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西亞斯學院
麥克盧漢指出:“一切技術都是媒介,一切媒介都是我們自己的外化和延伸。”電影作為“熱媒介”對當代大眾的影響不可忽視。這種影響并非一蹴而就浮在表面的,而是通過影片展現的內容慢慢滲透進觀眾的現實生活,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觀眾。正如大部分新觀念都不是一經提出就被廣泛接受的,都會經過激烈的爭辯,被一部分人思考,再慢慢被接受成為一種潮流。電影帶給觀眾的影響同樣如此,無論觀眾承認與否,觀眾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接收到的真真假假的信息都實實在在地影響著觀眾。電影表達具有直觀性,影片傳遞的信息直觸人心,有些觀眾可能會不以為然,認為電影虛構的現實對自己沒有任何影響。提到這里我們不得不提出傳播效果的“休眠效應”。
的確,電影不是對所有人都有即時影響。雖然電影有其逼真性,但與觀眾之間始終隔著一個屏幕,提醒觀眾眼前看到的都是虛構出來的,因而電影作為可信度低信源的傳播效果要隨著時間的推移才能慢慢顯現出來。隨著觀眾逐漸遺忘影片內容,電影媒介可信度的負面影響減弱,當觀眾處于與曾觀看的影片相同或相似處境下會下意識想到影片里的情景,觀眾從影片里接收到的信息才開始真正地發揮作用。王曉春在《平時美國教育》中所寫:“我們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在說著別人的說過很多遍的陳詞濫調,偶爾有點微調,加點個人色彩,就算不錯了”便是這個道理,縱然每個人的思想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也必須承認這份“獨特性”承載著我們的社會經歷。
同一部影片對觀眾的影響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好的電影會被拿來反復觀看,年紀增長,經歷豐富,處境不同,觀眾對同一件事物的看法也會不同。數據統計結果顯示,看電影對于13~18歲年紀的孩子來說最大影響的是感情觀,對于18~25歲的年輕人來說,影響最多的是感情觀,而對于30歲以上的人,看電影最大的影響已經是治愈和放松了。
電影傳達的愛情觀對觀眾有一定的引導作用,尤其是大學生觀眾。丟去中學時期老師家長“不要早戀”的嘮叨,進入大學的孩子們像脫韁的野馬一樣奔向“覬覦已久”的感情生活。《怦然心動》里兩小無猜的愛情是很多人向往的初戀的樣子,但是,很多大學生卻只看到女孩的堅持等到了男孩的回心轉意,卻忽視了女孩對自身的反省帶來的轉變。當下越來越多影片描寫追愛情的方式都是一個角色對一個角色無底線糾纏,終于在對方眼里刷夠了存在感,對方突然發現原來自己已經不知不覺愛上他(她)了。會讓觀眾產生一種假象,好像所有的愛情只要自己堅持,只要自己對對方的“騷擾”夠量,就一定會得到甜蜜的愛情,可是現實畢竟不是電影。勇敢地追求愛情沒有錯,但是刻意對別人無底線的打擾是不對的。捫心自問,褪去演員濾鏡,電影里那種看似深情的人設放在現實中真的會被歡迎嗎?纏繞自己的究竟是自己的對對方的愛意還是自己的不甘心?
有些影片宣傳愛情至上,為了愛情背棄家庭,放棄自己。影片落幕,我們為主人公真摯的愛情觀鼓掌歡呼,也在自己心底種下了同樣的種子,被這種觀念影響的大學生也把愛情填滿自己的生活,失去愛情就失去了對生活的希望。被騙的孩子我們都很心疼,也痛恨那種心思不純的惡人,然而除去惡人的引誘這些孩子內心是不是多多少少也被愛情至上的觀念影響了呢?愛情很主觀,幸福沒有標準,但我們依然要引導在愛情上還很懵懂的同學們樹立健康向上的愛情觀。愛情是生活的附加物,應該對生活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而不是成為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松子討好型的愛情觀促成她了的悲劇結局,縱然最后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可時不待人,不是所有的頹廢都有機會救贖。先學會愛自己,在愛情里得到尊重才有資格去愛他人。美好的愛情讓兩個人相互督促變成更好的自己,而不是更糟糕的彼此,頂點相遇,我們不再是我們,我們依然是我們。
1.釋放壓力,治愈心靈
在當今這個快節奏的社會里生活,每個人都承載著多方面的壓力,積攢的情緒無處宣泄,新聞里隔一段時間就會報道自殺事件,自我情緒調節越來越被大家重視。很多人會選擇用看電影的方式整理自己心情,有的電影使人放松愉快,暫時把煩惱拋到腦后;有的電影讓人放棄焦慮,平靜下來。如《唐伯虎點秋香》《大話西游》《讓子彈飛》等搞笑電影都是年輕人心中經久不衰,時而翻出來細細品味的經典之作,電影不是速食產品,每一次的翻新觀看都能更多地體會到導演細枝末節之處的處理,第一次觀影的笑點在此基礎上得到了升華,由此觀影者也得到比初次觀影更加有效的釋壓體驗。電影在用其獨特的方式治愈觀眾的心靈,給生活增添色彩。
2.跳出與反思
電影對觀眾的另一個重要影響就是可以讓觀眾跳出自己的定性思維。人的想法是有局限性的,尤其是年輕觀眾,自信、沖動、缺乏理性,常常會對一件事情過度執拗,也就是俗語里的“鉆牛角尖”。鉆牛角尖會讓人失去理智,對事情產生錯誤的判斷。電影的敘事與生活密切相關,所以看電影常常能讓觀眾產生共鳴。在現實生活中觀眾作為當局者,被困在自己想象的牢籠里,找不到方向,而觀看影片的觀眾就作為了擁有“上帝視角”的旁觀者,能對同樣的事情作出理性的分析,這對個人的發展來說是十分重要的,觀影過程中跳出自己“牢籠”的人會少走很多彎路,少做很多錯誤的讓清醒的自己追悔莫及的決定。
