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璇
河北科技學院
在工筆畫中,線是對客觀事物的總體表現。線主要為界定物體大小,線的深淺虛實表現物體的結構,線的抑揚頓挫表現畫家的情緒特征,在具體創作過程中,線可以體現力量感和質感,給人不一般的審美體驗。工筆畫的寫實是對物象的高度概括,而線就用來對細節進行描摹。
首先,中國工筆畫中是用線條來體現物體的空間關系的。例如,在描繪衣褶時,一般對距離近的衣褶采用粗的線條,遠的衣褶采用細線條,以體現其空間關系。其次,空間關系還可通過其他物象進行表達。例如,在繪畫寬闊的湖面時,由近及遠的水紋線條逐漸變細,在遠處可不描繪水紋,而是勾勒出山的輪廓以表明距離。
首先,工筆畫的線條能將人帶到一定的意境中去。例如,在《黃河逆流》中,粗細線條結合運用,變化突然而又豐富,描繪的浪花形態多種多樣,具有從高到低奔涌的氣勢,也有互相推搡的力量之感。用線條對波浪的進行描繪,讓人設身處地地體會到了黃河波濤洶涌的氣勢。其次,工筆畫的線條在一定程度上體現畫家的情緒和性格特征。意象本可以用來表意和寄情,畫家通過自身的體會和人生經歷,將作品作為載體,達到表達情感的效果。在這個過程中,從畫作開始即線條的開始,以線條的落筆作為收尾,無不體現著線條運用的重要性和合理性,線條也影響著整幅畫的意象表達。
自古以來,工筆畫借鑒書法的結構和用筆等,增加畫面的力量感和質感。工筆畫以線條為主要創作筆法,優秀的畫者在書法上也絕不落后。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演進,鋼筆、圓珠筆等的出現弱化了毛筆在人們生活中的功能,并且隨著科學技術發展帶來的電子產品的普及,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甚至連筆都用不了幾次,鼠標鍵盤快捷的輸入方式代替書寫。這也使得許多畫者書法功底并不好,這將導致在工筆畫中線條的運用能力不足,畫面中線條的弱化也正是可以掩蓋這項不足。
線的轉變受到了文化沖擊以及人們審美意識轉變的影響。首先,自西方藝術作品傳入以來,人們開始學習寫實,希望將寫實融入創作中;其次,西方的文化和思想也影響著畫家的審美情趣。當代的多數青年畫家接受西方素描,西方的文化和教育已經深入他們的意識,在他們的創作中也經常采用西方以色彩沖擊為主的方式,以表現物象的結構和質感。
首先,隨著西方油畫傳入我國,其對色彩的運用技巧也受到中國畫家的激烈探討,中國工筆畫本以筆墨作為統帥,因而油畫的色彩表現力便影響著中國工筆畫的發展方向;其次,隨著科學技術的日益發展,礦物和化學顏料種類繁多,如水粉、丙烯等;最后,時代的變遷也帶來了人們審美認識的變化,大家開始重視色彩上的視覺沖擊,工筆畫中線的地位受到了嚴重威脅。
以線為主的工筆畫中,線條的運用非常重要,線條是否有功力也會影響著整幅畫的質感。而在當今時代,隨著電子技術的興起,多數人出現“提筆忘字”的現象,許多學生入校前也根本沒使用過毛筆,這自然就會導致工筆畫中線條無力的現象。畫家有意識地強調書法入畫,因此,對書法功底的訓練是必不可少的。
從清朝末年開始,西方的藝術作品開始在我國流傳,如油畫。西方藝術作品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和獨特的色彩運用方式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震撼,一些畫家也提出將西方的寫實手法融入中國的工筆畫創作中,一時間給工筆畫中線造型的地位帶來了一定的影響。然而,這種創新方式很可能把我國工筆畫中線條的傳統應用淡化,近現代畫家不僅要考慮文化的交融,還要積極思考如何在創新過程中仍發揮線條在繪畫中的關鍵作用。在學習工筆畫線的運用時,除了以傳統畫法為基礎,還要學會發展傳統。舉例來說,傳統畫法中的“十八描”是對不同意象線描方式的總體概括,能夠很好地反映物體的質感以及空間關系,然而隨著現代的發展,物品也在不斷變化,如衣服的質感、做工手法、所用布料等均與傳統不同,傳統的畫法不一定能在當今的具體物象上適用,畫家應該理性審視,在傳統的基礎上發展傳統,以適應當代需求。
一方面,畫者應透過表現看本質。在實際的創作過程中,線本是勾勒物象的形體,并不能表現陰暗關系,中國工筆畫更注重引導人們透過表現看見物象的本質結構。另一方面,畫者在進行線條描摹的練習時,理清每根線條的來龍去脈。受西方素描的影響,現代青年畫家對線條的描摹往往是粗糙且含糊不清的。西方素描中的線條是為描繪體面結構,而作為中國工筆畫卻略顯草率。在作線描稿時,畫者應該理清每條線的來龍去脈,對兩線交匯或者交叉處,要理解其關系內涵,因為線本來就是虛構的,且帶有很大的主觀成分,并不是真實的寫照。因此,畫者在學習過程中應遵循“多則去之,少則補之”的原則。
社會的發展和文化的交融也為工筆畫中線條表現力的進一步豐富提供了可能,西方素描的傳入提高了線條的寫實能力,但同時我們也要立足于傳統,在學習傳統的基礎上將其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