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典典
云南師范大學 美術學院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審美意識不斷提高,藝術品市場也隨時代進步發生了變化,曾經在中國藝術品市場上獨占鰲頭的書畫市場和油畫市場出現了局部下滑的狀況,而處于小眾消費的版畫市場則悄悄成為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后起之秀。現代人對購買藝術作品的可接受程度要求已經不再局限于名家藝術,而更多地轉向為具有現代性、時代性和情趣性的藝術作品。版畫原本具有較強的裝飾性,無論是作為家居裝飾亦或是用于收藏,都是現代人較為樂于接受的不二理由。版畫作為小眾畫種,由制版和材料的不同,被分為許多版種。袁慶祿先生的作品屬于套色木刻版畫,寫實主義是其作品的特點,也是其作品具有“雅俗共賞”之美的關鍵。
藝術品市場審美傾向的帶動者,除了有名望的藝術家外,更大的群體則是消費主體。藝術的消費主體通常是具有審美意識和運動以及能夠欣賞美的感官進行藝術欣賞活動的人,且在進行消費的時候,通常也需要進行藝術欣賞活動。藝術修養、喜好、審美能力以及一定的生活閱歷,往往是藝術消費者判斷發揮商品價值的藝術作品是否值得購買的前提。而這種對藝術作品的“認可”,是“個體”的。也就是說,對藝術作品經濟價值的肯定是個體的主觀肯定,不是群體的主觀肯定。“暢銷”的藝術作品,從消費主體的角度上看,它一定是易于接受的,除了其本身必須具有的美感之外,“通俗易懂”的作品也是大部分消費群體樂于為之消費的原因。從袁慶祿先生的作品在市場上多年拍賣業績來看,袁先生的藝術作品滿足了一定群體的審美需求,具有一定的審美價值和經濟價值。其作品在內容的表現上,并沒有用夸張變形的方式而是用寫實油畫般細膩柔和的寫實手法。在寫實的藝術作品中,不可排除的是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介入進來的主觀因素,因此藝術的模仿總是要偏離自然,但是這并不影響其作品情感的表現。
在藝術作品市場中,過于抽象的藝術作品往往會給人一種距離感,因為“太藝術了”,多數人都不能理解其中所表達的內容。藝術家可以發揮天馬行空的藝術想象,用手中的工具創造出符合自己心境的藝術,但藝術不但屬于藝術家個人,也是屬于人民群眾的。藝術生產者創造的藝術被消費對象欣賞和接受時,才能在藝術消費的過程中釋放潛在的藝術力量,如果一味追求自我,那么藝術欣賞的受眾面只能是小眾的,無法傳遞到更多人的心里,對藝術市場的發展來說,顯然是不現實的。藝術消費本身是一種精神消費活動,當審美主體對客觀審美對象產生情感共鳴,則說明這時審美情感的發生是審美對象符合自己需要的心理反應。
袁慶祿的版畫作品顯然是“親民”的,其作品多以人物為主體,以寫實主義表現手法的特點,使其作品在內容的展現上更為通俗易懂。如他的套色木刻《高原牧女》,人物動態的美感和周圍環境的渲染以及細膩的刀法表現,畫面中恰到好處的周圍自然環境和后面牛群的處理,使畫中的人物以更鮮明的形象展現在觀眾面前。其刀法對線的刻制十分細致,沒有生硬的轉折,線與線之間整齊地排列并用合適的灰度進行過渡,突出了其高度的寫實主義表現手法,使得作品在內容的展現上更為通俗易懂。
套色木刻作為木刻版畫中的一種,其創作方式是“以刀代筆”,作品所呈現的往往是深刻的刀痕和印痕的美感。而在袁慶祿這里,刀味和印痕美,似乎被忽略了,刀法的組織更多的是順從素描結構,而印痕的表現也沒有那么強烈,遠看倒更有油畫的感覺,但這也正是其作品的特點所在。并非所有人都能理解并看懂其作品中所用的技法和嚴謹細膩的刀法組織,但并不影響大眾對其作品美的接受和認可,作者想要展現的精神和情感傳遞到了,作品也自然而然被接受。從袁慶祿先生的作品在市場上多年拍賣業績來看,中國現當代的版畫市場是擁有巨大潛力的。
魯迅認為:“藝術要新,‘懂是最緊要的’;藝術要偉大,但‘偉大也有人懂’;如果‘繪畫成了畫家的專利品,和大眾絕緣,這是藝術的不幸’”。袁慶祿先生的版畫作品之所以受到大眾的喜愛,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沒有強烈的距離感,是作為普通大眾都能看得懂并理解的藝術,也是作為繪畫者看得懂但卻不易模仿的藝術。當代版畫藝術市場的審美傾向雖同油畫市場具有相似的地方,即都追求寫實通俗的表現手法。寫實通俗的并不一定是好的作品,但好的作品一定是能讓人看得懂并產生共鳴的。袁慶祿版畫藝術作品本身的經濟價值是很高的,這一點毋庸置疑,歷年的拍賣會的成果足以證明。藝術作品的價值很難用價值與價格來衡量,衡量藝術價值的方法多種多樣,偉大的藝術作品的價值是與時俱增的,意識不能作為判定價值主體的標準。對中國版畫藝術市場的發展而言,從眾的藝術固然會在某個時間段內帶動藝術生產,穩固市場需求,但卻會限制藝術的發展,求同存異、百花齊放或許是藝術品市場與藝術本身發展較為有利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