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國
徐州市李可染藝術館
得益于政府部門的扶持與引導,中國正經歷著新一輪的美術館建設熱潮,國內國際交流合作也更加深入頻繁。推動美術館的可持續發展,尤其要探索適合自身的公共教育方式方法。那么,如何拓展美術館的公共服務功能以及充分利用公共教育資源呢?
美術館的公共教育職能就是通過為社會公眾提供場所和平臺,依靠其豐富的藝術資源發揮藝術教育功能,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①在教育環境方面,美術館的公共教育職能就是創造良好的藝術教育環境,達到提升觀眾的鑒賞能力、藝術修養等精神需求的目標。它的作用應該是隱性的、潛移默化的,必須是寓教于樂的教育方式。②在教育對象方面,美術館面向的是社會公眾,具有自發性、廣泛性以及差異性的特點。美術館的受眾大多是對藝術充滿興趣的群體,他們對藝術的認知水平也各有不同,美術館的公共教育應針對不同層次的人群策劃開展不同的教育活動。③在教育實施方面,為加強美術館專業人員隊伍建設,全面提升美術館的業務能力和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我國文化部藝術司每年都會免費開展全國美術館專業人員的培訓工作,各地美術館爭相參與其中,大大提高了工作人員的業務水平,同時為美術館公共教育職能提供了政策導向和理論支持。
現代美術館既要體現展示社會文明形象的功能,更要迎合普通百姓的文化休閑娛樂需求。尤其是在多元文化成為時尚的今天,美術館更應作為一種生活方式融入大眾之中。所以,美術館應努力將大眾引導到館中,將展品冷冰冰地展示在觀眾面前。單純辦展覽,往往開幕就是閉幕,展覽期間門可羅雀,這樣,藝術家創作的價值發揮不出來,美術館的社會價值更得不到體現。因此,公共教育既需要公共教育部門的努力,還要有美術館各部門的合力,以期更好地體現美術館的社會功能。
美術館公共教育有它獨立的教學模式,基于實物和情景的教育,比學校和家庭的學習更加直觀、立體,其活動開展的形式也更加豐富多彩。同時體驗互動又能兼顧服務大眾與小眾的需求,既能為培養藝術精英提供平臺,推動他們的藝術創作,也能讓普通觀眾感受藝術的魅力。
第一,加強部門之間的溝通。展覽是美術館最大的文化產品,公共教育項目也是教育部門與展覽部門之間通力合作的最佳時期。展覽部門應專門與公共教育部門進行一次或多次的溝通會議,并且展覽部門的策展人應該為公共教育部門的教員做一次實地導覽,詳細講解展覽宗旨和希望達到的效果,公教部門的教員也可以就此機會與展覽部門的同事進行充分探討,提升觀眾需求與展覽效果之間的契合度。
第二,建立美術館的公信形象,強化品牌意識。中國的美術館已經從傳統的、單一的展覽館模式向現代的、以觀眾休閑和美育為本的多元模式轉型。大眾來到美術館,希望通過專家詮釋作品來提升自己的審美情趣,獲得精神上的充實。只有當美術館以一種親切的姿態在展覽各個環節以觀眾的感受為宗旨,做好為觀眾服務等各項工作,觀眾才可能建立對美術館的信任。“品牌意識”是一個切入點,例如,自2007年由譚國斌當代藝術博物館發起,與湖南省博物館共同推出具有全國重要影響的文化藝術品牌——藝術長沙,以公共教育、藝術交流為載體,已成功舉辦五屆,在國內藝術界產生了重要影響,贏得國際藝術界的矚目,現如今“藝術長沙”也成為長沙的一張名片。美術館的展覽眾多,部分效率高的美術館一年能完成10~15個大小不同的展覽,但并不是所有的展覽都需要相應的公共教育,我們需要有的放矢地來經營,特別是美術館的品牌展覽需要品牌化的公共教育則是毋庸置疑的事實。
第三,新形勢下的挑戰。縱觀社會發展和社會現代化的歷史進程,每一個時代都對教育提出過相應的要求。國務院印發的《“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中提出實施“在線教育普惠行動”等項目,利用信息化手段不斷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以構建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新形勢下5G網絡無疑是新世紀社會的關注焦點,社會上的各行各業無不受到其沖擊,同時也改變我們個體的閱讀習慣、觀看方式,更改變了我們的視覺呈現經驗和思維方式。對于普通民眾來說,就算足不出戶也可以通過互聯網觀看高清作品圖像,高倍地放大作品細節甚至是三維全景,“讀圖”時代正在轉變為“讀屏”時代。對于美術館而言,要利用大數據庫構建一種全新的觀展體驗系統,利用新技術手段進行更大范圍的公共藝術教育和原創知識生產,同時在提供配套的公共服務的同時,不斷將各自機構的館藏靜態資源轉換成公共參與的互動資源,推動美術館適應新時代發展要求。
未來美術館之間的競爭一定不單是展覽、收藏的競爭,更是服務、體驗的競爭。在本質上,公共教育是一個開放的平臺,教育的主體和對象形成一個平等對話和互動交流的關系,而這種對話和交流的結果,將會碰撞出更多的“智慧靈光”。作為美術館的從業者,我們有責任有義務關注研究國際和國內美術館的發展趨勢,這不僅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也是關系美術館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