人總是對自己比較寬容,很難發現自己的缺點,沒有經過社會磨練的學生更是這樣。孔子言“吾日三省吾身”,海涅說:“反省是一面鏡子,它能將我們的錯誤清清楚楚地照出來,使我們有改正的機會。”人們總是充滿著強大的求知欲,總希望從身邊的事情學到點什么,看電影的時候也是。電影藝術來源于生活,又在真實生活上加以改造,與其說大家去電影院是去看故事,不如說是去以客觀的角度去看待生活。以己度人是一件很不齒的事情,但是以人觀己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在觀影的過程中,觀眾對影片人物所作所為的客觀看待也會對自己曾經做過的某些事情進行反思,從旁觀者的角度重新審視自己,看到自己過去的不足,繼而不斷地完善自己,充實自己。
我們不能把電影作為一種單純的藝術來看待,一個國家的電影產業化的發展道路,首先要順應時代的發展,其次才是藝術成就。電影背負著反映社會現實的使命,最重要的是與觀眾的聯系,丟掉這個,便丟掉一切了。《我不是藥神》里普通人吃不起的“天價藥”,“真藥”還是“假藥”與生命還是專利形成對抗,反映了目前我國醫保機制的不完善;拐賣婦女兒童的現象一直存在,《盲山》里不斷反抗的女主人公,正義的警察最終是沒有斗過不愿睜眼的愚昧村民;《親愛的》拐賣兒童傷害的不止是一個家庭,對兩個家庭都是重大的打擊。這樣沉重的社會現實,電影也只是可以在能上映的基礎上向觀眾展現出來,讓觀眾提高自我保護意識,自覺提高自身道德底線,想要徹底地改變這些還要靠法律和大眾共同做出努力。
1961年的動畫電影《大鬧天宮》文化上儒道釋相結合,畫面利用水墨畫的元素經久不衰;《百鳥朝鳳》一代匠人對傳統技藝的貢獻;《無極》西方油畫與中國水墨畫的結合美到了極致;《葉問》展現了中國功夫的魔力。縱觀文明史,中華文明是人類歷史上僅存延續下來的文明,是人類文明的瑰寶。數千年的文化滋養,中華文明早已在每一處中國土地生根發芽。而電影取材于生活,中華文化也這樣通過電影滲透出來。“中國是一個積極的國際文化秩序重建參與者,新文明締造者,‘低碳’文化戰略也就成為我國產業發展戰略轉向的重要選擇”。當今格局下,各國之間的較量主要是軟實力的較量,好萊塢幾乎每一部電影都在輸出美國的個人英雄主義和民主自由,從思想上侵蝕了其他國家文化,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崇拜美國文化對自己國家文化極度不自信,“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電影也應該義不容辭地擔起傳遞文化內涵的使命,不僅是向世界傳播中華文明也向每一個炎黃子孫展示中華文化的魅力。
中國電影想要“走出去”,還要依靠自身的藝術成就,提升藝術水平,為中國電影事業作出貢獻。劇本設定的合理性,演員表演的認真到位,舞美聲樂的配合,蒙太奇的利用,思想上的高度,美術構圖帶來的視覺體驗等都應該繼續探索。像《夜宴》《無極》《英雄》等影片的內容現在仍有爭議,但從畫面藝術效果來說還是可圈可點的。另外,每個人的欣賞標準不同對電影的評判也不同,不受歡迎不等于影片質量差。單純把電影看作一門藝術的話,只要是導演用心研究拍攝的,表達導演想表達的內容,使我們的電影藝術不斷完善的都值得被鼓勵。
科技和物質社會的快速發展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帶來很多負面影響。大眾傳媒如同“精神鴉片”磨滅著我們的意志;“泛娛樂化”現象越來越普遍,過于輕松的社會氛圍,任何事件都可以用來調侃,削弱了大眾的社會責任感;“佛系文化”“喪系文化”都透露出了年輕人責任感的缺失,對社會責任的規避。我們看似正在朝著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提到“人們終究會毀于他們所熱愛的東西”發展。我們應該為維持社會健康發展作出努力,電影產業不能再安于現狀了。我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也可以拍攝中國特色電影。中國歷史悠久,地大物博,電影工作者要提升自身文化自信,更多地發現“中國美”,拍攝中國電影,展現民族精神。比如拍攝大型歷史影片,展現中國古代智慧和輝煌,增強大眾的民族歸屬感,目前我國電影在這方面還比較欠缺。拍攝展現中國當代實力的影片如《厲害了,我的國》,增強大眾的國家自信感和自豪感。電影需要符合大眾欣賞口味,也能反向影響大眾。影片在塑造主角人物時,既要考慮到人物形象的豐滿,也要注意樹立有責任感、有擔當的人物,在迎合觀眾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提升觀眾的社會責任感,提升影片的社會意義。
電影作為大眾傳播媒介的一種,既有商業性質又有社會性質。商業性質決定了電影必然會迎合大眾,取材于生活。社會性質決定電影會向大眾反向輸出其價值觀。普通商業電影最好能在娛樂休閑之余提高思想境界,傳達正能量,給生活一點靈明。作為電影是“藝術”而不是“技術”的最后底線的藝術電影不應該消散,但天馬行空的藝術只有順應時代潮流的才能延續下來。我們的主流電影要發揮維系社會穩定的作用,不僅要發揚傳統文化,提升民族發自內心的自信感,更要拍攝增強大眾社會責任感的影片,使大眾在和平安穩的社會里依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