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仁德吉
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地區薩迦縣扯休鄉文化站
第一,經費投入是造成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滯后的重要原因。根據日喀則地區政府公示信息顯示,2019年其地區GDP為279.5億元,財政總收入為15.7億元。改革開放以來,中央政府對西藏地區的公共基礎服務設施建設基本實現轉移支付,地方承擔為20%,這是中央對西藏地區建設的權利支持。但是,在20%的地方公共基礎設施投入中,一些地區仍沒有承擔建設能力,加之財政收入等問題,導致本應用于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經費被縮減或者挪用。第二,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西藏作為偏遠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發展不均衡、不充分的問題較為明顯。城鄉二元發展在日喀則地區問題較為突出,與之相適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也呈現出不平衡不充分的現象。在日喀則,城區公共文化服務相對充分的,標志性的文化服務項目都集中在城區,而在一些農牧區由于人口稀少、居住分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沒有全面鋪開;對于海拔較高、高寒地區,甚至通訊信號都不太好,公共文化服務仍停留在露天電影這種較為落后的層次上。第三,服務機制尚不健全,服務質量不高。日喀則地區有的基層文化專職人員配備尚不充足,鄉鎮文化服務管理人員多是兼職,而偏遠牧區更是沒有設置公共文化服務專職人員,這就導致了日喀則一些地區公共文化服務機制不夠健全,服務質量上更無法得到保障。第四,社會力量參與度不高,公共文化服務相對單一。目前,在日喀則地區文化合作社較少,而且集中在人口較多地區,鄉鎮一級、偏遠農牧區基本沒有文化合作社。并且日喀則地區文化合作主要從事的西藏本地區文化產品,如藏香、唐卡、帳篷等,地區特色明顯。通過調查,日喀則的純文化服務基本都是政府主導的,政府文化服務部門既是投資者也是經營者,同時還是生產者,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上存在一刀切、一鍋煮的現象,這嚴重影響了文化消費,最終導致了供給與需求的脫節。
第一,以中央文件精神“五個認同”的指導下,加快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2015年,習近平總是在西藏工作座談會上,總書記在指導西藏文化建設中提出。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應堅持“五個認同”“加強民族團結,不斷增進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在保持西藏長期穩定繁榮的實踐中,經濟發展固然是第一要義,但穩定團結共同繁榮的文化也是維持西藏長期發展的精神要素。境外一些反動勢力,總以西藏傳統文化保護為名,企圖通過文化分裂進而分裂西藏。因此,必須在中央“五個認同”的指導下,在尊重藏區人民民族信仰和心理情節,發揮宗教對人們真善美的教化作用,以團結統一共同繁榮的文化正能量遏制境外反動勢力的分裂主義。第二,加大資金扶持,拓寬融資路徑,夯實公共文化服務的基礎設施。黨的十九大對我國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夯實政府文化服務能力,推動基層文化服務市場競爭機制,吸引更多社會資本融入。作為基層文化服務的基層機關,各級政府必須提高重視程度,在日喀則地區,要加快基層文化建設,將文化建設程度與干部考核相聯系。同時,要繼續深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改革,由傳統的政府包攬轉變為政府引導、財政支持、社會融資、政策扶持,放開社會辦文化的政策限制,吸引社會力量參與到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建設中,在市場競爭中提高文化服務的回饋效益。另外,對于基層公共文化服務不平衡的問題,要推進重難點地區文化建設,尤其是農牧區、高寒地區,確保在2025年前后在所有基層地區建立起文化娛樂室、文化廣場、流動電影放映車等,為多元、高質量的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提供更多的硬件保障。第三,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成果,融合優勢文化資源,實現共享發展。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自媒體、新媒體得到了充分發展,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更加便捷了,公共文化服務的形式也得到了豐富。在日喀則地區開展“互聯網+文化”服務,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必然選擇。日喀則地區必須跟上時代發展,以信息化、網絡化取代傳統文化服務方式,構建以信息化為前提的,文化服務、文化共享、隨時查詢、在線服務、培訓教育五位一體的數字化文化服務體系,提升日喀則地區公共文化服務的效率與質量。第四,構建以服務群眾為核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以群眾為核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就是依靠群眾、服務群眾、群眾共享。一來,日喀則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要堅持愛國主義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宣傳黨的政策的同時,又要與群眾相結合,深入群眾,服務群眾,深入結合西藏群眾生產生活實際,鼓勵群眾熱愛美好生活,真正做到群眾需要、群眾有情趣,確保文化建設成果惠及全體群眾。二來,注意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契機,在藏歷節日、慶典、紀念日時,開展專題公共文化活動,增強文化服務體系的針對性和全面性。第五,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培養服務、管理型人才,確保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向基層延伸。人才因素是制約日喀則地區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重要因素,要確保人才隊伍建設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在完善服務機構建設的同時,做好專業人才配備工作,將真正管理服務型人才配備到一線;其次,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改善工資、住房、津貼等待遇,確保人才隊伍建設的穩定性,盡可能避免人才流失,另外,盡可能的人盡其用,確保每一個人才都能在其崗位上發揮作用;再次,根據工作實際,建立完善的培訓機制,定期組織地區間、省市間的交流培訓,提高工作人員的管理服務能力;最后,形成具有工作特色競爭考核機制,通過定期、不定期考核,對消極怠工工作人員予以辭退,對于工作積極、成果豐富的工作人員給予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