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媒大學
動態插畫已經成為現代設計中一種重要的視覺傳達形式,它以其直觀的形象性和美的感染力,廣泛用于現代設計的多個領域,涉及文化活動、社會公共事業、商業活動、影視文化等方面。動態插畫的應用范圍及其自身的概念已遠遠超出了傳統范疇。廣大的藝術創作者乃至懂得運用軟件技術的普通大眾運用各種技術手段,借以動態插畫表達自己對生活的理解,令插畫藝術呈現出了通俗性與趣味性并存的多樣化特征。
動態插畫實際上就是動起來的靜態圖像,但由于其自身極強的吸引力以及優秀的信息傳達能力,同時,易于制作且便于依附于各類平臺的特性,運用范圍非常廣。主要應用在:動態海報、MG表情包、動態繪本、動態插圖以及動態UI設計乃至動態展覽中。本文主要集中探討具有中國特色、民族氣質的動態風格插畫,研究其動態表現。
可以說動態插畫在某些方面可以看作簡單的動畫,但不涉及過多轉體透視的動態表現,基本上是通過平移、縮放、旋轉、閃動等運動方式來體現,追求更高的視覺效果的動態插畫如手繪風格的作品則需要逐幀去繪制。因為純手繪插畫在運動上具有局限性,無法像類似MG動畫那樣由軟件直接生成中間幀,為了防止形變,往往選擇性地挑選局部物體來突出主題,或根據畫面的形態以及運動規律進行逐幀繪制。
相對于動畫而言,動態插畫具有制作周期短、制作成本低的特性。動態插畫基于簡單的動畫技巧實現創作,不需要煩瑣的鏡頭語言就可以產生豐富的效果與較強的感染力。所以往往呈現出審美性與趣味性、實用性與通俗性、形象性與直觀性、創造性與藝術想象兼具的特點。
動態插畫中的動勢表現需要創作者把握畫面對象的形態,并加以作者主觀思維的融合,從而賦予畫面創意性的物態變化,乃至畫面情緒的變化。如果說傳統繪畫中的以靜寫動是一種含蓄的引而未發的力,那么動態插畫的動態表現更著力于二次創作的藝術表現力。尤其在表現中國風動態插畫中的美感時,更應注意動態形狀的律動和節奏。
針對中國風動態插畫中流動飄逸的線條,我們首先要了解傳統線條的動勢特點,然后抓住其靜態動勢表現特點,從而強化畫面不同的情態和中國風美感。
勢的聯接可以令畫面擁有整體且自然的動感藝術效果。而將其運用于動態插畫中,動態造勢更多可以借鑒南齊謝赫六法論中的“經營位置”,或可以說表現為一種勢的“起承轉合”。人們在進行動態創作時,畫面應有一條氣勢不斷的線條,這并非指線條不斷,而是用筆彼此呼應、相應相生,利用物體之間的變化形成綿延不斷的“勢”。在動態數字版清明上河圖中,各色人群有各自不同的運動節奏:在喧囂的街道中孩童奔跑嬉鬧穿過身旁扛著貨物緩慢前行的挑夫,忙碌的店小二擦肩拄拐趕路的老人,騎馬顛簸的節奏與旁邊橋下流水的波動,行船隨風浪的搖晃與劃槳船夫的賣力,創作者準確地捕捉到各種物態的運動規律之外,更是懂得一動一靜帶來的張力將和諧的運動節奏貫穿全景。
動態插畫的誕生也是時間概念的融入,時間較短的動態插畫相比傳統插畫可以存儲更為豐富、有趣的內容。例如,故宮著名的《十二美人圖》的動圖,不僅讓各色美人顧盼生姿,更加入現代事物與古畫建立有趣的聯系:美人作為編輯,纖纖玉指在打字機上輕盈敲擊便寫出了動畫劇作《小黃人》和《V字仇殺隊》劇本,在這個動圖中,扶眼鏡的手勢還突出了美人的職業特點;優雅坐姿的美人也會用VR眼鏡和雍正視頻蘭花指尖相對,甚至有美人調皮地露出頭來會意你不要作聲,悄悄跳起了芭蕾。這些時間元素的融入不僅形成了互動性,更在概念上跨越了時空界限,古今深閨生活的對比不僅獨具新意,更傳達了時空變換的夸張動態。相較于靜態古畫中的嫻靜高貴,現代的信息與優雅的姿態融合,根據創作需要形成了一種夸張的喜劇美感之勢。
