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涵
黑龍江財經學院
“互聯網+”指的就是在互聯網推動下發展的新的社會經濟形態,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各個國家也都將互聯網運營模式與社會經濟相融合。這樣的環境推動了創意產業的發展,逐漸成為一種全球趨勢,創意產業的核心就是創造力,推崇創新設計,這一概念的出現,它影響了很多世界上的國家,歐洲各國開始重視與大力發展創意產業,對產品的質量與設計要求逐漸增加。而中國作為世界的制作工廠,盡管我們的產品已經遍布世界各個角落,但是我們還是主要以“價廉”的低價商品作為競爭市場的主要力量,如果我們一味地依靠低價來獲得市場,在未來必然會被新形態的市場所淘汰,因此我們需要去提升產品的競爭力,去優化產品的設計質量。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這一號召推動了我國文化創意產業也迅速崛起,成為了朝陽產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并且得到了國家的關注和大力支持。根據麥可思研究院公布的《2019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中,藝術設計類畢業生薪資在各專業排名前三,并且連續三年呈現增長狀態,這意味著有經驗的藝術設計類學生是非常受市場和用人單位歡迎的。
因此為了發展好文化創意產業,未來社會需要大批優秀的與文化創意相關的設計企業和人才,但是從目前的發展狀況中,我國文化產業存在著高質量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缺乏、優質人才不足的現象,這些問題都是我們亟需解決的。而高校作為文化科技傳播的主陣地,各類人才的高密度集中,這也決定了高校成為文化創新創意發生器的地位。隨著國家大力的支持和社會各界的密切關注,為了更好地讓學生在在校階段掌握更多的專業知識,能夠更加適應目前的市場需求,各地政府和高校都紛紛利用信息與互聯網平臺去對傳統學科進行優化升級,因此,在藝術設計這個專業當中我們也需要去培養與市場接軌的人才,將互聯網思維和人才培養模式相融合,探索出新的人才培養模式。而藝術工作室這種人才培養模式可以幫助學生更有目的性、更高效科學地達到實踐訓練的目的,為高校中的大學生們提供優質的平臺,幫助他們在畢業后能夠獨立思考更快地適應相應的工作。
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以及互聯網的迅猛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對于文化的追求更高了,并且也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和對于文化產品的鑒賞能力,伴隨著信息傳播與分享速度越來越快,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也越來越多元,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容易接受設計創意產品,對于文化產品的消費也逐漸增加。這些都給藝術設計類專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互聯網+促進了教育與互聯網的結合,在當前的大環境下,傳統的藝術教育模式已經不能夠適應現代的時代發展,如何在教學中應該培養學生的創意創新能力,如何更好地將藝術設計教育模式與互聯網相結合,成為我們主要研究和探討的問題。
因此為了創新課堂教學模式,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許多藝術院校都開始研究如何在教學當中融入互聯網相關的知識,讓學生們能更好地適應互聯網+時代的社會需求。于是各大院校都開始引入“工作室”制教育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在西方國家的設計院校中運行已久,這個制度最早來源于的設計院校包豪斯學院,即在教學中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一個可以將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平臺,為創建良好的學習情境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條件,通過結合實際的項目,將課程、教學融入其中,這樣的制度可以將傳統的枯燥課程轉變成開放式的教學,學生們可以通過實際的項目進行交流與討論,分享設計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的,通過這樣的形式可以提升學生們在學習中的積極性以及專業素養。如今絕大數的學校都開設了藝術類工作室,但隨著互聯網模式的廣泛傳播,我國目前的工作室制度在人才培養中有幾點問題需要我們去改進。
