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美術學院——設計藝術學院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對新一代的年輕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結合西方教育學理念、我國國情和青少年身心發展的需要,我國教育教學模式不斷變革并逐步趨向完善。精神教育缺失帶來的問題不斷引發人們對真正“人的教育”問題的思考,也讓人們認識到包羅萬象的傳統文化在今天的教育價值,越來越多的人提倡把傳統文化學習加入教育中去,以至于出現美術+傳統文化、語文+傳統文化、體育+傳統文化、音樂+傳統文化等教育學科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現象,且這種現象在近年來越發明顯。通過結合衍生出了傳統手繪技藝、現代國學教育、現代武術、民族音樂等課程。除教育方面,在社會、商業、娛樂等方面也開始進入“+傳統文化”的模式,這是新時代下文化自信的表現,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我國的大學教育才開始進行專業性人才培養,因此,在大學教育中很多專業的學習不能撇開傳統文化單獨談專業,只有更好地研究傳統文化,才能把握專業的理論支撐,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需求,不斷地創新與發展。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包括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而傳統文化是區別于當代文化和外來文化的一種統稱,是特有的民族現象。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它的發展建立在民族土壤之上,是對傳統繼承與延續的結果。設計是人類通過主觀意識所進行的改造活動,文創設計是近年來設計發展中的一個新方向,是基于以文化性為核心,集創新性、審美性、實用性與商業性為一體的創造性活動。它是與傳統文化連接最為緊密的設計活動之一,因此也可以說,文創設計是弘揚和創新優秀傳統文化的途徑之一,傳統文化是發展文創的核心驅動力。
我國本土文創設計與本民族特色、社會觀念和審美思維等特性密不可分,盡管在現在大學教育中都會添加相關的史論或傳統文化教學內容,但大部分集中在大一、大二學習階段,且課時在總課時中所占比例相對較少,從而導致學生理論知識基礎薄弱。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目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傳統文化大多數僅作為一種認知上的“參考資料”,并沒有從根本上研究文化的深層次內涵。這種原因主要基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設計思想是非常隱秘的,除了對建筑和園林設計等方面還有一些系統的論述外,大多數設計資料是以實物方式存在的,所以導致教學中強調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僅僅是重視了其資料參考價值。如果我們仔細分析中國古代的設計作品的話,會發現一些簡單的日用器物都會隱含深層的哲學思想。
從設計層面看,在我國大部分設計理論都是建立在西方設計理論上。例如,三大構成仍然是現在視覺傳達設計、藝術設計等專業課程的主要基礎理論。因此,文創設計是需要實現傳統文化理論和現代設計的完美融合。但因文創設計屬于一個跨專業的綜合性學科,很多院校并沒有開設單獨的文創設計方向課程,而是把文創設計作為很多專業呈現最后設計結果中的一部分內容。例如,產品設計、視覺傳達設計等專業都可以從不同角度設計文創產品。因此,傳統文化教育是大勢所趨,尤其是開設文創設計方向的課程,其文化性、專業性以及創新性教育應該更強。
我們提倡傳統文化需要繼承、發揚和創新,因為我們所受的自古以來的觀念就是繼承性發展,所謂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就是這個道理。筆者在教授文創設計方向相關課程時經常強調傳統文化的重要性,甚至會穿插部分歷史文化內容來作為引導,課堂效果較好,但體現到設計中的效果卻是不盡人意。更有意思的是,學生在選擇專業方向的時候特別熱衷于文創設計方向。在入學學生選擇專業方向調查中發現,選擇傳統企業品牌設計方向和文創方向的學生大概為1:3。而且從視覺傳達專業學生畢業設計層面看,畢業設計中有關文創設計及文創衍生品設計內容逐年增多,選擇我國傳統文化作為理論支撐的設計也在逐年增多。
