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科技學院
縱觀四川綿竹年畫作品,大部分都是由當地農民群體以及手工藝人所創作,能夠保有獨特的造型以及深厚的藝術內涵,充分表達出自身真實的情感,彰顯率真、質樸之美,是我國傳統文化中不可多得的精神財富。
綿竹年畫有著數量眾多的種類以及豐富多彩的內容,其構圖具備較強的飽滿性、對稱性以及完整性,主要內容和次要內容之間的層次分明,給人一種極強的層次感。綿竹年畫主要包含了民俗民風、歷史人物、花鳥蟲魚、名人字畫、戲曲故事、辟邪迎祥等種類,在時代不斷變遷的背景之下又新增了掛歷、手卷、扇面、廣告年畫這類形式。而綿竹年畫中存在著眾多古版題材,如英勇武士、活潑動物、秀麗美人等都是其中的代表內容。不論何種綿竹年畫,其構圖都講求簡練,遵循虛實、開合、賓主、呼應這類統一或對立的原則來呈現一個完整的畫面。
線條是綿竹木版年畫構圖以及造型的主要方式,流暢、洗練是綿竹年畫線條的基本特征,縱觀整個綿竹年畫,其線條顯得疏密有致,體現了較強的節奏感;而造型又具備夸張、象征、變形以及寓意這類特征,相對而言較為活潑。根據相關資料能夠得知,綿竹年畫和唐朝之前手工繪制年畫以及唐朝之后雕版印刷年畫的風格大同小異,可以說是對這幾類年畫的完美傳承。經過長時間的發展,綿竹年畫畫師群體中逐漸形成了以線造型這一基本藝術規律,正如坊間所流傳的畫訣所言,“流水褶子要活套,鐵線褶子要挺直”。由此能夠看出,綿竹年畫中的線條表達充分彰顯出了動靜之間的完美藝術處理效果,讓整個綿竹年畫的畫面具備更強的節奏感以及韻律感。
綿竹年畫一般是采取民用染料以及礦物質進行上色,按照不同季節的特征來調制出成分各異的膠礬,這樣一來,年畫作品的色彩就不會受到風吹雨淋等外部環境的影響而出現敗色現象。綿竹年畫中彩繪作品數量最多,彰顯出了濃郁的民族特征和地方特色,主要是借鑒了我國傳統建筑裝飾的彩繪手法以及工筆重彩畫手法。綿竹年畫通過對比的方式來突出色彩,相比而言設色較為單純,顯得明快且強烈,產生了獨特的藝術效果。綿竹年畫畫家一般會采用佛青、草綠、桃紅、猩紅甚至大紅大綠這類艷麗的色彩,以此來體現無窮的生機和活力。由坊間所流傳的綿竹年畫配色口訣“深配淺、釅配淡,深淺釅淡要相間”便能得知,綿竹年畫在色彩運用方面可謂具備較強的嚴謹性,整體色彩搭配一絲不茍,且規范之中蘊含著生生不息的生機與活力。
在我國改革開放之后,人民群眾對于歷史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引起了高度的重視,這也讓年畫事業再次復興。針對綿竹年畫的保護與傳承,不單單體現在深入研究傳統木版年畫的層面,還應當兼收并蓄地對國內外年畫相關藝術進行學習以及借鑒,真正實現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有效推動藝術實踐和社會實踐的深度融合。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構建一個專業的保護性經營組織。對于綿竹年畫來說,最好的傳承與保護場所自然是博物館,但傳統博物館的職能卻無法保障綿竹年畫的傳承與保護效果,因此,相關部門應當從不同渠道讓綿竹年畫博物館轉型升級為一個專業博物館,以此來對綿竹年畫進行整理、收藏、創作、研究、開發、出版、銷售以及傳授年畫技法,不但能夠保存珍貴古版舊稿,還能夠為民俗工作人員、民藝工作人員、美術院校從業人員的研究與討論提供良好的場所。第二,逐步恢復相關民間作坊。地方政府部門通過政策方面的支持讓年畫藝人群體能夠重操舊業,在全新的正規年畫作坊方面給予資金方面的支持,讓綿竹年畫相關技法能夠傳承下來;收購年畫精品,并由年畫協會或博物館招聘和培養專業技師,開發印制設備;控制年畫產銷量,提高高端產品的銷售量;給予民間美術師研究津貼,提高其工作積極性。第三,加大對外交流力度。當前,綿竹年畫在國內外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關注與認可。據不完全統計,綿竹年畫相繼登上了《人民日報》《新晚報》《大地》等200多家權威報刊,如中央電視臺、地方電視臺等都進行了專題宣傳報道。但綿竹年畫在對外交流方面還稍顯不足,需要相關宣傳部門做好和國外相似藝術的交流共享,吸收與借鑒其優勢,并將其轉化為自身良好發展的重要動力,從而促進綿竹年畫的保護與傳承。
綜上所述,綿竹年畫充分彰顯出了民族精神,將民族歷史的深刻內涵展現得淋漓盡致。在時代不斷變遷的背景之下,綿竹年畫的發展遭遇了較大程度的阻礙,這對于傳統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極為不利。相關人員應當認識到綿竹年畫的重要性,并從不同渠道來加大對綿竹年畫的保護與傳承力度,使其價值能夠得到充分的發揮,流芳百世,造福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