首先,在工作室課程設置方面,缺少體現學科前沿發展趨勢的課程以及實踐素質內容相關的課程,課程教學模式較為單一,忽略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這使得學生的專業素養不夠全面,很難適應市場對于人才的需求,面臨就業困難的問題。其次,在工作室制度中校企合作不夠深入,很多的設計類院校建立了相關的設計工作室,但由于項目經費、辦公場地等不同方面的因素,再加上沒有很好地和教育體系進行融合,很多工作室的項目只是停留在模擬制作,并沒有實際去和相關企業進行合作,項目的研究與社會不接軌,不符合市場需求。在這樣的工作室培養制度下很難培養出學生們的實踐性和創新性,通過大量的調研可得知,目前我國急需一些既掌握專業知識理論,同時又具有較強的設計表現能力的綜合素質較強的人才,因此我們急需去研究和探討如何培養適應市場需求的人才。
藝術設計類專業是一個非常強調實踐與創意的專業,企業要求畢業生能夠在工作當中展現出獨立思考能力、動手能力以及創新能力,而在互聯網+的影響下,教育中更要求知識的多元化,以及對于設計軟件、辦公軟件、行業相關背景知識的駕馭能力。因此我們需要結合互聯網時代的特點,將企業需要的知識和能力融入工作室人才培養模式中,幫助學生更加全面多元地接觸到未來工作崗位中可能需要的知識、設計方法,所以為了改革上面提出的問題,我們在人才培養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創新。
我們可以通過互聯網進行線上調研,首先是調研目前的行業以及社會企業對于人才的需求,這樣我們就可以制定出準確的人才培養目標,適合區域經濟發展。再使用互聯網+大數據搜索的方式找到現在的社會熱點,將社會熱點緊扣產業需求、學校特色、專業特點設計創業項目,將項目帶入工作室課堂中,帶領學生以做促學,以實踐為主結合理論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這樣的人才培養模式更符合市場需求,并且可以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例如,可以通過結合校園特色、地域的特殊符號文化、流行元素、人文精神、文化元素等進行解讀和重構,將所了解的校園文化元素與城市及產品本身進行創意結合。已經有一些高校通過結合各高校的特色進行文化產品設計,從而將本校的文創產品打造成為一個特殊的品牌,設計出了具有藝術性、實用性、紀念性、創新性的文創產品,不僅營造了積極向上的校園氛圍,同時還提升師生認同感和校園文化品味,實現工作室建設的目的,同時吸引企業入駐平臺。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各產業跨界融合趨勢為藝術設計的發展打開了新機會。互聯網的出現不僅影響了人們的審美標準,同時還使設計在思想、技術、表現方式等方面上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例如,文創產品從以前單一的旅游紀念品,變成了現在具有文化、科技和設計性的產品。因此在工作室教學中應該迎合市場,以市場為導向,通過教學擴展學生們的視野,了解多領域知識,嘗試跨界融合項目,不僅可以引導企業和社會組織參與到學校的教育中,同時還可以培養和促進文化創意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幫助學生們更好地掌握相關知識,助力地方經濟發展。同時為了幫助更多畢業生更好地適應未來的社會生活,應該加強工作室制的運行與管理,制定科學清晰的工作室教學管理辦法,注重實際型操作人才的培養,結合企業的實際需求確定工作室的研究方向和課程,讓學生能夠直接接觸到實際的公司工作模式。教學中借鑒企業的管理流程,通過小組合作、頭腦風暴、方案討論、項目制作等完整的設計流程進行項目制作,幫助學生在項目中通過討論、質疑、調查研究等形式,在實戰中學習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在學生心里種下創意的種子,激發他們對于創新的熱情,刺激學生自主尋找創新點,引領他們更好地適應互聯網時代的浪潮。
師資是工作室建設的核心,好的師資是培養出優秀人才的重中之重,因此,我們需要提高高校教師的整體素養,首先需要實行青年教師導師制,經驗豐富的教師幫扶青年教師們,讓青年教師可以更快地成長起來,同時鼓勵教師們多承接社會中的實際設計項目,培養雙師型教師,這樣既可以提升教師在設計行業中的影響力,同時因為高校中具備眾多的優秀人才,很多企業也很愿意與高校合作共同研究相關產品和項目,為工作室提供豐富的校企合作機會。在人才培養中我們應以就業為導向,著重學生的未來發展,在工作室人才培養模式中最重要的就是能夠促進學生的就業,以學生為本,強調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和實踐能力是工作室的目標,因此在工作室的各個項目中我們應該根據不同的項目制定與實際工作中相同的設計需求,讓學生可以在工作室的課程學習中就可以接觸到與社會接軌的項目,提前讓學生在校園內就可以有工作經驗滿足未來的社會所需。
綜上所述,在信息技術與文化創意產業蓬勃發展的今天,社會對于藝術人才的需求逐漸轉變為多元化、多層次的特點。藝術設計已經融入我國經濟發展的各個環節,而高等教育對于人才的培養也與市場經濟的發展更是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因此高校更應進一步強調以市場為導向,以實踐教學為抓手,提高適應市場需求的教育能力,使教學管理、就業指導等環節與培養人才間形成有機聯系,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高素質應有型人才,推動地區經濟發展、提高區域經濟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