學生對文創的熱情如此之高,卻不能用很好的設計表達出來,根本原因在于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研究少之又少。就像上述文中提到,因為大部分設計理論是由西方引入的,他是系統且完善的,而本土設計理論卻是很少,更多的體現在精美的實物或者高深莫測的思想維度。而這也導致了很多學生在設計中融入傳統文化時,直接復制器物上的紋樣或建筑外觀形象去實現視覺設計,因為這是最為直接、簡單且行之有效的方式。雖然這相對于以前文創剛傳入國內時進步了很多,而今天優秀的文創也不在少數,但是真正要提升本土的文創設計,需要研究的必然是傳統文化中隱含的思想。例如,傳統圖案中魚象征“余”,指充盈;蝙蝠的蝠諧音同“?!?;龍和鳳象征著皇權、地位;石榴有“多子”的含義。清朝官員補子上的錦雞圖案象征“五德”,即文、武、勇、仁、信這五種倫理品德。單古琴造型也蘊含著尊卑等級,天圓地方,天合、地合、人合的理念。此外,古建筑中更滲透著古人的天人合一的價值觀念、涵養、處世哲學等思想。因此,文創設計中融入的傳統文化不應是對其表象的模仿和復制,而應是把古人的設計智慧和理念用現代的設計方式發揚光大,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傳承。
前文我們提到,我國的傳統文化很多都是通過實物的形式保存下來的,雖然很多實物資料有限無法進行深入研究,但是在漫長歷史過程中,還是保留下來很多古老傳統的民間技藝。部分技藝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保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近年來,關于把傳統手工藝與文創設計相結合的案例逐步增多。大概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傳統手工藝人自立品牌進行文創產品設計;另一類就是高校通過與企業或其他機構之間合作進行校園實踐。首先第一類我們多見于旅游景區內,比如景泰藍、吹糖人、泥塑等手工藝,是典型運用傳統手工藝進行現代商品的創作,其最大的優勢是既可以定制獨一無二的物品,還可以自己親手體驗古人的傳統手藝,感受傳統工藝的溫度。這也是它在體驗型消費的今天比較受歡迎的原因之一。第二類是學校為了發展專業特色,促進專業發展進行的教育手段,筆者在教學中帶領學生與河北省石家莊市國翠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有限公司進行了初步合作,旨在把學生的設計與企業中的傳統手工藝作很好的結合,既可以促進學生實踐,又能促進企業內非物質文化的傳承發展。前提是好的設計必須對該手工藝的原發地的文化、手工技法、圖案寓意以及使用價值進行透徹研究之后產生的。目前,還存在很多傳統手工藝面臨失傳的尷尬,首先在于沒人了解和研究;其次,部分手工藝在古時候是作為一種養家活口的技術,而后人并沒有認識到它的藝術性,因此,在現代沒有得到很好的傳承保護。從教育上看,無論文創與傳統手工藝進行哪種方式的結合,在設計中了解民族特性,了解傳統文化其實就是對傳統文化有效保護的一種活動。
人類社會從工業經濟時代步入數字經濟時代后,數字化的文化創意產品改變了人的生活娛樂方式,文創創意的生產成為了創新的主要來源之一。不僅如此,以文化創意形式出現的文化創新同時還重塑了經濟創新的模式,在一些經濟部門,工業時代典型的“技術—產品”型技術變革范式逐漸轉變為數字經濟下“文化—科技”型的創意驅動范式。文創作為創意經濟發展下的產物,必然跟社會有著緊密的聯系,跟其他設計一樣,把握文創設計方向,就要對未來潮流趨勢有敏銳的眼光。在文創如火如荼的今天,新一代年輕人對傳統的理解正在發生改變,所以教育教學中對文創設計的課程要保持不斷注入社會的新鮮活力,激發學生無限的創造力。
