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志遠 金秀峰
1.山東工藝美術學院
2.韓國啟明大學
城市歷史文化街區的可持續保護與城市再生,主要是按照當地區域的歷史文化街區的建筑結構特點、形式特點、可持續性發展效益特點等,合理進行可持續的保護,促進城市再生,為城市歷史文化街區的良好保留、保護和未來的發展夯實基礎。
對于城市歷史文化街區來講,是2008年我國所提出的經過省、自治區與直轄市人民政府核定所公布保存比較豐富、歷史建筑物集中成片,并且可以將歷史格局或是風貌較為完整、真實凸顯出來的規模性建筑區域。我國多數城市的歷史文化街區在社會發展、歷史變遷的過程中,都會有著一定的破壞或者是改變,部分區域的破壞程度很小,還能維持原本的面貌,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沉淀。原本建筑群體的風貌和格局基本能夠完整保留,無需進行大量的修繕。這種歷史文化街區不僅能夠將歷史文化作用發揮出來,還能更好地保留歷史風貌。而部分區域的街區破壞程度較高,原本的歷史格局與風貌受到很大的破壞,但是主體格局沒有受到破壞,有著相關的歷史文化遺留,在合理進行修繕處理與改造處理之后,還能使得風貌和原本的面貌相符,此類街區可以通過歷史、現代化的整合,營造具有一定歷史文化與現代化功能的街區環境。
對于建筑物來講,能夠將城市的氣質展現出來,生動性地凸顯城市文化氣息,人們可以將建筑物當作載體,對城市文化形成準確的感知和認知。歷史文化街區在各個時代生活、活動的沉淀之下,構建成為傳統性的街道、具有一定特色的建筑物,形成了非物質文化,對其進行可持續保護與城市再生,有著一定的文化價值。與此同時,在持續保護與城市再生的過程中,還可以創建城市旅游業的發展環境,帶動服務業、交通行業的經濟發展,形成城市經濟進步的推動作用。
建筑藝術是智慧的體現,城市歷史文化街區中的古建筑物也如此,具備一定的智慧,同時擁有社會價值和效應。主要因為歷史文化街區中的各種古建筑物,可以將建筑物建設時代的社會生活形式展現出來,營造良好的歷史環境氛圍,還能打造具有古樸性的商業氣息,為人們創建具有現代化生活特色的社會交際場所。
我國古建筑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技術水平,在國際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對于古建筑來講,屬于工匠在長時間實踐過程中所積累的豐富經驗與先進技術,也是人們在創造過程中的智慧,在建筑格局方面、風格方面、風貌方面、材料方面、裝飾方面等,都有著很高的水平。城市歷史文化街區中的古建筑,除了有著供人欣賞的價值之外,還能在現代藝術開發創新過程中給予一定的啟迪,促進相關藝術領域的良好進步與發展。所以說,城市歷史街區的可持續保護、城市再生,具有一定的重要意義,應該予以足夠的重視,利用科學化的手段、現代化的方式,更好地進行城市歷史街區的持續保護與再生。
對于城市歷史文化街區來講,只有確保維持原本的面貌,才能具有一定的價值,因此,要想充分發揮城市歷史文化街區的價值,就應該重點進行可持續保護與城市再生,完整性地保存相關歷史信息,還原歷史格局和民俗風情,打造具有特色的城市文化街區歷史環境,主要措施如下。
實際工作中應該遵循基本性的原則:首先,著重維護原本的歷史風貌,在對街區進行開發、利用的過程中,應該將保持原本歷史風貌作為基礎,完整性地保護歷史信息,更好地還原歷史建筑特色、民俗風情特色。其次,應該遵循文化傳承的基本原則,如城市歷史文化街區對相關歷史文化底蘊的傳承,居民屬于主要的傳承者,如若進行整體性的居民遷移,可能會導致街區不再有原本的文化底蘊,失去發展動力,沒有了靈魂。因此,在可持續保護的過程中,必須要重視文化底蘊的傳承,形成良好的城市再生模式。最后,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在著重進行歷史文化保護的同時,要與時代發展相互適應,不僅要延續歷史文化、反映歷史文化,還應該利用現代化的城市再生手段來促使街區的可持續發展進步。
開展設計工作之前應該到現場詳細、全面地調查和勘查,通盤考慮到相關的街區鋪裝情況、綠化情況、店面情況、景觀設施情況、小品情況等。對于鋪裝來講,應該和建筑物的風貌之間相互協調,與街區歷史特點、地域特點與文化特點等相符。其中的綠化應該保留原本的樹木,按照街區既有的植物綠化狀況開展相應的設計工作,盡可能移栽當地區域的植物,保證存活率的同時,還能將地方特色凸顯出來。在設計店面的過程中,也需要結合地域文化特色,按照周圍區域的建筑物特點與風格等針對性地進行造型的設計,保證相互之間的良好協調、銜接,不會出現造型突兀的現象。在景觀基礎設施與小品實際設計的過程中,也需要利用地域內的文化符號與文化元素等進行處理,盡可能彰顯出區域文化特色和優勢。
對于城市歷史文化街區來講,其中的街道小巷、建筑物結構等,會共同組合成為獨特性的空間結構,有著一定的空間風格,人們在此類空間中能夠形成對傳統文化的獨特體驗。由此可見,格局的設計和整合非常重要。因此,在城市歷史文化街區的可持續保護與城市再生期間,應重點針對格局進行良好的整合。在不對原本布局造成破壞的同時,根據周圍的環境整合街區之內的功能,按照歷史文化特征和地域特征等合理進行劃分,保證各個區域所設計的主題有著各種不同的定位,滿足人們多元化的需求。與此同時,還應該確保街區和外部之間良好的聯系,對內部與外部資源進行統籌性的協調,使得周圍的環境能夠實現街區的補充,促使其可持續地發展。
從歷史文化街區的情況來講,其屬于長時間依賴歷史文化積累所形成,并且會在歷史周期改變之后發生演變。在相關的文化街區之內,建筑物結構、街區風貌等都屬于文化的代表,是不同歷史時期所建設和完善的。但是不同建筑物由于建設的時間不同,可能會有保存狀態方面的差異性,所以,在街區持續保護與城市再生期間,應該按照當地區域的街區建筑物結構的保留情況,針對性地按照我國文物建筑保護規定和要求等采用針對性的保護方式。在改造的過程中盡可能選用傳統工藝技術與原材料,在保留原本風格與風貌的同時,保證重建的建筑物能夠和街區的整體情況相互協調、互相統一。在此過程中,還需重視對街區功能的全面拓展,將可持續發展作為主要的目標,在原本街區功能的基礎上進行開發與拓展,按照社會的需求不斷進行街區功能完善,適當地引入一些符合社會需求的功能業態,統籌規劃、統一規劃居住功能、商業功能、休閑娛樂功能、旅游開發功能等,激發街區活力的同時達到持續發展與良好再生的目的。
綜上所述,城市歷史文化街區的可持續保護、城市再生具有一定的重要意義,是促使城市歷史文化傳承、歷史街區保護的主要措施。因此,應該重點關注有關可持續保護工作的實施,探索最佳的城市再生手段和措施,遵循相應的原則,統一有關的標準,在新時期的環境中利用合理的方式進行城市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開發利用,充分發揮其經濟價值、社會效應、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