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涵宇
四川美術學院
二十世紀馬歇爾·麥克盧漢提出“媒介”是作為人的延伸來感知世界的觀點引起多方討論。21世紀,我們生活在以數據化為特征的當下。互聯網絡為大眾提供了各類藝術資料信息,與此同時,一種以這種新興媒體為載體、依托和手段,以大眾為接受對象,具有不同于傳統藝術特點的新的藝術樣式——網絡藝術悄然勃興。
任一種形式的藝術創作當進入單純的形式階段而沒有新的語言的加入會逐步落入“行之久遠,必然僵化”的創作泥潭。此時新鮮血液的注入顯得尤為重要。網絡藝術社會學的創作方法與語言為藝術創作提供了大量的新的可能性。通過在四川美術學院“網絡藝術社會學”的選修課程的學習與創作過程,總結目前網絡藝術創作的語言方法大致有如下特征:
①綜合性:即使各類材料、媒介的綜合運用在現代藝術中已經被運用得很熟練。但云計算繪圖、3D打印、VR虛擬現實技術等科技所拓展的新媒體領域為藝術提供了更寬廣的語言研究方法。
②動態性:網絡藝術與傳統藝術不同的另一特點是從靜態到動態。 甲骨文、金文和鉛字一經造就,除非毀壞,永世不變;電影電視制成拷貝、錄像帶,難以更改;網絡上的一篇小說,一幅畫,隨時都有可能因為網站主人的修改而發生變化。在某種意義上,網絡藝術作品是永遠創作中的作品,隨時有瀏覽者加以評述、修改、補充,這些評述修改意見可以被附加在文本之后,成為超文本的一個鏈接,也可以由制作者根據瀏覽者的意見對文本加以修改,使文本以新的面貌出現。這樣,網絡藝術就成為一種動態藝術。
③交互性:網絡藝術是一種交流藝術。這種交流,是創作者和欣賞者、制作者和瀏覽者、瀏覽者和其他瀏覽者之間的交流。正是這種雙向交流的特點,使原初的藝術作品被重新闡釋,被重新配置,被“翻譯”,因而也使藝術作品有可能變得更豐富、更復雜、更精巧、更有意味。然而,在這種可能性實現之前,藝術作品創作時獨一無二的歷史性情境(原初語境)失去了,原初的真實被修改了。藝術作品進入了現實情境之中,這種現實情境因為藝術接受者的不同而各不相同。網絡藝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尚未述、尚未看見、尚未聽到的情境的展示,使瀏覽者體驗到別處的生活。
④虛擬性:虛擬與現實從未像當代社會這樣難以甄別,這本身就是網絡藝術的創作背景,更是網絡藝術社會學語言研究不可回避的環境現實。
針對互聯網形態主義,四川美術學院王林老師提出質疑:是不是所有上傳到網上的都是互聯網作品?那在這種角度下,互聯網只是一種存在的平臺,那在這樣的平臺上是不是會產生一些不同以往的藝術作品,這個是值得討論的。新的工具必然會產生新的藝術的形式。印刷術出來以后,可能會出來產生的版畫的形態。照相機出來的時候也只是一個工具,但后面出現了攝影藝術作品。電視電影出來,后面也發展出影像類的藝術作品。或許,“網絡藝術社會學”也具備這樣的條件去發展成型。
在“網絡藝術社會學”中,社會學主要是講兩個方面,一個是精英藝術,精英藝術需要人們經過認真的思考,要有相當的藝術修養才能去體會。例如,我們所說的當代藝術就是如此,如果不具備一定的美術史知識,怎么理解杜尚呢?顯然是美術史的語境和上下文決定的,不是由常識決定的。我說精英藝術,是走在前面的,就像三角形,總是有一個尖端的部分,康定斯基說的藝術發展是三角形的推進,尖端的部分帶動下面的大眾往前走,有一個時差。我們講藝術社會學的概念,在今天也發生了變化,精英藝術引領著大眾藝術,大眾這個詞是社會等級的概念。但是當代藝術發生了變化,這個變化不像康定斯基這樣,是三角形的上端和下端的分野,由于波普藝術的出現,改變了藝術資源的一種上下之分或者前后之分。大家知道波普藝術大眾直接引入精英藝術的狀態里面去了,今天討論藝術學的時候,就會面臨一個困難的狀態。我們怎么用前后上下的區別來討論當下的藝術狀況,這是一個問題。而網絡社會學的概念是成立的,因為網絡就是一個社會,社會在今天已經成為網絡,人們在這個平臺上面相互交往。今天我們在現場討論網絡藝術的概念,或者藝術學概念的時候,會更傾向于分析周圍生活的變化,以及會帶動未來藝術作品的可能性,這是今天的藝術家要去探索和創新的部分,怎么利用新的科技手段,如何利用新的傳播方式,以及重新定義時間跟空間,到虛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