2011年7月8日,騰訊集團副總裁程武在中國動畫電影發展高峰論壇上,提出以IP打造為核心的“泛娛樂”構思。這也是整個行業內首次提出“泛娛樂”的概念。程武表示,作為泛娛樂的升級版,“新文創”指的是新時代下,一種以IP構建為核心的文化生產方式。而新文創最核心的目的,正是打造出更多具有廣泛影響力的中國文化符號?!靶录夹g的發展和普及,正在文化生產領域,引發諸多深層次的變革。”騰訊集團副總裁程武告訴Business Insider,“傳統的文化生產和消費關系正在被重建,從線下到線上,從文化機構、設計團隊、用戶到生產廠商,許多關系都將被打通,被重新組織,孕育出全新可能?!蔽幕瘎撘獾母拍钍状斡捎岢?,文創的興盛也開始于國外,從引入國內在臺灣得到發展,再到北京故宮文創在互聯網大火,文創一詞才廣泛為人所知。但在短短幾年,中國文化創意經濟發展便開始走上高速發展的道路,根本原因在于中國是歷史文化大國,擁有延綿不斷的千年歷史,在長期民族發展與交融中,各地區民族在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都形成了別具一格的風俗文化,這就為特色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諸多可能性。而在“新文創”視閾下,無論通過科技化還是數字化,其根本目的還是要打造屬于中國自己的文化符號。文創設計具有商業性,教育教學中就不能照本宣科的講理論,還應該把當代社會的熱點、設計的趨勢教授給學生,使學生貼切了解身邊的變化,了解傳統文化在設計中的潛力所在,因為目前很多品牌進行聯合跨界,推出文化產品,還有部分品牌進行國潮風品牌形象的升級,這都是生活中實實在在能感受到的變化。
科技引發的變革同樣體現在文化教育上,在現代教育中學生通過科技對文化的了解變得更加直觀,其中自媒體發展的推動作用功不可沒。如果說全靠書本知識學習的時代相當于我們的2G手機的話,那么現在多媒體和自媒體的介入相當于我們的4G手機,甚至很多文化知識開始使用3D技術、全息投影等方式呈現。例如,3D動態版《清明上河圖》,運用科技手段,使原作者筆下的人、車、舟、水等元素動起來,讓你真切體驗穿梭于大宋的喧鬧街市。抖音自媒體中“三維地圖看世界”,把歷史事件過程、地址位置、歷史典故等元素通過視頻呈現出來,其過程沒有文字講解,卻遠遠比讀書本文字內容理解起來更加形象生動。這種通過數字化技術塑造的傳統文化使得人人可體驗,人人可參與。文創設計教學中對傳統文化的學習,應不斷更新傳統文化呈現的方式,這是激發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動力。
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是截然不同的兩種體系,中國人講求渾然一體、天人合一、和諧大同。中國的思想界盡管是雜而多端,但是相互之間都是有著密切的聯系的,分析這些學說就是在剖析中國歷史的靈魂。我們在這么一個紛雜的文化中尋求設計思想就應該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從各自基礎之上尋求適合自己理論系統構建的元素。當代設計教學應該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一個大的引導前提下促使其得到開發。因此,在中國文化中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在這種文化教育下,發展文創設計就需要針對該文化進行深入研究,挖掘其中隱喻的精神和哲學思想。而文創設計中進行文化IP塑造又是關鍵所在,這就要求我們要全方位解讀傳統文化,并把這種思想體現在文創設計的細節中去。美國在文化IP的塑造上大多數依靠的是英雄主義、智慧、勇氣、知識等元素取勝,這種文化IP與科技、知識、互動的方式比較容易受到青年人的歡迎。中國傳統文化資源相當豐富,但是很多文化中都留有大量的空白和想象空間,也正是這種空白,才更考驗設計者對當前時代的文化身份、文化價值和文化知識的理解,只有參透這些,才能在傳統文化與文創設計融合中得心應手。
當代教育培養的人才應符合該當代特性,在越來越重視傳統文化教育的今天,我們應該重視傳統文化教育在教學中的重要性。在設計領域,尤其是文創設計方向,它是這個時代的產物,符合時代的發展,同時也是新時代使傳統文化延續下去的新途徑之一。為文創設計發展提供文化精神動力,是加強我國文化軟實力建設和增強文化自信的保障。學習傳統文化的同時也應充分認識西方設計思潮,在學習中把中國傳統理論融匯進去,不斷探究中國本土的設計理論,而不是一味地“拿來主義”?!靶挛膭摗币曢撓?,文創與科技的融合是一大趨勢,我們能做到的就是抓住時機,使文創設計走出同質化、粗糙化的問題,走向真正科技文創的發展道路,走出民族特色文創的道路。作為培養社會人才的教師,應充分把學生學習的內容與社會需求對接起來,把傳統文化的精髓通過新方式傳達給學生,使學生能夠通過自己的學習理解,用設計重新詮釋中國特色文化,讓本地文化走向國家,國家文化走向世界,走向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