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科技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海綿城市就是指城市可以像海綿一樣,隨著環境的變化進行自行適應,并在城市出現自然災害時進行良好應對,在城市區域下雨的時候海綿城市可以實現吸水、滲水、蓄水、凈水等功能,而在城市需要水資源的時候,將儲存的水進行釋放利用。海綿體城市的構建是為了實現對水資源的合理使用,起到改善城市環境的作用,同時,對城市生態文明建設進行推進性發展以及對水資源進行修復和保護。俞孔堅在專著《海綿城市——理論與實踐》中全面地定義了“海綿城市”的概念,明確了海綿城市的學理,提出“海綿城市”既是一種城市形態(即生態型城市),也是一種關于雨水及雨洪管理和生態環境治理的哲學、理論、方法和技術體系。關于海綿體城市建設布局在貫徹“水十條”與落實海綿體城市建設中已經提出城市建設的要求與規劃。
海綿體城市布局的設計思路:海綿體城市的布局在于水系統循環的建立,充分發揮海綿城市的“滯、蓄、滲、凈、用、排”的六大功能,為設計布局提供有力的參考數據。其設計原則有防洪原則、空間層次性原則、生態性原則與完整性原則。海綿體城市布局建立以水系統循環為出發點,構建空間層次與生態結合的城市環境,力圖創建一個完整的城市生態系統。
合理布局、統籌規劃原有水利設施:將海綿體城市布局融入城市規劃中,首先,需要在規劃前做到因地制宜,根據城市原有規劃策略,對城市水文條件、用水狀況與水生態循環狀態進行全方位的分析,提出有層次的生態蓄水建議;其次,在設計規劃階段,充分考慮城市綠化、土壤等在總體面積中的比重,進而為后期的最終生態和諧建設做好鋪墊。在城市建設當中,為了滿足交通便利與城市美觀的要求,導致土壤面積越來越小,而城市當中硬土地建設比例越來越高,導致了水不能形成良性循環。轉變思路,協調發展,構建綠色網絡:在海綿體城市布局中要求設計者在設計過程中,全面分析城市周邊環境、條件,系統地將道路、河道、居住區等各個類型的綠地連接起來,多方位考慮城市綠地的設計,健全綠色網絡系統,疏通海綿體城市的建設道路。重點考慮綠地建設,擴大布局中的綠化率。“留白”思維的構想:在國畫繪畫中講究運用“留白”的手法構建畫面的意境,然而在海綿體城市布局中,更應該構建“留白”的環境建設理念,將緊密的城市分散開來,既能解決城市擁堵問題,又能推動生態化環境的建設。海綿體城市建設的關鍵在于生態平衡環境的建立,所以在海綿體城市布局時不能一味追求建設帶來的繁華,需要更多地考慮為城市留一縷青山綠水。
修復天然海綿體:海綿體城市布局,先要因地制宜,保護與修復城市原有天然海綿體。城市周邊的湖泊、濕地、草原、森林等都是天然的海綿體,都可以成為海綿體城市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具體辦法有:第一,形成以天然海綿區為范圍的禁止建設區域,使得天然海綿體在城市布局中發揮重要的生態作用;第二,種植一些綠色植物,擴大天然海綿區的范圍,使其盡量恢復自然的狀態;第三,建立生態走廊,將城市內零散的天然海綿體利用走廊的形式串聯起來,形成系統的天然海綿體,通過人工干預的手法,形成天然的生態海綿體,開展大范圍的天然海綿體城市布局建設。人工建設生態海綿體:在城市規劃布局中,可以通過人工建設的方式創建海綿體城市。針對一些城市生態海綿體較少的情況,應當通過人工建設的方式,增加城市中的海綿體,使城市的生態環境得到改善。海綿體城市布局中,建立人工的生態海綿體,既能為城市人提供休閑娛樂的場所,又能實現合理的城市生態布局。常用的人工建設海綿體的方式如下:第一,通過人工的方式建設綠地和園林,構建城市綠色網絡;第二,將傳統的綠地轉變為多空間層次的濕地,形成天然的海綿體;第三,改造園林綠地,合理使用城市湖、塘等水域,實現水系統的生態循環,利用營造護城河等方式將自然水體充分調節,完成城市布局中對人工海綿體的建設,實現對城市生態的合理規劃。
針對城市規劃的現狀而引入人文關懷理念,應該形成一個完整的城市規劃下的“以人為本”的規劃理念,將人性化思維擺在城市規劃的前沿,從設計工程學的角度出發,提出個人在城市規劃變遷中的需求元素(空間需求、視覺需求、人文素養需求)。人們更應該在城市演進過程中提倡人文需求理論,從而形成人文規劃,更好地展現城市的人文關懷理念。探索城市規劃中人文關懷理念的展現表達因子(文化、教育、語言)。以南昌為例,經過對城市特有文化的分析,發現當地的胡同文化、語言方式都與城市規劃是分不開的,城市的密集讓南昌自小就養成了一種喧鬧動感的語言形式。
本文從規劃學科理論看人文關懷的引入的必要性,探討城市規劃理論中的迷茫,橫貫中國規劃思想理念的人文需求,提出引入人文關懷,進一步完善城市規劃學科。根據城市人群意愿分析城市人文關懷的缺失,研究從需求理論觀察人文關懷引入的重要性,通過對海綿體城市布局設計的研究,實現人文關懷理念的突破,更新城市規劃中關于人文關懷引入的探究,只有重視城市人文關懷,才能滿足城市的人文訴求,進而推動城市規劃與城市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