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添暢 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學
引言:“一帶一路”建設是由中國發起的發展與沿線國家經濟合作伙伴關系的一項長期的合作發展項目,促進沿線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的交融、互通與合作,對世界經濟起輻射帶動作用[1]。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對增強我國綜合國力、國際影響力,提高我國國際地位具有重要作用,也對沿線各國的經濟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具有促進和帶動作用,同時也有利于促進各國共同抵御國際經濟政治風險的能力,促進世界穩定發展。
經濟是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的基礎,金融是推動其建設的核心與關鍵要素,只有保障好金融支持才能促進其發揮長效性作用。金融支持包括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供應與完善與設備支持、貿易融資、以及人民幣跨境結算、國家資金供應等多個方面[2]。近年來,“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還存在資金短缺等一系列問題有待解決,本文將對目前存在的幾個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個人的建議。
自提出建設“一帶一路”以來,我國正逐步推進與沿線各國家各方面的合作,擴大與沿線各國的貿易往來。“一帶一路”沿線共有65個國家,人口約占全球總數的60%,年生產總值占全球的三分之一。從自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總量迅速增加,沿線國家在我國外貿地位不斷提升。從2001年至2014年,我國與沿線國家貿易總額從839億美元增長到1.12萬億美元,占我國對外貿易的比重從16.5%增長到26.0%[3]。
據統計,我國對外直接投資超過700億美元,與沿線國家貿易總額超過5萬億美元。我國在相關國家中建設了75個境外經貿合作區,投資總額270多億美元,為當地創造了20萬個就業崗位。2017年,東部地區與“一帶一路”國家的進出口總額為11494.1億美元,占中國與“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總額的比重達79.8%[4]。
在與沿線國家的進出口貿易中,我國以進口機電電氣設備與資源能源為主,國內市場需求量大,對非洲、中亞西亞的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輸出資金、技術人才、管理經驗及部分工業制成品,其中對非洲鐵路建設的幫助最為顯著。在中亞西亞及非洲的建設中,對資金的需求量大,需要大量的建設原料及先進設備與技術的支持,這些都離不開金融方面的支持。
目前在“一帶一路”沿線,從經濟發展水平上看,中國與歐洲、俄羅斯、南亞、東南亞地區較為發達,發展水平相對均衡,中亞、西亞及非洲地區經濟結構相對落后,以依賴礦產資源與能源為主,經濟結構較為單一,依賴性強,抵御國際經濟風險的能力相對較弱,但石油資源、煤鐵及金屬資源豐富,利于為沿線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原料支持和物資保障,并通過經濟結構的調整與升級逐漸擺脫對原料出口的依賴。在社會環境方面,沿線大部分國家社會環境較為安定,利于經濟的穩定發展,但西亞北非地區戰爭較為頻繁,政治動蕩,受國際影響較大,經濟發展相對緩慢,社會基礎設施破壞較為嚴重。
目前“一帶一路”建設進行了各方面的互聯互通及資源能源合作調配等重大項目,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而沿線各國經濟發展水平參差不齊,仍存在較大的資金缺口。基礎設施建設是“一帶一路”建設中的一個重要方面,據亞開行及麥肯錫公司預測,未來十年僅亞太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需求就高達8萬億美元,要落實絲路經濟帶的鐵路建設規劃就需要3000億到5000億元人民幣,面對巨大的資金需求,如果不及時獲取有力的金融支持,“一帶一路”建設就很難繼續推進,沿線國家一體化建設也恐怕難以實現。基礎設施建設是一項需要大量資金的投資活動,其建設周期長,像機場、港口、高鐵一類的設施建設以自身收費作為資金回報的主要來源,收益率低,資金回報少且投資回報期長,其自身經營又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受多種因素制約,獲得實際的資金回報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5]。
近年來,國際市場的不確定性增加,美國相繼退出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全球移民協議等多個國際性組織,人民幣及其他貨幣的浮動,氣候變化等都使國際市場的不確定性增加,而沿線各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經濟實力有高有低。非洲西亞一些國家經濟實力較弱,對抗國際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弱,容易受國際市場波動的影響。此外,經濟領域在國際中競爭激烈,歐美發達國家經濟結構完整,部分大銀行如渣打銀行、花旗銀行有著上百年的跨國經營歷史,經營系統完善,資金力量雄厚,擁有靈活的市場適應能力,而我國及沿線許多國家的金融機構經營歷史相對較短,海外業務較少,在許多方面與歐美大銀行存在較大的差距。
