該遵循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無論談論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是物質文化遺產,總有一部分文化遺產會慢慢消失,未來我們可能會繼續產生更多的文化遺產。保護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就是一個長期且困難的過程。我們的目標不是依靠非遺文化產品賺錢,而是希望非遺文化產品能被原生態地保護下來,并借此推動中華非物質文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