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 葫蘆島市委黨校
引言: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在講話中指出,要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并且堅持法制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依法治國也是中國共產黨在漫長的革命和改革實踐中,不斷摸索出來的重要經驗。回顧我國的發展,依法治國政策的實施,不僅僅是對于新中國歷史的經驗總結,同時也是對于社會主義建設未來的展望。另外,依法治國也是一項治國的基本方略,在我國的法制建設過程中,也經過了一旦漫長而艱辛的發展歷程。
法治是一個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基本特征。法律自身的特性,是任何人都不能違反的,違法的后果需要自己承擔,法治自身的穩定性,也是不會隨著人們的意志而改變的。法律面前,每一個公民的權利都是平等的。中國共產黨執政之后,一直將廣大人民群眾的基本利益放在首位,更好的去維護和實現廣大人民群眾的基本利益,這同樣也是中國共產黨不斷追求的。法治,是進行國家治理的最合理且科學的模式,同時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法治的一些基本要求,在國家治理現代化中也有所體現。主要體現為:科學民主管理、科學民主決策、文明執法、守法等等。若是在法治進行的過程中,權大于法,那么法制也就有可能會變成權治和人治,國家的治理情況可想而知。另外,一些現實存在的問題,也使得國家治理必要加強法治。當前,一部分領導干部知法犯法、以權謀私的情況也屢見不鮮,很多的公民其法律意識淡薄等問題也使得人民的權益受到損害,還是要不斷的加強法治,發揮法治的規范和引領作用。
首先,依法治國概念體現了現代社會上下協同,多元共治的特征。國家治理這一概念最初是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提出的,這是對于我國改革上升到一個新的階段以及新的高度的一個概括,同時也是賦予一種新的國家模式的探索。我們之前大眾普遍印象中,是國家管理的概念,而不是國家治理,僅僅是一字之差,其內涵卻有著根本的差別,同傳統的國家管理相比,國家治理卻是一個自上而下然后自下而上的過程,不同于管理僅僅體現出的是自上而下的管理內涵。國家治理強調政府應該和社會建立起共同合作協商同時也是一種伙伴關系,共同去實現對于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就我國當前的社會現狀來說,國家治理就是各級黨組織、各級政府、各企事業單位、人民團體、社會組織和廣大人民群眾共同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的治理,使得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同時,降低社會運行成本。
隨著國家對于運行模式的不斷探索和實踐,更多的人們也從實踐中獲得認識,只有更好的去尋找國家權力、社會公益以及個人權力者三者之間最大平衡,國家上下才能夠治理的更好的,協同治理和共同治理才能夠更好的實現。這種治理模式對于公民來說,其參與度和透明度都比較高,能夠更好的去維持社會秩序,有效的去防范一些社會矛盾。
其次,法制是維持多元協同治理的必然選擇。多元協同和、共同治理國家的治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其契合性是非常的高的。之前的國家管模式相對來說是單向的,權利和義務有時候也存在不對等的情況,存在一定的人治色彩。但是多元協調的國家治理模式,意味著傳統的人治思想的改變,并且將人治存在的隱形可能得以有效的鏟除,更好的促進法治的實行。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了法治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基本思路,法制推進國家治理的現代化,主要是要做好的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要不斷的加強法制建設。法治是治國的前提,圍繞公平正義,加強對于法律制度的設計,積極的推動主體的權利平等,同時當前我國的各項基本法律都在不斷的完善,像預算法、消費稅法、勞動合同法等。另外,在互聯網、市場監管等方面的立法也在不斷的加快。
其次,要重視法治的實施。當前,我國還有很多的法律文件并不是十分的完善,普遍存在違法行政問政不足、法律實施的激勵機制不健全等問題,一些法律法規的落實并不到位,僅僅是掛在嘴上,行動不落實,法律的威嚴和權威性也體現不出來。習近平總書記也提出法律的關鍵在于去落實。所以,要健全并且落實具體的工作機制,改善當前法律在落實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不斷的提升法律的權威性,這樣公民的權利才能夠得到更好地保證,法律的作用才能夠更好地發揮。
最后,還應該重視領導干部的作用。實現國家治理的進步,領導是關鍵。領導干部要加強思想意識,不斷提升自身的法制意識,然后,通過完善、宣講、督查、維護法制等方式,對各項法律制度進行正確有效的執行,并且善于運用制度和法律,通過法治的手段去治理國家。新時期,法制建設也成為衡量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政績的一項主要內容,也是對干部考核的一項重要依據,對于干部的選拔和任用方面,也起到一個指引和導向的作用。
結語:綜上所述,國家治理體系的不斷完善,治理能力的不斷提升,對于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也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也為我國國際影響力的提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法制軌道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為我國國家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未來,我國的法制建設水平還有國家治理水平也必將打開新的局面,登上新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