日本、韓國等國家通過宣布貨幣貶值來擴大進出口貿易,以高質量的商品搶占世界貿易市場,對我國及沿線相關國家的進出口貿易有一定的影響。印度也一直對我國投資持警惕懷疑態度,外貿易往來中頻繁使用反傾銷、反補貼等手段,增加了兩國貿易的風險與不確定性。
“一帶一路”建設涉及65個國家和地區,使用的幣種多,雖然目前統一使用美元結算,但交易雙方仍是用的是不同的貨幣,在融資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跨幣種合作的問題,同時也帶來了匯率風險。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經濟政治各方面存在顯著差異。沿線大部分國家經濟結構有待完善,中亞西亞部分國家的財政收入主要靠能源及初級農產品的出口,宏觀經濟受國際能源價格變化影響大,缺乏靈活的市場適應性。歐洲部分國家經濟發達,社會發展程度高,總體來看沿線國家中部與東部西部,南部與北部差異顯著。多數國家對外陷入與大國博弈的局面,對內面臨經濟轉型,政治變動,社會變革的挑戰。我國國內政治環境穩定,國內投資環境較好,但中東地區如伊拉克、也門、敘利亞政治受大國干預影響大,常年戰爭不斷,民族、文化沖突多,甚至政權幾度更迭,國家財政多數用來支持戰爭,用來進行經濟建設和社會建設的資金流動少且缺少穩定和平的國內投資環境,加上國家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弱,這對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有一定的影響。
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關鍵靠政府的引導與支持。各國政府應積極出臺相應的政策支持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合作與貿易往來,政府通過協商談判提出本國合理的經濟訴求,降低目標市場國的準入門檻,掃除合作障礙。政府引導成立各種用于支持“一帶一路”建設的基金便于直接投資,構建和完善多邊貿易機構,如亞投行和金磚銀行的設立為相關建設提供了有力的資金支持。
此外,政府還可以促進沿線各國各大商業銀行之間的合作,發行相關債券與投資項目,刺激各國資金的流動,為經濟社會建設儲備雄厚的資金基礎。同時要完善經濟監管體制,避免同類企業的盲目競爭,及時關注資金流向。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人民幣交易量逐步增加,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逐漸提升。美元在目前國際貿易中的使用最為廣泛,而美國經常根據自己單方面的國家利益制定一系列貨幣政策,使交易國的經濟利益受到損害。許多國家,尤其是與美國存在政治沖突的國家更加希望有新的幣種選擇來減少對美元的使用,維護本國的經濟利益,這為擴大人民幣在國際貿易中的使用提供了機會。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也有利于降低我國“一帶一路”建設中在國際市場上存在的風險,同時拉近中國與其他國家的距離,進一步深化“一帶一路”建設。推動人民幣國際化要擴展人民幣的貨幣職能,增加人民幣的跨境結算使用,夯實我國國內的經濟基礎,在國際貿易中積極倡議用人民幣作為結算貨幣,并且使人民幣匯率穩定在一定范圍內,避免匯率的大幅度波動,使人民幣逐步獲得國際的認可與信任,最終實現人民幣國際化的目標。
沿線65個國家和地區中大部分為發展中國家,經濟結構較單一,產業結構以第二產業為主,第三產業比重逐漸增加但所占總產值比重較小,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有待進一步增強。中東一些國家過于依賴原料出口,不僅不利于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而且對自然環境造成破壞,威脅人類的生產生活。
想要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深入開展,首先,必須提高第三產業的比重,發展創新經濟。其一是應當發展以互聯網為主的科技產業。我國互聯網科技發展迅速,尤其是互聯網經濟處于世界領先水平,沿線國家學習和借鑒中國互聯網經濟運營模式,不僅能促進互聯網科技的發展,還能帶動當地物流業等服務業的發展,從而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其二是應利用大文化發展特色旅游業。中東地區荒漠廣布,具有世界上獨特的景色,有豐富的旅游資源。以埃及為例,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歷史悠久,埃及文化具有獨特的魅力,且埃及自然景色優美,氣候相對適宜,政府可投資促進當地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特色旅游,創造就業機會,促進服務業發展,從而帶動經濟的創新發展。
同時,還應當發展綠色經濟,減少化石能源的使用。中東中亞地區太陽能、風能豐富,應積極開發新型能源和清潔能源,減小對常規能源的依賴,也可以使用可回收材料,著力提高能效,降低排放,減少治理環境問題的費用,從而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更多經濟支持。
結語:綜上所述,我們針對“一帶一路”建設中金融支持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三方面的對策建議。但要全面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促進各國金融發展與經濟合作,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有許多問題有待解決,相信通過各國逐步擴大合作,夯實經濟基礎,未來我們必將實現“一帶一路”的成熟化運行,實現各國共同發展。