藝術創作者更像是物象的譯者,在中國風動態插畫的表現中,畫面動態傳達效果的好壞不只在于是動態頻率的高低,更是由客觀物象的動作形態所決定,在這里的“形”主要指外在的形體美。我們借鑒傳統之美研究動態表現,就要從形上去剖析、理解形態之美感。除了借鑒畫面中的動勢表現,也要揣摩物象之形態的內在精神。
飛天造型已成為受眾心中典型的具有神仙形象的代表,敦煌飛天造型動作多樣,有的畫像中人物的手臂張開,而有的畫像中人物則是十指緊合,更有甚者做出了散花動作。大部分人物的身體動作則呈現“V”字形。至于飛天的意象,集中于對彩帶的運用。縱觀敦煌壁畫飛天造型,各式的彩帶飛舞不僅突出了人物優美的運動特點,更有一種出世的虛無縹緲,一種神圣感。
飛天造型中特有的動作無一不體現著舞蹈藝術的骨感和美感,尤以反彈琵琶造型的美感令世人驚嘆,無論在形式和節奏中都完美地傳遞著中國意蘊的傳統美感,反彈琵琶從靜態舞姿造型轉換為動態舞姿,借鑒在動態表現中肢體形態的方向和空間具有多道彎的變化,舞者帶動著舞姿的變化,用不斷氣息調整身體的動勢與角度。尤其要注重表現“S”形人體曲線的運動,注意“點”和“線”的配合,腳下流動的步伐,在流動中有神韻的靜止,在靜止中見到意念的流動,體現出多種曲線的“S”形美感。在古風插畫師古戈力和貓君大白的動態插畫中,相較于靜態作品,動態畫面表現了和諧之美,畫面仿佛隨風而動,步搖因朱釵的繁復而緩慢地搖曳,寬大的衣袖隨面料的質感大幅度飄動,衣帶翩躚,輕盈翻飛。同時,畫面運用了大量肢體“S”形的變換,極具律動感和沖擊力。
中國畫在表現上傾向于應用抽象筆墨表達意境,但是在現代插畫的創作中總是需要面對具體形態的闡釋。中國畫并非刻意回避“寫實”,而是在方法上化為了留白或圖像的符號化闡釋,每一筆都落在了形的準確度并結合意的表達上,從而一筆骨像盡現。借鑒動態插畫的表現,不拘泥于“實”的生硬表現而應化為虛實銜接,乃至留白,并運用圖像符號化的特性去增強深層的隱喻。
清華大學的學生為《中國日報》海外版創作了一系列中國風報紙版面,引起了關注。其中,動態數字版呈現頗具有剪紙風味,海浪緩緩地平移,蓮花綻放,鬧海的哪吒俏皮地跳出來手舉中國國旗,既極好地利用了剪紙的平面化特征,又通過趣味的移動縮放突出了主題,極具中國風格。另一幅更是直接運用剪紙風格做出蝴蝶飛舞的動態畫面,將中國的典型建筑作為背景,加入英文字母,既抓住中國民族特點與韻味,又與現代元素融合得非常巧妙。每一版的呈現都不拘泥于技術的程式化,而是把眼光放置于對內容的精準詮釋以及對物態節奏韻律的把握。
雖然動勢源自運動,是一種可循的規律,甚至是定式。但是通過研究當代創作者的動態插畫作品,筆者認為在動態的創作表現上有時并不需要遵守一定的程式,依據創作者的想象力以及創作能力反而會有極強的藝術效果。但是針對中國風的創作表達,我們不可忽視中國文化的承載與弘揚,要重視并借鑒優秀傳統繪畫中的動勢表現。
在藝術表現中,筆者渴望看到動態插畫能不斷地吸收傳統藝術的創作理念與創作方法,即使在現代創作中,當創作者畫一片花瓣、一重山、一捧熱茶,不單單從素材網站上臨摹表面的形、復制機械化的運動規律,而是更能看出內在的精神韻律,并更愿意表達自己心中運轉的世界。若將這種自然形態與精神情意一并表達,作品自然是獨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